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当代史50-70年代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50-70年代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0-70台港诗歌、戏剧、散文,50-70台港文学,50-70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50-60年代小说,1949-1976年文学思潮。
编辑于2024-10-12 11:29:4450-70年代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文革的文学思潮
50-60年代小说
小说概述
背景:追求阳刚、明朗、粗狂、豪迈的写作风格
农村题材小说
代表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王汶石等
两个作家群
山西作家群:以赵树理为中心有“山药蛋派”之称
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为代表
赵树理与周立波合成“南周北赵”
革命历史小说
以长篇为主:1.以历史容量的广阔性、时代精神的纵深淦为主要目标,呈现宏大叙事形态的更名历史小说。2.较多吸收传统演义小说叙述方式的革命传奇小说。
代表作:杜鹏程 《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茹志鹃《百合花》
创业史、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三股力量:1.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努力 2.暗藏的阶级敌人 3.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无产阶级积极分子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的“青春成长史”;左翼革命文学的“革命+恋爱”模式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艺术特点:从现实出发描写人物、把握生活;运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富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50-70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
诗歌
诗人处境与诗坛重组
是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袁水拍、力 扬以及七月派诗人和后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 员们
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转入 解放区,再走进当代的诗人——艾青、田间和何其芳等
三是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诗歌影响的 诗人——李季、阮竞章、张志民等
四是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公刘、蔡其桥、白桦 年
从颂歌到战歌:政治抒情诗浪潮
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等;抒情长诗: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等
诗歌艺术特色: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提炼诗风,政治热情饱满 ,艺术格调豪迈;大量优美意象构成动态画面,使政治语言变得 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闪耀 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如新格律体,楼梯诗等
新生活的叙事
“战士诗人”郭小川
代表作:《望星空》 《致大海》 《乡村大道》
诗歌艺术特色:充满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色彩,形成“政治抒情 诗”风格; 受到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作品紧抱革命战斗 和日常生活的主题; 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创造力“楼梯式”的新诗; 诗歌热情澎湃,富含想象力,同时蕴含深刻的 管理,语言节奏鲜明流畅; 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戏剧
背景: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在日益 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 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形式
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独幕剧形式的群众戏剧高潮
时间:1953年至1957年
独幕剧曾是当代话剧领域最为活跃的艺术,大 量群众踊跃参与创演,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群众 戏剧高潮
类型:一是婚恋、家庭题材,注重表现新时代、新社 会中国女性的觉醒、成长、情感、心理。二是干预生活、批判现实的讽刺喜剧
干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时间:1956年至1957年
特点: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大胆突破禁区、干预生活
“第四种剧本”: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 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
历史“翻案”与艺术“翻案”
背景
时间:五六十年代之交
作品:田汉《关汉卿》之为民请命、《文成公主》;曹禺《胆剑篇》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郭沫若《蔡文姬》之爱国精神、民族大义
艺术特色:饱满的诗情;浓郁的诗意;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田汉的戏剧创作
作品:自创 《关汉卿》《文成公主》 《谢瑶环》;改编《白蛇传》《西厢记》
写作方法:六经注我
《关汉卿》:写作方法:六经注我;政治主题:为民请命; 性格主题:铜豌豆精神; 结构特色:戏中戏手法 手法:话剧加唱--田汉所开辟的“颇受观众欢 迎”的话剧创作的“新风气”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蔡文姬》
性质:郭沫若--“五幕历史戏剧”;焦菊隐--悲剧。戏核:女诗人蔡文姬:为给曹操翻案而塑造,政治家曹操
当代戏剧经典《茶馆》
三幕
1898年戊戌变法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 新中国成立前夕
人物分析
王利发:胆小、自私、精明、干练善于应酬。 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 写照
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 直言不讳,他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奴役的中国人 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是一个没有谋 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 腐朽
秦仲义: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 切,梦想着实业救国。在他身上,体现了民族 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既有干事业 的狂热一面,又有在挫折面前软弱灰心一面的 特点
艺术构思与表现方式
侧面透露法 小人物与老舍的气节 第三幕剧照:三个老人自我祭奠
散文
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的新变 题材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 满怀自豪、自信地歌咏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 绩、新时代生活的好人好事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报告 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散文的两度活跃 第三,抒情性散文兴起。散文开始更多关注日 常生活、平凡人物和山水自然
“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悲喜剧形态
散文的两度活跃
当代散文的模式:“知识性”散文与“诗化”抒情散文
50-60年代,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杨朔
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三个显著特点:内容上与主流意识不偏不离的政治抒情; 形式上的“物(景)一人(事)一理”结构或曰“ 境一通幽一显志”布局;思维上的“(遇到)动情(事)-反复思索一形 成意境”的三部曲
“随笔与小品的余绪”——周瘦鹃被推许为“园艺散文第一人”
50-70台港文学
台湾文学概述
背景:台湾现代文学是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由于局部地区的特殊际遇而形成的一个特色的文学现象(20-70年代)
50年代转折点
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两岸政权、经济、文化大隔绝从而诞生了“反攻文学”——代表作家:王平陵、伊雪曼、陈纪滢、王蓝、姜贵、司马中原、朱西宁、姜穆等
代表作品:《荻村转》《重阳》《蓝与黑》《荒原》等;特点:反共主题,宣泄怀旧,复仇情绪,思想内容概念和,艺术表现公式化
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表现亲情和乡情的怀乡文学(也称回忆文学);代表作品:张绣亚《三色堇》,林海音《城南旧事》,谢冰莹《爱晚亭》,余光中《舟子的悲歌》,钟理和《笠山农场》
台湾现代文学60年代达到高潮——标志作品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叶维廉、李欧梵、刘绍铭等创办的杂志《现代文学》
70年代乡土文学崛起——代表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矗、李乔、洪醒夫、宋泽莱等
小说作家代表—— 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
香港文学概述
20年代新文化思想和新文学作品占颂了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创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刊物陆续涌现 40年代内地作家两次南来香港,为香港新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小说 金庸 50年代香港作家怪慢崛起,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 诗歌 余光中(有多土派、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有大众化的,也有前卫的
通俗小说 金庸
50-70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诗歌 余光中
台湾诗坛代表性诗人
1痖弦 。《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诗集:《拯弦诗抄》《深渊》主张:反对全盘西化,亲张对电戏传统应产以继承和到新。代表作品:《深渊》抒情长诗。 2.叶维廉 代表作:《贼格》《醒之边缘》《花开的声音》《忧郁的铁路》 3.杨牧 代表作:《水之湄》《灯船》《传说》《非渡集》《杨牧侍集》 《吴凤》《海岸七叠》 4.余光中
诗歌创作发展过程
1.最初爱到中国古诗、五四新诗及英美古典诗歌传统的 《舟子的悲歌》《盛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 2.诗中开始出现奇特的意象、欧化的句子,趋向现代 《钟乳石》
戏剧
戏剧(1962年姚一芾在《现代文学》上发表的《来自凤,凰镇的人》标志者台湾”娃以反共为主愿及拟写实为形式的戏剧”之后一种新戏剧的诞生
散文
散文(50年代的一些大陆作家大大提升了台湾散文的艺术水准;60年代台湾散文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