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讲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这是之前做的思维导图,包括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希望喜欢。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这是之前做的思维导图,希望喜欢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之前做的思维导图,较简单,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概念
天体:星际空间物质
恒星:由炽热的氢和氦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形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
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流星体: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天体系统(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系外宇宙)
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
温度适宜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合适的大气层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有液态水
地球体积收缩,放射性元素突变
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
稳定的光照条件
太阳稳定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六千克,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它的能量来自于其内部的核聚变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高低
白昼长短
地形
天气
太阳辐射的作用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了能量,他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化成热能、电能等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地球的历史
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前寒武纪
地球诞生到至今5.41亿年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冥古宙时期只有有机物,无生命迹象 •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 •远古宙时,蓝细菌大爆发,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早古生代
距今5.41亿年—4.19亿年
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期 •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 •后期,陆地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
晚古生代
距今4.19亿年—2.52亿年
脊椎动物发展、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 •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中期,两栖动物出现 •晚期,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成煤期
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直至形成联合古陆
中生代
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爬行动物盛行,裸子植物盛行 •中后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
新生代
距今6600万年至今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第四季出现人类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高大山脉成型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
地壳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至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至41千米,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最厚达70千米
地幔
•莫霍界面(平均33千米)到古登堡界面(约2900千米)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上部,温度很高,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地核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核: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地球磁场
内核: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外部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它的特点是连续、不规则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固体传播
两大界面
莫霍界面
平均33千米
横波V ,纵波V
古登堡界面
约2900千米
横波消失,纵波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