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每周学点新闻学1016
这是一篇关于每周学点新闻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意见领袖、新闻价值、沉默的螺旋、媒介即讯息、使用与满足、回声室效应。
编辑于2024-10-16 17:40:13这是一篇关于结合姜萍事件反转,谈谈对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理解的思维导图,姜萍事件反转揭示了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复杂性。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事件,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解读。
这是一篇关于每周学点新闻学1104的思维导图,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古登堡、舆论极化、敏感信息、媒体平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信息社会以及相关考研真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每周学点新闻学的内容,写一段引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拟剧理论、集合行为、流言、麦克卢汉、媒介依赖理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探讨了它们的定义、特点、发生条件及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结合姜萍事件反转,谈谈对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理解的思维导图,姜萍事件反转揭示了互联网舆论发酵逻辑的复杂性。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事件,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解读。
这是一篇关于每周学点新闻学1104的思维导图,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古登堡、舆论极化、敏感信息、媒体平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信息社会以及相关考研真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每周学点新闻学的内容,写一段引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拟剧理论、集合行为、流言、麦克卢汉、媒介依赖理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探讨了它们的定义、特点、发生条件及影响。
每周学点新闻学20241016
沉默的螺旋丨Spiral of Silence
新传考研真题
一、提出
1974年,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最早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她通过分析1965年德国大选中突然拉开的选票差距和公众意见螺旋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对该理论模型的研究。
二、内容
该假说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出的意见,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引起人际接触中少数意见的沉默和多数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舆论的产生。
三、新媒体发展
当下网络的去中心化与匿名性特征,使大众媒体那种意见一致的共鸣性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开始替代大众媒体成为我们感知意见气候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层出不穷,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害怕孤立恐惧的动机也依旧存在。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并不会消失,而是变得更加复杂。
四、评价与发展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引入了舆论研究之中,并论证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强大影响。立足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在意见环境的塑造上展现出惊人潜力,而这样的技术环境变化,也为沉默的螺旋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速记版
1974年,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最早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具体是指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使用与满足丨Uses and Gratifications
新传考研真题
一、定义
人工智能(ArtfcialIntelligence,缩写AI),是指使机器具备人类的认知、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智能技术,主要分基础设施层(物联网、互联网、5G技术等)、算法层(机器学习与云计算)、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VR/AR)与应用层(在新闻传播、医疗、金融等行业)四个层次。上述各种技术与传媒业结合以后,催生出算法推荐机制、机器人写作以及沉浸式新闻等新表现。
二、背景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许多人认为广播的普及会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准。但现实却是有教育意义的好节目并不拥有听众,而格调低俗的娱乐节目收听率却很高。这一现象触发了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心理动机的研究。
三、内容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1.人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2.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需要两个条件,包括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3.根据媒介印象,受众选择特定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媒介后产生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四、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是线性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用户信息阅听习惯,算法会主动推荐给用户想要接触的内容,而用户的每次使用与满足过程,又会进一步校准信息阅听习惯,使用与满足的模式由此进化为链环式。
速记版
1974年,传播学家伊莱休·卡茨于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一文中归纳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即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 过程
媒介即讯息丨Media is Message
新传考研第一热点真题
一、定义
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而非媒介所传递的内容。
二、含义
媒介即讯息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的行为的新方式。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不通过的媒介形式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感知方式、思考模式和交往行为。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评价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的视角,对我们理解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他将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观点忽略了其他复杂的社会因素,因此必须辩证看待。
速记版
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而非媒介所传递的内容。
新闻价值丨News Value
内容来源丨考研真题
一、定义与要素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价值包括五个要素:1.时新性:时间上是新近发生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2.重要性: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3.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4.接近性:地理上或心理上与读者十分接近;5.趣味性:奇闻趣事,富有人情味。对于新闻事实,时新性是必备的,所具备的其他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则新闻价值就越多。(定义与要素)
二、新新闻价值
新新闻价值由清华大学刘建明老师提出,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的效应。受众与新闻的相互作用,使新闻这一客体按照主体的要求为其服务,表现出客体的有用性。有用、有益、有效是新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脱离受众的接受过程,价值都无法体现出来。
三、情感性
当前新闻业所遭遇的变革尝试挑战了客观性与“情感性”之间的界限,“情感性”成为新的新闻价值。由于“情感性的运用更能促进受众的共情,情感元素正在被当作吸引注意力的工具性手段使用。因此,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反应或者情感要素成为了新闻报道的素材,在特殊情况下,“情感性比接近性等要素更能成为新闻选择的标准,以至于挪威学者西格德·阿莱尔声称,这是“情感性”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要素的表现。
回声室效应丨Echo Chamber
新传考研真题
一、定义
回声室效应又称“同温层效应”。2003年,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回声室效应,具体指的是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的现象。在一个网络空间里,如果你听到的都是对你意见的相类似回响你会认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你对一般共识的认识。
二、特点
回声室效应的特点包括:1.隔离。回音室和整个网络的其他部分几乎没有交流:2.观点极端化。因为没有外部信息进来内部观点会在重复传播中不停地在人们心中巩固,促使人们看到与内部观点不同的观点时尽可能否定,从而达到极端化;3.观点同质。回音室内部所有人的观点都趋同。4.同样的信息重复传播。
三、产生原因
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以社交对象作为信息来源。他们在选择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就进行了信息的过滤。此外,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人们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场态度的影响,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各种圈子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因此,在社交媒体中更容易形成“回声室效应”。
速记版
2003年,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回声室效应,具体指的是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的现象。
意见领袖丨Opinion Leader
考研真题
一、提出
1940年,美国学者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大选期间进行了伊里调查,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概念,具体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集中于政治领域的意见领袖,后在《个人影响》一书中,又证明了在各种社会生活领域中意见领袖的存在。
二、定义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特点
根据《个人影响》与《创新与普及》中的概括,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第二,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他们与被影响者保持着横向传播关系。第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第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
四、发展
新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在目前的语境中,意见领袖具有非官方性质,即有别于官方的权威性、法定性意见领袖,通常介于普通草根和社会精英的中间,对社会问题具有相对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引发对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的探讨,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社会公众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速记版
1940年,美国学者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大选期间进行了伊里调查,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概念,具体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