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汉情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网络空间的群体心理现象,源自英国民间传说中的正义侠盗罗宾汉形象。在现代社会,这一情结特指在公共事件中,尤其是当事件涉及官民对立或贫富差距时,网民倾向于在未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自动站在被认为的弱势群体一边。这种现象既反映了公众对弱者的同情、对公平的渴望,也说明公众面对强弱对立时往往是非理性的。下文将结合案例,详细论述舆情司法审判中网民“罗宾汉情结”的利弊。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用“群体智慧”来表达这样的认识:“群体被看做一种自适应的技巧,适应任何分布式的活系统,无论是有机的,还是人造的。”乐观的研究结论认为,群体力量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使群体力量变得更加智慧强大。广大网民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自发集结,提供利他性的建议,推动社会事件走向公平正义。例如,2024年抖音“萝卜大叔”因被老板拖欠工资10年,讨薪路上一天只吃一根萝卜引发关注。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留言帮助并贡献热度,知名律师李叔凡和宋波在看到“萝卜大叔”的遭遇后,决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和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滥用等违法犯罪行为和失德言论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形成舆论,督促其及时回应和纠正,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官民对立性事件常引发网民“罗宾汉情结”出现,例如,2022年孙先生在西宁公安彭家寨派出所被多名警员殴打并骨折,却迟迟未等到警方的内部处理结果,引发社会对公职人员执法行为的广泛关注。经过三年的调查与研判,西宁城北法院于2025年1月对3名涉案警员公开判决。正是全社会对此事件的关注呼吁和舆论监督,为司法持续推进保驾护航。
通过关注司法审判中的弱势群体和争议案件,网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从而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2023年11月外卖骑手胡某在配送外卖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伤,被当地人社局认定工伤,但江西某伦公司不服该工伤认定决定书,诉至法院要求撤销,最终公司败诉。该事件因外卖骑手与平台公司的矛盾被网友关注,案件的判决向公众传递了法治精神,即新业态劳动者同样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益,帮助新业态劳动者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罗宾汉情结”容易导致网民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对富人或官员产生盲目敌意,如构富人财富来源不明、猜忌政府官员违法乱纪等情节。这种偏见可能导致网民对事实和证据进行片面解读,从而加剧阶层对立和社会矛盾。例:2020年江苏南通张卫国因对法院民事判决不满在网上发帖,肆意编造谣言污蔑法官,并转发至多个微信群。不明真相的网友因“法官”“平民”“权力”等标签产生了误解质疑并纷纷站队。短短十天的时间,网帖点击量达107万余次,跟帖评论256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重了对官员的盲目敌视和刻板印象。
网友对社会事件的过度关注和舆论干预有时会干扰正常的司法流程,在“罗宾汉情结”的推动下,人们往往更愿意看到所谓“弱者的胜利”,部分媒体也可能在“道义”驱使下作出媒介审判,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这与法律规定的“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等原则相悖,对司法审判是一种压力,也是对涉案人员的不公。舆论的道德审判与司法的公正审判产生冲突,不利于审判顺利公正进行。
“罗宾汉情结”引发的非理性情绪容易激发网民的愤怒、仇视等,煽动网民作出过激行为。例:2023年,一名川大女生在地铁上指控一名中年男子偷拍,并在网络上发布相关言论。在长期以来关于女性遭遇性骚扰的话题下,该事件迅速发酵,许多网民在愤怒的情绪下对男子进行了指责谩骂和人身攻击,然而经过调查,证明中年男子并没有偷拍该女生。事件的反转显示出非理性情绪下网民主观臆断的惯性解读,负面情绪的发酵并不利于揭露真相,反而会引发网络暴力。
一方面,“罗宾汉情结”体现了网民对公正的渴望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支持,有助于推动社会公正和进步。另一方面,如果过度或不当地表达“罗宾汉情结”,也可能导致舆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影响对事件的客观判断和处理。在面对涉及罗宾汉情结的公共事件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深入调查了解事情真相,避免盲目跟风或情绪化表达。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沟通与互动,以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