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凝视”(Male Gaze)最初是由艺术评论家劳拉·穆尔维(Laura Malvey)在《视觉快感与叙述电影》中提出的,她发现在早期的电影里常常会以“男性凝视”的拍摄手法,将女性形象塑造成男性观众的视觉对象,刺激和满足以男性主体的原始欲望,而这正是父权社会下男性掌握大部分话语权并构造主体位置的表现。下文将对男性凝视机器当下的具体表现及其评价进行详述。
凝视理论(Gaze Theory)起源于20世纪中叶,受到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等人的影响。这个理论认为,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观察者往往处于一种支配地位,而被观察者则处于被控制和被定义的位置,通过凝视,权力关系得以体现和巩固。
“男性凝视”可以理解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女性处于被控制与被定义的位置,使得男性的地位得以巩固。这一理论揭示了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强调了这种表现方式如何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和女性的物化。
劳拉·穆尔维指出,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观众的凝视行为成为推动叙事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女性角色则处于被动地位。男性凝视不仅局限于电影领域,还延伸到广告、时尚、文学、音乐等领域。女性的身体被拍摄和展示,用以吸引男性观众的注意力,女性自身由此被客体化为消费品的一部分。此外,韩国的女团、当下短视频中的各种擦边主播通过展示其外貌、身材或特定的行为来吸引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都是男性凝视视觉层面上的表现。
在视觉媒体中,男性凝视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还涉及情感和心理层面。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的凝视:摄像机的男性凝视、屏幕上的男性角色凝视女性角色,以及观众对女性角色的凝视。例如,一些流行音乐歌曲的歌词会表达对窥视癖这一心理体验的描述,而音乐视频,即使由女性艺术家创作,也往往迎合男性凝视,削弱了女性的创作自主权。这种凝视方式通过窥视癖和恋物癖两种方式传播对女性的描绘,将女性身体简化为身体的一部分或物体,以满足男性的性欲。
在男性凝视下,女性的工作、思想等全部要让位于女性性的价值。作为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载体,传统大众传媒习惯于将女性置于“被看”的位置之上,其呈现的女性形象也多是刻板片面的。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或时尚杂志中,女性常被展示为穿着性感、身材曲线毕露的形象,而这些报道往往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体,而非她们的才华或成就。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将女性客体化,还加剧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误解,认为女性的价值仅在于她们的外貌和吸引力。
男性凝视这种审视的视角无形中构建了男性所认为的女人“应该怎么才是吸引人”的刻板形象,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性别权力的深层结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按照符合男性欲望的方式来塑造和展示,强调性感、可爱或柔弱等特质,以迎合观众的审美偏好。这些刻板印象同样限制了男性表达脆弱、情感丰富和非典型男性行为空间,“直男”成为了男性之间一种普遍的身份认同,一旦偏离这种标准就会受到打压、歧视、霸凌等。在强调男性凝视下的文化中,男性可能会发现社会期待自身展现出坚强和独立,而自己在表达情感和脆弱性时受到限制。
就像父权文化影响了所有性别一样,男性本身也可能成为男性凝视的受害者,尽管这种现象和产生的影响与女性不同。在广告、电影、电视剧和社交媒体领域,经常强调理想化的男性形象——强壮的身体、刚毅的面孔和充满自信的态度,这种形象的普及对普通男性来说同样会造成巨大的身体形象压力,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下、不满和焦虑。此外,现实中很多时候女性也内化了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例如,椰汁直播间男性秀肌肉,按直播间女性的要求摆出不同的姿势,被女性用户直呼“性别平等”,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逆向性别凝视。
美国媒介文化学者凯尔纳坦言:“从报纸到电视媒体塑造着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媒体暗示我们,作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个体的形象应该如何。”而主体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将其客体化与对象化,这本就是一种凝视的过程。传统媒体以男性凝视的视角把女性角色置于“被看”位置上,其呈现的女性形象多是片面的、刻板的。随着媒体的发展,男性凝视不仅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思想产生偏见,还限制着男性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