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史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四大名著,跨越了数千年。先秦时期,诗歌和哲学散文如《论语》、《孟子》奠定了文学基础。秦汉时期,汉赋和《史记》等史学著作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流行。隋唐时期,唐诗达到鼎盛,传奇小说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兴起,话本小说为后来的小说繁荣打下基础。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达到顶峰,戏曲艺术如昆曲、京剧也极为繁荣。这一时期,文学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反映了思想演进和艺术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编辑于2024-11-06 22:25:16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史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四大名著,跨越了数千年。先秦时期,诗歌和哲学散文如《论语》、《孟子》奠定了文学基础。秦汉时期,汉赋和《史记》等史学著作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流行。隋唐时期,唐诗达到鼎盛,传奇小说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兴起,话本小说为后来的小说繁荣打下基础。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达到顶峰,戏曲艺术如昆曲、京剧也极为繁荣。这一时期,文学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反映了思想演进和艺术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松浦弥太郎在《如何投资自己》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帮助我们通过投资自己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希望这些细分和举例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级、六级、考研作文模板分享,网上资料整理分享~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史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四大名著,跨越了数千年。先秦时期,诗歌和哲学散文如《论语》、《孟子》奠定了文学基础。秦汉时期,汉赋和《史记》等史学著作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流行。隋唐时期,唐诗达到鼎盛,传奇小说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兴起,话本小说为后来的小说繁荣打下基础。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达到顶峰,戏曲艺术如昆曲、京剧也极为繁荣。这一时期,文学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反映了思想演进和艺术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松浦弥太郎在《如何投资自己》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帮助我们通过投资自己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希望这些细分和举例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级、六级、考研作文模板分享,网上资料整理分享~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作者的流变
文化与文学发展轨迹
上古神话
神话定义《山海经》
神话分类
民族精神
思维特征
神话历史化
对后世文学影响
诗经
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
诗经内容
祭祖颂歌、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
现实精神
艺术特点
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
地位和影响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尚书 春秋 春秋笔法
左传 春秋三传
左传的艺术特色
感情色彩
叙事手法
描写人物
言近旨远
国 语
文学特色
战国策
文学成就
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 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说理文体制的逐渐成熟
论语 老子 孟子
墨子 庄子 过度
荀子 韩非子 成熟
孟子 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 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后世影响
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
屈原与楚辞
文化政治背景
楚辞 离骚 艺术成就
屈原其他作品 九歌 天问等
楚辞流变,后世影响
本思维导图由多页面组成; 学习者可根据西西学姐的视频进行扩充;加油!
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生成
汉代文学基本态势
文学经学双向互动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
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艺术特色
扬雄四赋
西汉其他赋家
司马迁与《史记》
发愤著书说 与 《史记》“三家注”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因果
条理清晰
人物刻画
人物广泛
共性和个性的结合
多维透视法
旁见侧出法
风格特征
画面宏阔
浓郁悲剧气氛
传奇色彩
雄深雅健
地位和影响
两汉乐府诗
乐府诗与《乐府诗集》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贫富悬殊 男女爱情 乐生恶死
叙事手法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详略得当
题材丰富
人物栩栩如生
诗体演变
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两都赋》的艺术成就
《二京赋》艺术上的突破
《两》《二》之辨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的艺术成就
史记与汉书之辨
《吴越春秋》
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文人诗
班固 张衡 秦嘉的诗
郦炎 赵壹 蔡邕的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
绪论
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独立分类
体裁分类
追求审美特性
乱世文人的命运
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
门阀制度和其文学创作
不平之意,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玄学 魏晋风流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发展历程
建安风 政治理想 人生短暂 强烈的个性 悲剧色彩
正始文学
代表人物
嵇康 阮籍
两晋文学
太康诗风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末 陶渊明田园诗
晋宋之间 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谢灵运
南北朝文学
四声发现 永明体
文学集团
宫体诗
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南北文风交流
鲍照 七言乐府诗 南北朝民歌
地位
新变
自觉阶段 个性化
玄学兴起 佛教传入 新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
文体发展
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并发展到鼎盛
骈文兴起 汉语言形式美的文体
抒情小赋增加骈俪成分
七言古诗发展确立
民歌新鲜气息加入
小说初具规模 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汉末实录+雄心壮志
采用乐府古题写事 深刻真实 感概深沉
语言古朴率真 笔力雄健 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
曹丕诗歌新变
个人情感的抒发
文人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邺下文人集团
曹植诗歌艺术特色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 ,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 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 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
对五言诗发展作出贡献
建安七子
王粲《登楼赋》 刘桢 蔡琰《悲愤诗》
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昂
雅好慷慨志深笔长 梗慨多气
哀叹人生短暂功名未立&努力突破天命限制 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歌
阮籍《咏怀》 言在耳目之内情 寄八荒之表
嵇康《幽愤诗》
追求自然高蹈独立 厌弃功名富贵
两晋诗坛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
拟古 追求形式技巧和繁缛诗风 大量排偶
繁缛表现
语言华丽藻饰
描写繁复
句式散形趋骈偶
左思《咏史诗》 寒士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得讽喻之致”---《诗品》
郭璞 游仙诗 寄托仕宦失意 壮志难酬 抒发苦闷心情 怀“始变永嘉平淡之体”
《兰亭集》 预示山水诗的兴起
东晋玄言诗 玄释合流 心隐适意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陶渊明
儒家入世精神 重道德修养 老庄思想影响 讲求实际 安贫乐道 崇尚自然
诗歌
田园诗
咏怀诗 史诗 出仕与归隐
行役诗
赠答诗
其他 发挥哲理形影神 训诫儿子
艺术成就
自然
总体特征
自然流露 一片神行
在自然生活中发现重要意义和历史弥淳的诗味
发乎事 源乎景 缘乎情 而以理为统摄 四者浑融一体
平淡中见警策 朴素中见绮丽
节奏舒缓沉稳
散文辞赋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
反映水乡景物市井风情 清新自然 委婉含蓄 柔美细腻 五言四句
西洲曲
北朝民歌
反映生活各个方面 质朴无华 直抒胸臆 刚健豪放 四言七言杂言
木兰辞
诗风转变
谢灵运山水诗
先出游 次写见闻 最后谈玄或发感谓
极貌以写物 尚巧似 注重写实性 细致观察敏锐感受 精心细致的刻画
语言工整精练真于情性 境界清新自然 性情渐隐声色打开
新奇 语多生撰
鲍照
内容
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被压抑的痛苦 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
边塞战争 征夫生活 慷慨不平
描写游子思妇 哀怨凄怆
统治者横征暴敛 百姓疾苦
艺术特色
抒发寒门强烈的呼声 昂扬激越之情 慷慨不平之气 难以抑制的怨愤
汉魏乐府和民歌营养 句式长短参差
笔力酣畅淋漓 风格奇矫凌厉
山水诗以五言为主 风格深秀幽奇 严整厚重
永明体和齐梁诗坛
永明体 八病
谢眺诗歌艺术成就
永明声律运用 音调和谐流畅 郎朗上口
融裁警句 对仗工整 清新隽永 新体诗
语言清新 情致含蓄 南朝民歌气息 耐人寻味
沈约 清怨 王融 构思含蓄有韵致 何逊 对游宦生活的厌倦 羁旅乡愁 阴铿 离别愁绪 羁旅思乡 江上景色
齐梁诗人集团
萧子良 竟陵八友 萧统《文选》 萧纲 宫体诗
宫体诗
描写女性 咏物无寄托 发展吴歌西曲艺术形式;继承永明体艺术探索
南朝文风北渐
徐庾体
梁朝徐擒 庾信 父子置身东宫创作的风格 绮艳流丽的诗文“转拘声韵 弥尚丽靡” 后期“华实相扶 情文兼至” 庾信 “穷南北之胜”
辞赋骈文散文
魏晋文坛
重“气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应用文 抒情小赋 论辩文
南朝美文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
山水为题材
山居赋
长溪赋
颜廷之
骈文典丽缜密
鲍照
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 登大雷岸与妹书
芜城赋
新变意识
永明声律 文笔之辨 不拘常体
水经注
洛阳珈蓝记
小说
笔记体小说
文言小说
志怪和志人
世说新语文学成就
记言玄远冷隽 记行高筒瑰奇
独特言谈举止 写出独特性格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对比夸张语言
语言简约含蓄 幽默机智
影响深远
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 情景交融 风格清新流丽
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山水诗
隋唐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
国力强大
中外文化交融
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
恢弘胸怀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 贬谪生活
佛道二家
佛教
淡泊深厚 诗僧
文学体裁拓广(变文俗讲)
道家
返归自然
唐传奇 想象力 浪漫色彩
发展轨迹
唐初
创造律诗 题材拓展
开元天宝
李白 山水田园诗人 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
杜甫 大历诗人 韩孟 白居易元稹
唐末 苦吟 杜牧 李商隐
文体文风革新 文以明道 散体取代骈文 文以致用 干预现实 名复古 实为创新
新文体的出现 传奇小说 俗讲变文 词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 (奉和应制 贵族化宫廷化)
上官体(追求绮错婉媚之美 写景状物技巧推进)
初唐四杰(刚健骨气 开拓思想题材)
四杰贡献
变更齐梁诗风
题材视野开拓 市井 江山赛漠
昂扬抱负气概 壮大浓烈的情感
讲究声律 五言诗定型
文章四友 文词浮艳 推动律诗形成
沈宋 台阁诗人 五律定型
陈子昂
壮伟情怀 豪侠之气
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相结合 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张若虚
诗情 画意 和宇宙奥秘 人生哲理融合一体 情景交融 玲珑透彻
吴中四士
七言歌行 (鲍照所创 吸收乐府和近体诗的影响)
《春江》《代悲》标志着这种体裁正式形成
盛唐诗人群体
山水田园诗(静逸明秀)
王维
诗中有画 诗中有禅 诗中有声
孟浩然
即兴而发 清新自然 不上雕饰
气象雄浑 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朴素淡雅的白描 诗语自然纯净才秀内映
风格自然平淡 不求工而自工
多写旅中风景 平淡清远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艺术比较
有无我境界 理性感觉 委婉直露 幽深闲远 静观动态 律绝五古
清刚劲健
王翰
《凉州词二首》清钢顿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昌龄
豪爽俊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崔颢
风骨凛然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李颀
玄幽之气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边塞诗派
高适
慷慨激昂 反映现实的多维性深刻性 尚质主理 雄浑悲壮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岑参
想象奇特丰富
用韵灵活 刻意求奇 奇伟壮丽
拓宽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体势纵横跌宕 舒卷自如
异同
分析边塞问题/战争胜利将士英勇
悲壮苍凉/雄奇壮丽
直抒胸臆/寓情与景
醇厚自然/清新俊逸
对仗工整/长短错综
写实/浪漫
王之涣《登鹳雀楼》
壮阔雄浑
李白
思想人格神仙道教信仰 纵横家+侠士风慨 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独立不羁率真狂诞
乐府歌行的艺术成就
大量沿用乐府古题 曲尽拟古之妙
以主观情感和意象为轴心展开篇章 夸张比喻
个性气质融于 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奔腾回旋的动感
想象飞腾 意象壮美 虚实相间 大开大合
空无依傍 任随性情之所以变幻莫测摇曳多姿
句式参差错落 韵律跌宕舒展 豪迈飘逸
绝句艺术特色
明白晓畅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思
境界清新 意象优美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文字平易真切 朴实率真 清水天然
七绝以古入律 融入乐府开和随意 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清新淳朴活泼生动
艺术个性
豪迈气概慷慨情怀 主观色彩
洒脱不羁的气质 傲视独立的人格 易于触动而爆发的情感 独特的喷发式抒情方式
想象变幻莫测 发想无端 异乎寻常的衔接 随情思的流动变化万端
意象丰富 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壮美意象 优美意象
语言风格 清新明快 词语色调明丽爽朗
杜甫
诗史含义
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广泛而深刻反映安史之乱
善陈时事
补史之失载
抒情诗未离时局
诗史叙事艺术
在客观真实中融入强烈抒情
力于细部描写 从细微处见真实 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感想
运用赋的铺排 散文句法 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艺术成就
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把律诗写的纵横恣意极尽变化之能事
晚节渐于诗律细
精于用字刻画细微
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 萧散自然
地位影响
集大成 开后世 元白 韩孟 李商隐 变唐调 思想情操 仁民爱物 国家安危
大历诗风
十历十才子
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 超然世外隐逸风调 追求清雅闲淡 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
韦应物
向往隐逸 冲淡平和 清雅闲淡
刘长卿
人生失意的凄凉 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
特点
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情致淡远 意象细致省静 虽有风味儿 气骨顿衰
色彩暗淡清冷 给人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
寂寞冷落的情思 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
写景色面向现实物色 描写精确具体真切传神
缺点常有雷同 诗境浅近狭小 过于讲究技巧 有佳句无佳篇
顾况
民歌影响 格调通俗朗快 语言入白话 俗面影响张元白诗派 怪气面影响韩孟诗派
李益
边塞诗壮烈慷慨中有伤感悲凉
韩孟诗派
诗歌主张
不平之鸣 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 感激怨怼
笔补造化 创造性的诗思 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愈的诗歌艺术成就
揭露现实矛盾 表现个人失意
气豪势盟 声宏调激 宛若江河坡堤一泻千里
以世俗丑陋之事入景入诗 以俗丑为美 意象怪奇 情激调变
用赋法做诗 铺张罗列 穷形尽相 力尽而后止
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 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 句法 拗峭句法 语势节奏滞涩不畅
大发议论 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以议论入诗
孟郊诗歌 特色
抨击黑暗世俗 表现自我愤慨和贫寒生活 关注社会反映层众生活 抒情真切感人 古拙直率 汉魏风貌
苦吟 注重造语炼字 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充满幽僻清冷苦涩的意象 诗境仄狭 风格峭硬
以 丑为美 意象险怪
李贺诗歌艺术表现
多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 乐府体裁驰骋想象 浓郁苦闷情怀和伤感情调
想象幻想迥异常人 于夸张并行 创造别样世界 诗境幽奇冷艳
造词瑰丽奇特 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创造视觉听觉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艺术思维逸然出常轨,修辞设色惨淡经营, 意象结构古怪生新,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哀感顽艳病态美
缺陷内容过于狭窄 情绪过于低沉 神秘晦涩阴森
刘禹锡
饶有豪猛之气 强烈的感慨丰富了深度力度
简洁明快 风情俊爽 哲人睿智和诗人的挚情
咏史怀古语言平易简洁 沧桑感隽永感
有民歌情调 介于雅俗之间的优秀诗作 率真自然
柳宗元
幽清悲凉色彩 凄冷峭厉意象 孤直寂寞 忧愤及激切的心性情怀 还有淡泊纡徐的一面
元白诗派
张籍
俗人俗事 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王建
描写农民日常生活 生活气息浓厚 写实见长 寄意含蓄隐曲 扭转大历 继承汉魏乐府杜诗传统 导向写实通俗
元稹
《乐府古题》题旨集中明确
《连昌宫词》叙述为主以议论 劝诫规讽之意 史实+传闻 想象虚构 艳情诗
新乐府运动 以新题写时事 发挥文学的作用
白居易诗歌主张
既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 便于入乐歌唱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创作宗旨
为现实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白居易讽喻诗艺术特色
深刻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尖锐揭露上层达官贵人的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
一篇专咏一事 中心突出 意旨明确
不少篇章形式灵活 富有民歌咏叹情调
语言上力避典雅书面语 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中浅显流利朗朗上口
生动描绘人物 情感浓烈
缺点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 增加议论尾巴
本无深感 用理念结构全篇 真情实感不足 枯燥乏味
一味追求浅显务尽而失去之直露无隐不够精炼含蓄
长恨歌艺术特色
采用歌行体 多处顶针手法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想象虚构比喻独擅胜场
精选的意象营造气氛 风情摇曳生动流转 艺术感染力
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人物形象丰满
抒情因素强化 浓烈抒情贯穿始终
语言明白晓畅精纯确当
通江唱和 元和体
白居易闲适诗 既浅且俗 语言浅切平易”逸韵谐奇趣“
散文的文体文风变革
古文运动 (经世致用的need)以文明道 反对不切实际 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 赋予文以政治色彩和鲜明现实品格
天宝中期以后 复古宗经 (缺乏实践性品格,空言明道) 但宗经复古以道领颂文 充实文章内容反对浮华文风又积极影响
李华萧颖士 倡宗经
独孤及 宗经 先道德而后文学
梁肃 文章 有利于教化 文气说 强调文章内容气势和骨力
柳冕
主张以文明道 极力突出教化作用 一概否定 教化无关的文学性作品
韩柳的古文理论
理论主张核心”文以明道“突出文章教化作用
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
力倡去陈言 强调文从字顺 体备词足
为文应 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韩愈发展孟子”养气说“梁肃”文气说“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建立起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散文引入杂文学发展路途 重视辞采语言技巧 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性散文
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 加强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愈散文艺术成就
吸收骈文的优长 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 长短错落音韵铿锵 的声情效果
语言准确生动 凝练独创 或长或短的连锁句造成 一气之下的浑灏气势 兼收前人语言和时下词语精警 独到别具一格的新词
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 比喻排比细节描写 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气势抑扬起伏开阖照应
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穷苦愁思不平之声
论说文
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 反映现实揭露黑暗不平之鸣
杂文 序文 碑文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 重视遣词造句和文势营造
风格简古峭拔 立意精警
杂文多 正话反说 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弃的忧愤 巧借形似之物 抨击政敌和现实 语言辛辣笔无藏锋
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用笔精到 极富哲理意味
永州八记
描写奇异美丽遭人忽视的山水 壮志难酬 远弃遐荒
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萧劲舞 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描写贯注了浓烈的寂寥意绪 悲悯情怀 凄深寒骨
语言精炼极富变化
晚唐小品
古文衰落 皮日休陆龟蒙 罗隐
篇幅短小 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
多为制时而作 有的放矢 批判性强
情感炽烈 生气贯注
三十六体 骈体文 四六文 辞藻声韵偶对典故 唯美主义方向
李商隐为代表
词的初创和晚唐五代词
初盛唐开始创作 中唐词体基本建立(从偶发走向自觉) 晚唐五代文人文化程度加强 艺术趋于成熟
敦煌词 武则天到五代 作者多数下层 《云谣集杂曲子》粗备型体 咏调名 张志和《渔父》白居易《忆江南》
温庭筠和花间词人
《花间集》花间词人
温庭筠“花间鼻祖”秾艳细腻
韦庄 清丽秀艳
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璟 李煜 境界气象开拓 风格上精致缠绵
李煜词艺术特色
血泪写出亡国破家的不幸 感人
本色而不雕琢 口语白描 丽质天成 不靠词藻
一任真实感情倾泻 纯情缺少理性节制
李商隐
诗歌内容
多为吟咏怀抱
咏史诗
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淫奢
含蓄委婉抒情中深刻思致
尖锐讽刺
咏物诗
托物寓慨
表现境遇命运
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情挚意真 深厚缠绵
艺术特色
感伤的情调 个人感伤为主 扩大到家国沉沦 民生疾苦
诗境朦胧多义 飘渺难寻 (朦胧图像化为意象 非现实心灵化多种体验复合 错综跳跃不受时空因果限制 大量用典 增值改造)
风格凄艳浑融 深情绵邈 (意象一致性 事典巧妙组织 增加诗脉的圆融畅适 寥落伤感的复杂情绪情感统一)
语言华美精于锤炼 声调和谐 状其情绪的是精美之物
中唐以来诗歌的走向
1、情爱绮艳题材增长 齐梁声色渐回
2、追求细美幽约
3、重视主观 重心灵 世界表现
对比
与齐梁
闺阁楼榭 女子容貌体态服饰 重声色 缺乏性情
侧重感情领域的表现 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 深情绵邈把这一题材诗境推向高峰
与阮籍
复杂心理导向玄思 虚拟象征之境 隐约暗示诗旨
李商隐主情 心象与物象相融合 构成象喻 表现丰富复杂的情绪和心灵景观 真切生动
与李贺
生而为化 物象有硬度锋芒
精心结撰 沉郁之致 精美妥帖 温润纯熟
与杜甫
较为外向 社会江山朝市 诗境与自然和社会直接沟通
李商隐诗歌转向内心 内在浩浩茫茫 具有浑沦之状
艺术成就
对心灵世界作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和表现 对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 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 有独到的见解
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非逻辑的跳跃意象组合 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 把诗境虚化
无题诗 咏史诗 咏物诗 三种类型诗歌发展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无题诗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诗
咏史诗
善于突破史的局限进入诗的领域 往更有典型性 抒情性的方向推进
咏物诗
托物寓怀 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 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关系处理上作出新贡献
七律七绝深婉精丽 充分发挥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唐传奇俗讲变文
唐传奇 文言小说 记传名篇 史家笔法
发展历程
初盛唐 发轫期
六朝志怪向唐传奇过渡《游仙窟》
兴盛期(中唐)
重叙事、情节 诗意化特点 题材取自现实生活 爱情题材成就最高 《离魂记》《柳毅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
三大传奇
《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
衰退期 (晚唐)
篇幅短小 内容单薄
唐传奇表现艺术
愉悦性情为旨归 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 展示纷繁复杂的人世生活 寄予个人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大胆的艺术虚构 史传表现方法 虚构想象求奇 细节描写求真
构思奇异新颖 富于变化 情节跌宕起伏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 对比衬托 人物性格 白描肖像 栩栩如生
叙述简洁明快 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词汇丰富 善于用诗化语言 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 艺术变现力和感染力
俗讲变文
俗讲 讲经文 转变 变文
艺术特色
说表唱诵结合 叙事代言并用 文学音乐表演一体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
想象极为丰富 简略粗疏的故事 充实丰富
语言通俗易懂 生活气息浓厚 语方言谚语成语 新鲜活泼朗朗上口
比兴夸张排比对偶等 语言形象性表现力
宋代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
崇文抑武 社会责任感 参政热情
理学思想盛行 卫道意识
文以载道 说教意味
印刷业 教育发达 学术修养提高
政治功能和议论成分加强 时代气息刚健骨力
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
少歌颂功德 拘谨收敛 现实意义 少浪漫 爱国主题 英雄主义
宋代作家的性格和审美情趣
社会责任感和追求个性自由 理智平和稳健淡泊 审美情趣世俗化
城市繁荣和词的兴盛
生活优裕 诗词分工 词有自身特性 文化消费热点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
承变
散文文体多样化 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结合 风格丰富自然贴近生活 古文为主 骈文为辅
艺术特色
题材日常生活化 选材角度世俗化
平淡为美
创建新美学范式
理性节制温和内敛 平淡瘦劲 长于思理
词史地位
完成了词体建设 艺术成熟 丰富古典诗歌艺术
题材风格上 开阔了领域 爱情词 题材广泛 婉约豪放
辽金诗文 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古代文学
宋初文学
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ran散文言之有物 清丽疏朗
柳开提出复古主张,认为道统和文统应该合二为一,反对文学过于追求华丽的文体而忽视了文采,认为这样的文学成为了附庸,没有实际的影响。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模仿白元刘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反映现实生活,风格浅切,气弱格俗
王的新气息
乐府诗创作精神 反映现实,忧国忧民
借鉴杜诗 含蓄深沉
平淡美的追求
散文化议论化
晚唐体 僧人隐士 清逸幽静 风格枯寂淡泊 五律
西昆体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
其诗歌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思想内容相对贫乏,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演变
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殊”北宋倚声家初祖“
抒写男女之间相思爱恋离愁别恨 纯净雅致
生命的忧思和情爱的缺失交融 情中有思 理性沉思
情感基调富贵闲雅 自我解脱气度
洗花间脂粉气 清丽淡雅
欧阳修 因循求变
创作观念 词为...游戏
扩大词的抒情功能 人生体验 心态 世路风波险
改变词的审美趣味 通俗化方向开拓(语言通俗吸收民歌 定格联章)
开拓词境
范仲淹词 开拓崭新审美境界 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人生 沉郁苍凉 豪放词滥觞
贴近日常的张先词
表现歌舞音乐艺术 物影写动态美 朦胧美 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抒发自我性情怀抱 转向历史和现实社会反思 历史感现实感
柳永词新变
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改变和发展了词的腔体式
市民情调 俚俗语言的运用 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 拓展词的表现方法
赋法移植 内心世界 情事发生发展
回环往复地多重时间和空间结构
白描手法 直抒胸臆
羁旅行役之感 抒情的自我化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诗文革新运动贡献和散文成就
诗文革新
欧阳修文学革新主张
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道并重 文有独立性质 提高文学的地位
取法韩愈 文从字顺 杨亿”雄文博学 笔力有余“
贡献
理论上 诗文革新主张
文道并重
文从字顺
诗穷而后工
行政手段打击险怪文风
诗文革新队伍组建
实践上的典范
散文艺术成就
内容充实 形式多样 有为而做 有感而发
叙事议论抒情融合 感情色彩强
革新散文 体裁丰富 功能完备
语言简洁 平易自然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歌
欧阳修诗歌特色
表现个人生活或抒发个人情怀 散文手法议论入诗 流丽婉转
梅尧臣诗歌特色
反映时政民生疾苦 日常生活琐事,追求平淡、缺乏韵味
苏舜钦诗歌
痛快淋漓反映时政 政治感慨 自然力量 雄豪奔放
王安石散文
重道崇经 实际功用 直接为政治服务 说服力强 瘦硬通神
王安石诗歌
王荆公体 晚年诗风 写景抒情的绝句
苏轼
人生观
儒学体为根本 释道思想 哲学基础
儒家经世济民 用世之治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 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古文辞赋四六
文道观文道并重
文章有独立价值 道泛指事物规律 艺术风格多样化生动性
艺术成就
气势雄放 语言却平易自然
艺术气魄兼收并蓄 表现力极高 在他的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议论文翻新出奇 形式活泼 议论生动
辞达 行至有度 笔记小品
叙事抒情议论结合 浑然一体
辞赋 古文疏宕萧散 吸收诗歌抒情意味
诗歌艺术成就
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 深刻人生思考 表现乐观旷达的精神
艺术技巧娴熟运用 翻新出奇 纵意所如 触手成春
比喻生动 层出不穷
用典信手拈来 稳妥精当 浑然天成
对仗精工活泼流动 构思打破常规
有必达之隐 无难显之情 表现力惊人
风格兼收并蓄 阳刚与阴柔互相渗透调节 清雄
词的艺术成就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词的地位提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开拓词境 表现自我的真实性情和人生感受 理性思考 日常交际大自然景色
通过以诗为词 诗的表现手法移植词中 变革词风(标题小序 用典)
奔放豪迈 倾荡磊落的风格
影响 人生态度 审美态度
诗歌 公安派宋诗派 苏词 南宋辛派词人 清代陈维崧 苏文公安派 袁枚郑燮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苏门六君子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和李廌
江西诗派和两宋之际
黄庭坚 山谷体
诗歌特色
书卷气和生活气息浓厚 人文意象 情感律动
求新求变 生新廉悍
声律奇峭 音节打破常规 多用拗句
晚年归真反璞 炉火纯青 形迹尽泯
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论
有所寄托 批判现实
认同文以载道 强调书写性情
循序渐进
晚期杜诗 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 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点铁成金 借鉴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
一祖三宗 宋末方回
演变
吕本中”活法“陈与义 爱国主题 雄浑深沉 曾几清新活泼
周邦彦 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元佑词人
苏轼
黄庭坚
雅俗并重 抒情自我化 贴近日常生活多用题序 艳词露骨 语言俚俗
秦观
情调悲苦 情韵兼胜 深沉心酸苦闷 类型化离愁 和婉醇正
晁补之
吟咏隐逸 豪健 词话著作 论词艺 词学理论发展
晏几道
确指对象 失落的爱情 相思
结构建立在过去温馨和现在的相思 情感世界
建构梦境 重温甜蜜 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
语淡情深
艳而不俗
花间词区别 特指 同情态度的欣赏 艳而不俗
贺铸
满心而发 肆口而成 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长于造语 语言风格深婉密丽
周邦彦
飘零不偶的羁旅行役 孤独疲倦憔悴失意低沉感伤
咏物为主 身世飘零 仕途沦落 情场失意 融为一体
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各尽其力,自成一家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南渡词人
李清照艺术成就
表现方法
真实感人 语言清新素雅 朴素白描 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
别是一家
朱敦儒
抒情自我化 自传性 漂泊流离的伤悲 词体发挥抒情言志的功能
诗词合一辛派词人
张元干 叶梦得 陈与义 李纲(言志功能 叙事性议论性 辛派以文为词) 岳飞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诗家三昧“诗歌艺术成就
诗歌内容丰富 爱国爱情日常
平易晓畅 恢宏雄放
七言诗高度成就
杨万里诚斋体
自然风物 日常生活
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知觉情感 生机灵性
想象奇特 语言浅近明白
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 田园诗 自然清新 温润委婉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词体的独立性正式确立,开始于宋南渡前后。 诗话著作独立成书,文学读本独立。 抒情诗体,目录完全独立。
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开拓了词境,内容博大精深,体裁多样 (英雄形象、心灵世界、民族悲剧根源、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调)
抒情意象军事化,密集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
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 (以文为词,古代语言,散文句法)。
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巧妙精当。
风格多样,刚柔相济,亦庄亦谐,雄恋俊朗,都兼收并蓄。
两宋词史上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最高。
辛派词人
陆游
壮志未酬,理想现实对比。
张孝祥
先驱者,学苏词的“豪放”。
陈亮
以词为文 现实针对性 政治功利性 议论性
姜夔、吴文英和宋末词坛
江湖词人群(刘克庄、吴文英)和遗民词人群(文天祥、张炎、刘辰翁)
姜夔的艺术成就
对传统婉约词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强调雅化和咏物词的别有寄托。
诗法入词,词的语言雅化,清刚醇雅。
偏爱哀落枯寂阴冷的意象群,幽冷悲凉。
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别出心裁,通感侧面着笔。
形式上,长于创作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小序和歌词珠联璧合。
创作上,力求醇雅,雅词典范。
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
艺术思维方面,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转换虚实,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章法结构上,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结构突变,意境扑朔迷离。
语言生新奇异,打破正常语序逻辑惯例,主观的心理感受组合,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象征性。
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风格密丽深幽,有堆砌晦涩之失。
宋末其他词人
词坛特点
创作群体性指的是词人群体的创作活动。
题材风格趋同性词作的题材和风格有相似之处。
姜派词人
周密(与吴文英并称二窗),风格典雅清丽。
王沂孙
工于咏物,善于用典。
张炎
清雅疏朗
影响浙西词派
论乐理论词与词法的词话著作《词源》,“清空骚雅”蒋捷阳羡词派。
辛派后劲
刘克庄
关注国家命运,危机感急切,雄肆疏放。
陈人杰
进取精神的男子汉气概。
刘辰翁
亡国血泪史,诗史
文天祥
民族尊严,视死如归。
南宋散文和四六
政论文 笔记小品
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朱熹《宋文鉴》《文章正宗》
南宋四六
南宋后期和辽金诗歌
永嘉四灵 江湖诗派
宋末诗歌
民族英雄
文天祥
遗民诗人
谢翱 汪元量
辽代诗歌
《醉义歌》
金代诗歌 元好问
情感悲凉 骨力苍劲
纪乱诗 历史洞察力
七律 意境沉郁
七古 气势磅礴
五言 昏融含蓄 意象平淡
气象雄浑苍茫 境界博大壮阔
《中州集》《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民族压迫
民族文化融合
市民阶层壮大
观点流派争锋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叙事文学兴盛
戏剧的体制(杂剧南戏)
(北南方戏剧圈)
元代抒情文学
元散曲
元诗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叙事性文学
自然显畅(情节波澜起伏,个性特征鲜明)
题材广泛
戏剧演出频繁,南北戏剧圈
抒情性文学
自然酣畅(赋的手法,自然抒情)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
说话
说话四家
话本
小说话本
入话正话结尾
叙事口语化
声口个性化
谈吐市井化
讲史话本
平话
《全相平话五种》
说经话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白朴和马致远
1. 白朴
作品《梧桐雨》描绘了人生变幻。
作品《墙头马上》由李千金主演。
2. 马致远
作品《汉宫秋》讲述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表达了家国衰败之痛和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作品《黄粱梦》通过梦境叙事技巧,讲述了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反映了官场腐败和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
1. 大都作家群
纪君祥历史剧《赵氏孤儿》。
杨显之《潇湘雨》。
石子章《竹坞听琴》。
2. 河北作家群
李文蔚《同乐院燕青搏鱼》。
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戴善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3. 山东作家群
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
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
人神相爱题材。
4. 山西作家群
石君宝《鲁大夫秋胡戏妻》。
吴昌龄西游记题材作品,是创作西游记题材最多的作家,代表作《唐三藏西天取经》。
元代诗文
1. 元代诗文概况
宗唐为主,学习唐人,风格浑融流丽,多止于形貌。
后期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艺术独创性不足。
散文前期宗唐,师法韩愈,雄刚深邃。
师法宋文,文风平易流畅。
理学和文章合一,“雅正”文学观念,经世致用的作用目的。
2. 元代前期的诗歌
由宋入元,方回、境界老成、戴表元、揭露黑暗现实、江湖诗风。
元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西域风光。
理学家刘因。
3. 元代中期的诗歌
雅正思潮,温柔敦厚,歌咏升平,消解政治批判功能,削弱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元诗四大家,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4. 元代后期的诗歌
铁崖体,杨维桢,咏史拟古,奇思幻想,气势雄健,意象奇特不凡,充满力度感,晦涩诡异。
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
1. 杂剧的南移和衰落
发展阶段北方杂剧奠定基础,南方杂剧作家成为主力军。
创作思潮变化宣扬伦理,题材多为文人韵事仙道隐逸,创作风格趋向典雅,辞藻华美。
舞台性忽视,与底层群众距离变远。
衰落原因体制缺陷,一人主唱,篇幅短小。
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郑光祖《倩女离魂》(影响杜丹亭)、《王粲登楼》。
乔吉才子佳人题材,作品包括《两世姻缘》、《金钱记》、宫天挺《范张鸡黍》、《七里滩》借古讽今。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服老》。
秦简夫《东堂老》写实,正直商人李实。
南戏
1. 题材
爱情婚姻
家庭题材
2. 音乐
南方方音演唱
用的宽松
音乐风格轻柔婉转
情感缠绵
3. 表演
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多种歌唱形式
4. 结构
以出为单位
采取分场形式
不限场数
5. 叙事
康条线索进行
双线结构雏形
6.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肯定封建伦理
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
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普遍性
更具社会价值
7. 艺术成就
1. 人物塑造
心理刻画
个性内心世界多角度展示
2. 叙事结构
运用双线结构制造戏剧冲突
加剧戏曲的悲剧气氛
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3. 语言运用
方言的突出成就
8. 地位
词曲之祖
双线结构
曲律
表演艺术
9. 四大南戏
《拜月亭记》
社会风貌与人物命运结合深刻意义
情节跌宕起伏
悲剧事件中穿插巧合误会
喜剧色彩
人物刻画成功
内心活动和矛盾心理的描写
喜剧性
语言天然本色
表现力
元代散曲
1. 体制
小令
套数带过曲
2.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采用村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语言风格以俗为尚
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3. 元前期散曲创作
书会才人作家放逐不羁,反传统个性自由,如关汉卿、王和卿
平民胥吏作家悲叹世道不平,个人悲剧命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精神上的遁隐,叹世归隐,白朴、清丽淡雅,马致远,积极进取和超脱放旷重叠的悲剧性人格
达官显宦总价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情趣,典雅,卢挚(咏史怀古,隐居乐闲),清雅,姚燧(男女风情)
4. 后期散曲创作风貌变化
题材内容得到开拓,表现领域扩张,诗体格局确立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风格清丽
追求形式美,平仄韵律,语言对仗典故
5.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张可久取材广泛,清而且丽,华而不艳,代表作《春晚次韵》
乔吉曲中李杜,清丽婉约
张养浩关心民瘼
明代文学
绪论
1. 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作家群、读者群的世俗化和商品化。
2. 王学左派和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王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
禅宗思想,叛逆勇气。
张扬个性,复兴人性,张扬个性,性灵说。
3. 俗文学的发展和对文学特性的认识
理论上肯定俗文学。
章回小发展定型,四大奇书,明传奇。
重视情感,虚实关系,性格刻画,文通俗易懂,雅俗交融。
4. 文学群体和文学论争
文学理论流派,革新意识。
片面化,分门立户,未能深入。
《三国志演义》和历史演义的繁荣
1. 艺术特色
1. 历史演义与讲史话本
结合了历史演义和讲史话本的特点。
2. 主旨
强调政治道德观念,如拥刘反曹、天意论。
3. 虚实结合
叙事手法上虚实结合。
4. 叙事结构
叙事有条不紊,主次分明,采用线性流程和叙事手法。
5. 全景式战争描写
场面描写多样复杂,富有诗意和画意。
6. 特征化艺术典型
定型、反复染、传奇、细节、对比烘托。
7. 历史演义体语言风格
浅近文言,多叙述,相笔。
2. 影响
1. 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形成了历史演义传统。
2. 列国系统的小说
包括《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
3. 隋唐系统
相关的历史演义作品。
《水浒传》和英雄传奇的演化
1. 英雄传奇
1. 内涵
忠义悲歌
社会道德规范变化
2. 艺术成就
1. 白话写景叙事传神
使用白话文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叙事。
2. 英雄形象
性格流动性层次性,即英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发展变化。
3. 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
结合了传奇色彩和现实主义。
4. 结构
连环钩索,百川入海,即情节环环相扣,最终汇聚一处。
3. 社会影响
1. 批判黑暗不平
通过作品批判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2. 造反教科书
作品被用作反抗压迫的教科书。
4. 文学地位
1. 改变诗文正宗的文坛面貌
改变了以往诗文为正宗的文学界面貌。
2. 奠定古代长篇小说名族形式和风格
确立了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3. 审美心理鉴赏习惯
贴近生活,性格流动,白话小说艺术发展,题材渊源。
明代前期和中期的诗文发展
1. 明代前期诗文
1. 明初诗歌和散文
吴中四士高启,写战乱生活,写生活之趣,器识怀古。
宋濂文以明道,以道为文。
刘基语言散文集,愤世嫉俗,拯救时弊。
2. 台阁体
肤廓冗长千篇一律,茶陵派,李东阳,诗学汉唐。
3. 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标准文体。
2.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1. 前七子
李梦阳主情理论,文学艺术体制建设,重视俗文学,过分注重法度格调。
2. 后七子
王士贞法度格调强化具体化,重视思想感情。
王志珍才思格调,重视法的准则,跟于情实因意见法。
3. 得失
得文学独立地位,增强文学本质理解,后世文学新精神,主张和创作的距离。
失归有光和唐宋派,文以明道。
明代杂剧的流变
1. 明初
1. 单调宫廷派剧作家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华丽雅致。
突破一人主唱,杂剧南曲化奠基(朱权、朱有燉)。
2. 明代中后期
1. 题材拓宽思想深化
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增多。
纯北曲体式终结,深远影响(中山狼系列,讽刺杂剧《一文钱》)。
爱国题材,爱情题材。
2. 经讽刺杂剧
《四声猿》、《歌代啸》。
3. 徐渭
1. 艺术特色
陈规尽扫,世俗观念,市民谨慎,善于讥刺。
讽刺杂剧新路,开创意义。
2. 《南词叙录》
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
明代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1. 明初传奇
1. 伦理教化意味
骈儒化,八股化,典雅化。
2.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 李开先《宝剑记》
歌颂忠义,反抗权贵。
2. 梁辰鱼《浣纱记》
歌颂西施的爱国精神。
3. 王士贞《鸣凤记》
反映政治斗争,讽刺权奸。
3. 明代后期传奇繁荣
1. 张扬个性
批判专制,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 题材广泛
质量好,爱国主义巨作,道德说教剧,喜剧(《玉簪记》、《东郭记》、《醉乡记》、《红梅记》)。
3. 武将戏和玉茗堂
沈景《属玉堂传奇》、《义侠记》。
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本色论,声律论,吴江派的曲学建树(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
4. 临川派
男女至情反礼教,浪漫风格。
吴炳《西园记》、《绿牡丹》。
孟称舜《娇红记》。
汤显祖
1. 临川四梦至情论
1. 对题材渊源的继承发展
写活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隐性内在的戏剧冲突升级。
2. 牡丹亭艺术成就
1.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奇幻现实,主观精神追求,抒情,典雅绚丽。
先虚后实,虚实结合,理想现实融汇。
抒情场次,表现追求,主观精神外化,冲突升级。
悲喜趣闹剧一体,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有机体系。
2. 以情反理
肯定自由权利情感价值。
3. 文化意义
个性解放禁欲主义。
推动个性解放思潮。
3. 临川四梦比较
1. 题材方面
儿女风情,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2. 审美倾向
肯定,热情赞颂,整体否定。
3. 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
真情至情,矫情无情。
《西游记》和其他神怪小说
1. 神怪小说
1. 定义
包含奇幻故事、诙谐笔墨和深刻主旨。
2. 主体内涵
1. 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理想。
2. 整体性寓意和局部性象征
作品中包含整体的寓意和局部的象征意义。
3. 极真和极幻相结合的神幻世界
创造了一个真实与幻想相结合的世界。
3. 艺术成就
1. 独特的手法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物性、神性、人性,多色调刻画复杂性格)。
2. 戏言寓诸幻笔,游戏笔墨
使用幽默和幻想的笔法。
3. 戏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作品具有戏剧性和幽默感。
4. 巧妙的结构安排
作品结构巧妙,引人入胜。
4. 历史故事幻想化
1. 虚幻人物历史化
如《封神演义》中的历史人物被赋予了幻想色彩。
《金瓶梅》和世情小说
1. 世情小说
1. 定义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暴露社会矛盾,剖视扭曲人性,深刻悲剧性。
2. 世俗人情画
1. 寄意于时俗
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
2. 意在暴露或幽伏而含讥
通过暴露社会问题或隐含讽刺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3. 白话长篇里程碑
1. 人物性格立体化
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多面。
2. 网状结构
故事情节复杂,结构严密。
3. 市井之长谈,闺房之碎语
语言贴近生活,描写细致入微。
三言二拍和明代短篇小说
1. 三言二拍的定义
1. 文人整理加工到独立创作的开始
白话短篇小说总集。
2. 二拍的特点
1. 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商人作为正面的主人公。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市民化。
情与理的矛盾。
3. 市民社会风情画
1. 反映市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4. “无奇之所倚为奇”的写心艺术
1. 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传奇性
写心艺术,重塑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文体。
5. 明代的文言小说
1. 《剪灯新话》
标志明代传奇小说的崛起,影响清文言小说创作。
2. 不同类别的文言笔记小说
志怪志人 幽默笑话
晚明诗文
1. 李贽“童心说”
叛逆反抗,欲望合理性,强调自身价值。
2. 公安派和竟陵派
性灵说,强调个性和真实感受。
3. 晚明小品文
体制短小精练,生活化,个人化,雅致自然,体察生活含义,领悟人生趣味,重真情实感。
4. 复社和几社
复古学,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危亡。
明代散曲与民歌
1. 明代散曲
明初沉寂,朱有燉。
兴盛期,北方豪放,南方清丽。
繁荣期 冯惟敏,反映时艰,抨击政治,现实感强 梁辰鱼,文词典丽华美,词味重曲味淡。
2. 明代民歌
《挂枝儿》、《山歌》,冯梦龙。
清代文学
绪论
1. 文化专制
1. 程朱理学
禁书、文字狱、韩雪兴盛、滞化(同城古文义法、诗歌肌理说、小说叙事历史)。
2. 人文思潮
1. 学术专项
理欲之辨、社会功用的强调、人文意识。
3. 历史特征
1. 历代文学之大成
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安阳。
新兴问题的飞跃,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
清初诗文的繁荣和词学的复兴
1. 遗民诗人
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家国之悲,民生疾苦。
2. 钱谦益和虞山诗派
1. 复古派和反复古派各有所长
诗有本的真情论(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
转益多师,兼采唐宋。
冯班,婉而多讽。
3. 吴伟业和梅村体
1. 感慨兴亡,悲叹失节
唐诗为宗。
2. 梅村体
吸取元白歌行写法,重叙事,故国怆怀,身世荣辱为主, “可备一代诗史”《圆圆曲》。
4. 王士禛
1. 神韵为宗
含蓄,清幽淡远,王孟,风神独绝,冲和淡远。
5. 康熙诗坛
1. 朱一尊、施闰章、宋琬、赵执信
陈子龙,推尊五代北宋。
6. 遗民词
王夫之,屈大均。
7. 陈维崧和阳羡
豪放词,词史,悲慨健举。
8. 朱一尊
浙西词派,清空醇雅,宗法南宋,姜张。
9. 纳兰性德
(主情,哀郁凄婉,针砭自然,李清照秦观)京华三绝。
10. 古文三大家
清初,侯方域,以小说为文。
清初戏曲《长生殿》和《桃花扇》
清初吴伟业、尤侗
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李玉等苏州剧作家的新编历史剧
苏州剧作家反映社会伦理、劝惩意识、下层人物、百姓愿望、戏剧结构。
李玉《一捧雪》《占花魁》下层世态人情,《清忠谱》反映市民阶层壮大。
李渔的风情喜剧《风筝误》
美丑对比,美刺意义。
洪升《长生殿》艺术特色
孔尚任《桃花扇》
清初白话小说
1. 小说续书《水浒后传》
亡国之恨,关心国事,大团圆结局,抒情写意增强。
2. 世情小《醒世姻缘传》
取材现实,因果报应,荒诞神秘,真实鲜活的世态人情,现实意义,夸张讽刺。
3. 李渔的短篇小说《无声戏》
重视故事情节,《十二楼》。
4. 才子佳人小说
晚明话本小说发展而来。
聊斋志异
1. 狐鬼世界建构
一书兼二体(志怪小说、唐人传奇)。
用传奇法以志怪、神怪梦幻。
狐鬼花妖人情化和意象性。
2. 对六朝志怪的承变
游心悦目、寄托寓意。
怪异非常之事是内容VS思想内蕴载体,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神道观念和思维模式,神秘性质VS神秘思维模式,作为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关照现实人生。
3. 狐鬼世界内涵
科举失意、落寞生活处境、政治黑暗、民生疾苦、警示世人、崇高和庸俗。
4. 艺术创新
多养作品类型,丰富小说形态类型。
加重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的描写,生活情趣文学魅力。
浓郁诗化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近人简洁 人物语言灵活多样
儒林外史
1. 理想文士的探求
文行出处,扶困济贫,挑战封建权威,尊宏女性个性,忧国忧民,礼乐兵农的实学,经世致用的学问。
2. 长篇结构新形式
生活自然形态,日常生活(心理流动串联生活经验,知识分子厄运思考为线索)。
3. 与生活直接不隔
流动丰姿天然形态的叙事艺术(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客观再现。性格个性复杂性。口语化的散文第三人称叙事方式)。
4. 讽刺艺术新境界
秉持公心,婉而多讽(写矛盾不和谐,婉曲锋利讽刺,讽刺对象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
红楼梦
1. 悲剧世界
1. 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2. 人物形象塑造
1. 人各一面
性格多面性和美丑互渗。
人物之间相互映照互为补充丰富深刻含义。
反复驳染。
3. 叙事艺术
1. 叙事风格
写实和诗化融合(富贵之家离析,诗的意境,诗画一体,象征手法)。
2. 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三重世界宏大结构,草蛇灰线,大小事件错综写。
3. 叙事视角的变换
虚拟化角色话人来叙事,多角度复合叙述,全知限知结合。
4.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接近口语,动作心灵,语言个性化,抒情气氛,场面立体感。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1. 诗坛
1. 沈德潜
儒家诗教,格调说,教化作用,台阁体。
2. 翁方纲
肌理说,言有物言有序。
3. 厉鹗、浙派盟主
学习宋人,重学问主空灵,写景和宗宋。
4. 袁枚抒发性灵
性灵说(性情个性诗才),性灵派,乾隆三大家,赵翼崇性灵,蒋士铨文章本性情,郑燮真气真意真趣。
5. 黄景仁
作诗,好作幽苦语,抨击黑暗世道,个性意识复苏。
6. 方苞“义法说”
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讲求文章做法,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2. 桐城派
1. 刘大櫆
“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内容,神气音节,突破言有序,因声求气,实践性可操作性。
2. 姚鼐
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阴阳刚柔说,刚柔相济之文精,粗(古文辞类纂)古代散文正宗文统。
3. 阳湖派
张惠言,博雅放纵。
3. 骈文复兴
1. 骈文八家
汪中《哀盐船文》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
《骈体文钞》李兆洛骈文古文亲缘关系。
2. 厉鹗
推崇朱一尊的醇雅说,吴锡鹗“穷而后工”矫正姜席逸乐说。
4. 浙派词
1. 常州派
张惠言《词选》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深美宏约,周济突出词的“史”性和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
2. 郑燮盛世悲哀
《板桥词》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和讲唱文学
1. 镜花缘等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发展。
2.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蒋士铨《红雪楼九种曲》。
3. 地方戏勃兴,京剧诞生
地方戏曲的兴起和京剧的形成。
4. 讲唱文学盛行
弹词才子佳人,大团圆,传奇色彩,浪漫情调,道德劝戒《再生缘》。
鼓词子弟书。
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
作家主体转型
文学观念和作品形态的变化
文化下移和文体革命
近代文学流程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散文
诗词
反帝爱国思潮 魏源 林则徐
近代前期诗文
宋诗派
姚门四杰
湘乡派
近代前期的小说和戏曲
1. 侠义公案小说
《三侠五义》
《儿女英雄传》
2. 人情世态小说
《海上花列传》
《品花宝鉴》
3. 近代前期的戏曲
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
黄遵宪梁启超和近代后期诗文词
1.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梁启超与新文体。
2. 近代后期散文
康有为,严复,林纾,章炳麟。
3. 近代后期诗歌
康有为,丘逢甲,秋瑾,南社,柳亚子,苏曼殊,同光体(江西派,浙派,闽派)。
4. 近代后期词
四大词人。
近代后期的小说和戏曲
1. 小说界革命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
2. 四大谴责小说
反映社会问题和批判。
3. 民初小说
鸳鸯蝴蝶派,玉梨魂,广陵潮。
4. 戏剧改良运动
戏曲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