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支气管哮喘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涵盖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等详细内容。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4-11-10 10:01:34内科学-支气管哮喘
定义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病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变应原性因素
室内变应原(尘螨、家养宠物、霉菌、蟑螂等)
室外变应原(草花粉、树花粉等)
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某些谷物及种子、洗涤剂生产以及酿造和皮革工业中使用的蛋白水解酶、化合物等)
食物(鱼、虾、蛋类、牛奶)
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
非变应原性因素
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精神焦虑紧张
发病机制
气道免疫 - 炎症机制
气道炎症形成:由多种炎症细胞、气道结构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 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道高反应性
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
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多种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气道上皮损伤、上皮下神经末梢裸露等,共同导致气道慢性炎症
神经调节机制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介质(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 介质( P 物质、神经激肽),两者平衡失调则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神经源性炎症——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 P 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激肽 A 等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渗出
病理
气道上皮下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的浸润
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殖及气道分泌物增加
长期反复发作——气道重塑(支气管平滑肌肥大 / 增生、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血管增生以及基底膜增厚)
临床表现
症状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
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运动性哮喘——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
胸闷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
体征
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沉默肺”——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5%),且与哮喘症状相关 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之一 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标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药物的选择和治疗后反应的观察指标
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用力肺活量(FVC)正常或下降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 秒率(FEV1/FVC)以及呼气峰流量(PEF)均下降 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增加
FEV1/FVC<70% ——判断气流受限最重要指标
支气管激发试验(BPT)
测定气道反应性
吸入激发剂——醋甲胆碱、组胺
FEV1 下降≥20%,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适用于非哮喘发作期、FEV1 在正常预计值 70% 以上病人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
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 20 分钟后重复测定肺功能,FEV1 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呼气峰流量(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 天,每日 PEF 昼夜变异率之和 /7)>10%, 或 PEF 周变异率 {(2 周内最高 PEF 值 - 最低PEF 值)/[(2 周内最高 PEF 值 + 最低 PEF 值)×1/2]×100%}>20%, 提示存在气道可逆性的改变
影像学
哮喘发作时胸部 X 线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 期多无明显异常
胸部 CT 在部分病人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
特异性变应原检测
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 IgE 增高结合病史有助于病因诊断
动脉血气分析
严重哮喘发作时可出现缺氧
过度通气可使 PaCO2 下降,pH 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
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同时出现缺氧和 CO2 滞留,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
诊断
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凌晨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理化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
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③平均每日PEF 昼夜变异率>10% 或PEF 周变异率>20%
上述症状和体征 +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哮喘
咳嗽或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和哮鸣音等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 +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咳嗽或胸闷+哮喘治疗有效——咳嗽变异性哮喘或胸闷变异性哮喘
哮喘的分期
急性发作期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伴有呼气流量降低,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严重程度
轻度:步行或上楼时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闻及散在哮鸣音,肺通气功能和血气检查正常
中度:稍事活动感气短,讲话常有中断,时有焦虑,呼吸频率增加,可有三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可出现奇脉,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 PEF 占预计值的 60%~80%,SaO2 91%~95%
重度:休息时感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发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 次 / 分,常有三凹征,闻及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120 次 / 分,常有奇脉,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后 PEF 占 预 计 值<60% 或绝 对 值<100L/min,或 作 用 时 间<2小 时,PaO2<60mmHg,PaCO2>45mmHg,SaO2≤90%,pH 正常或降低
危重度:病人不能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胸腹矛盾运动,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脉率变慢或不规则,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pH 降低
慢性持续期
虽然没有哮喘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不同频度和不同程度 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可伴有肺通气功能下降
严重程度
间歇状态、轻度持续、中度持续、重度持续
哮喘控制水平
临床控制期
病人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4 周以上,近一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 正常
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
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和体征
突发气急,端坐呼吸,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
胸部 X 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
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
慢阻肺病
长期吸烟史或有害气体接触史,及慢性咳嗽病史,喘息长年存在,有加重期
肺呼吸音明显下降,可有肺气肿体征,两肺或可闻及湿啰音
哮喘合并慢阻肺病
上气道阻塞
吸气性呼吸困难
结合痰细胞学或细菌学检查,胸部影像、支气管镜检查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
反复哮喘发作为特征,可咳出棕褐色黏稠痰块或树枝状支气管管型
胸部 CT 可显示近端支气管呈囊状或柱状扩张
曲霉抗原特异性 IgE 阳性,血清总 IgE 显著升高
并发症
严重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
长期反复发作或感染可致慢性并发症,如慢阻肺病、支气管扩张和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长期控制症状,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风险
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尽快缓解气道痉挛,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治并发症
轻度
经 MDI 吸入 SABA,在第 1 小时内每 20 分钟吸入 1~2喷。随后可调整为每 3~4小时吸入 1~2喷。在使用 SABA 时应该同时增加控制性药物 ICS 的剂量,增加的 ICS 剂量至少是基础使用剂量的两倍。
中度
吸入 SABA(常用雾化吸入),第 1 小时内可持续雾化吸入。联合应用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激素混悬液,也可联合静脉注射茶碱类
重度至危重度
持续雾化吸入 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激素混悬液以及静脉 茶碱类药物,吸氧
尽早静脉应用激素,待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当 pH<7.20 且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应适当补碱
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指征主要包括:呼吸肌疲劳、PaCO2≥45mmHg、意识改变(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预防呼吸道感染
慢性持续期治疗
评估和监测病人哮喘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定期根据长期治疗分级方案进行调整,以维持其控制水平
分5级;哮喘症状控制且肺功能稳定 3 个月以上,可考虑降级治疗
药物减量方案: 首先减少激素用量(口服或吸入),再减少使用次数(由每日 2 次减至每日 1 次),然后再减去与激素合用的控制性药物,以最低剂量 ICS 维持治疗直至停药
免疫治疗
教育与管理
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为每位初诊哮喘病人制订长期防治计划,使病人在医生和专科护士指导下学会自我管理
·了解哮喘的激发因素及避免诱因的方法、 ·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办法、 ·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定、 ·重点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 ·坚持记哮喘日记、 ·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 ·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 ·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 ·和医生共同制订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
预后
轻症病人容易控制
病情重,气道反应性增高明显,出现气道重塑,或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者则不易控制——不及时规范治疗,最终可因反复急性发作危及生命或慢性并发症导致肺功能丧失,或因高剂量药物长期使用而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