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个关于被讨厌的勇气的思维导图,该书采用了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通过五个夜晚的对话,深入浅出地传达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精髓。书中强调,人的不幸并非源于过去的经历或外界的环境,而是源于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和内心的束缚。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就需要有勇气面对被他人讨厌的可能性,摆脱内心的恐惧和对他人的过度关注,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编辑于2024-11-02 22:06:42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一定要行动和运用才真正有用,否则就是白看白学,要大量实践和练习,才能形成习惯真正吸收,触发自己真正做出了行动和改变才是真理!
这是一个关于幸福人生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探讨了幸福人生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个关于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深入剖析有钱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揭示了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显著差异。作者指出,许多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错误的思维束缚,如“努力节俭存钱”、“等待机会降临”等。而有钱人则拥有更为开放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他们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冒险,并注重持续学习和成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一定要行动和运用才真正有用,否则就是白看白学,要大量实践和练习,才能形成习惯真正吸收,触发自己真正做出了行动和改变才是真理!
这是一个关于幸福人生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探讨了幸福人生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这是一个关于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深入剖析有钱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揭示了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显著差异。作者指出,许多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错误的思维束缚,如“努力节俭存钱”、“等待机会降临”等。而有钱人则拥有更为开放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他们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冒险,并注重持续学习和成长。
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不要执着于原因论,不要将现状都归咎于是过去某些原因造成的,然后把原因当成不去改变的借口
目的论才是影响现在行为决定的真正原因,要抛开让自己逃避走出舒适区的目的和借口,去勇敢的突破前进和改变现状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同样是目的论:为了达到大发雷霆震慑对方的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情绪,应该摈弃这种不理智的目的
因为如果不是为了震慑对方这个目的,那么使用心平气和沟通方式其实也同样可以做到,愤怒其实是可放可收的行为,比如你对某人发怒时,并不会对其他无辜的人也同样发怒
弗洛伊德说错了
主张阿德勒的目的论:现在和未来会怎样,完全取决于现在的一切意念,决定,目标和行为。与弗洛伊德式的基于原因论的精神创伤论相反
你想变成别人吗?
不要总想变成y那样开朗健谈讨人喜欢的人,这是一种不爱自己,为别人而活的做法,因为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可能完全一样,不要徒劳为难自己
应该着重去接纳和取悦自己,去利用好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东西,不断做好独一无二的快乐的自己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目前的不幸完全来源于一种利己的善:不想让自己承受压力和辛苦,只想让自己一直处于舒适区而造就现在的不幸
不要自寻烦恼和无意义的执着于出身,容貌,智商等这些不公平的因素,要坦然接受这些无法改变和更换的东西
要做的是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努力去改变能够改变的,才能远离不幸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的性格、生活和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你,你若选择拥有悲观的世界观,你的生活就会悲观,你若害怕因改变现状会遭遇未知困难和危险而不断找借口,维持现状和安全感,那就下了改变的决心
生活和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下定决心选择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要有获得更美好的人生的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要有摈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不要因为害怕会面对失败和付出而迟迟不愿改变和行动,然后不断找出各种不去做的理由
很多过去发生的事,并不能决定以后,只有现在做的决定和行为,才能决定以后的一切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只看到只关注自己的缺点,是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也是为了避免看到失败而选择拒绝开始
给自己制造脸红恐惧症: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的接受不满意的人生和自己而不断使用这个借口
能做的只有先强行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尽管去做,先树立向前迈进的勇气,因为人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宇宙中,根本无法避免人际关系,所以只能选择面对和改变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没有仅止于个人的内部烦恼,每个人的烦恼都会参杂其他人和外部的因素,包括讨厌自己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和肯定,努力学习和赚钱也是为了不落后于别人……
自卑感来源于主观臆造
比如身高155,客观上本身并不是有欠缺的身高,而是来自于主观上与其他人的比较才显得欠缺。如果没有与他人的比较,就不存在自卑
既然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重新赋予或看待它的价值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们会有追求不断进步的优越情结,追求受阻时就是自卑情结
自卑感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努力和进步的催化剂。从不尝试和努力改变,只是一味的自卑就会陷入自暴自弃和越来越消极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没有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这种因为不愿付出和牺牲娱乐时间,而不去做出改变,不断拿原因论找借口的自卑情结
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炫耀优越感
权势张扬
虚报履历
穿戴名牌
谈论过去的辉煌
诉说不幸来反驳他人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大家都走在同一个平面上,并没有谁比谁走在更高的平面,真正的追求优越是让自己不断前进,而不是要走在比别人更高一截的平面上
不和别人竞争,只管自己不断前进
不和别人比较,只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较,看开和接受每个人之间的不同差异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不能摆脱在人际关系中不断去竞争和比较,把他人都当成敌人和竞争者的心态,就不能摆脱不幸,也不能得到安宁和幸福
抛开竞争意识,别人仅仅是别人,别人也没那么关注你,你应该把焦点放在完善和取悦自我身上来,做个温暖的向日葵,让世界更简单快乐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激烈的争论会越演愈烈上升到人格甚至人身攻击,如果某一方失败退出,会引起失败方因憎恨而做出复仇的举动,应当适当忍让承认,主动退出争论,避免事态发展
承认错误不等于你失败了
在争论中,应该控制使用怒气和指责对方的沟通方式,以平和、逻辑辩证这种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直接无视他人的观点,不去做无谓的争辩,不陷入权利之战
人生三大课题:交际,工作,爱
行为目标
自立:我有能力
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交际课题
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得不面临交际课题,不可能孤立存在
工作课题
每一项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一定会与他人形成利益或合作的关系
爱的课题
人都需要组织家庭,寻找另一半,需要掌握与爱人和孩子的行为准则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开始讨厌一个人时,潜意识会不断搜集讨厌这个人的证据,来为关系破裂做准备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 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不受精神创伤影响,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能够通过金钱获得自由,因为金钱能得到很多东西,但有钱后也不一定就幸福,因为金钱买不来幸福,比如没有真心相爱的人,没有知己的朋友
在人际关系中,对于外人的看法和要求,我们可以无视。但对于父母,我们很难无视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在赏罚教育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我们很多行为的动机也是来源于这个
为自己而活,不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而舍弃自我,那样其实是痛苦而不自由的,就算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也不代表一辈子就一定快乐幸福。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而活,还有谁会为你而活?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不为他人而活,每个人的行为准则都互不干涉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对别人的课题可以辅助但不能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
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或许是安稳不迷路的人生,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既然无法改变,那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自由
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将“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好比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脸颊会变红或者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身处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域,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单位
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具体做法是把对自己的执著/以我为中心(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执着)
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不会容易群体
我们不是社会的中心,应该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比如出去买一块面包也会涉及到货币,原材料,运输等关键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有鼓励才有勇气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有价值就有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关于共同体感觉问题: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赠予他人价值观,建立共同体感觉
孩子没帮忙洗碗,也要说声谢谢
年老不能自理的家人,看似什么也做不了没有价值,但他还活着这件事本身,却能给家人带来满足感,这也是一种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应该是“信赖
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
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社会工作,做家务,即为赚钱也为实现自我价值,过得充实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男人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不能够获得贡献感的缘故吧?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例如逃学或者割腕以及未成年人饮酒或吸烟等,一切都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甘于平凡的勇气
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要把人生看成是一定要到达终点的线
“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你所说的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与此相对,我所说的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潜在性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性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
现实性人生: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
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正确的做法是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例如战祸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他者贡献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