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叶嘉莹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被称拥有“天生的华丽”。 很多场合,她身着一袭宽松的青紫长袍,鼻梁上架着小巧别致的眼镜,面向千百人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的种种曼妙。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任教,70 年间教书育人无数,许多学生亦成为名扬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 2024-11-24叶嘉莹先生去世,籍以纪念。
编辑于2024-11-25 13:31:39叶嘉莹
人物简介
叶嘉莹(1924.7.2~2024.11.24),号迦陵,出生于北京,蒙古族人,毕业于辅仁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迦陵基金”创立者,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她专攻古典文学方向,代表学术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曾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叶嘉莹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 叶嘉莹结合西方文论中的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中国传统词学不断反思,将词分成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大类别。这三类不同风格的词,同样具有一种属于词体之美感特质,叶嘉莹对于这种美感特质在词体的演进中,对于歌词之词、诗化之词及赋化之词不同体式的词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 2021年2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被称拥有“天生的华丽”。 很多场合,她身着一袭宽松的青紫长袍,鼻梁上架着小巧别致的眼镜,面向千百人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的种种曼妙。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任教,70 年间教书育人无数,许多学生亦成为名扬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
她专攻古典文学方向,代表学术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曾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人生经历
“穿裙子的士”
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被称拥有“天生的华丽”。 很多场合,她身着一袭宽松的青紫长袍,鼻梁上架着小巧别致的眼镜,面向千百人吟唱中国古典诗词的种种曼妙。她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播,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开大学任教,70 年间教书育人无数,许多学生亦成为名扬中外的大作家、大学者。 获评 2020 年“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上一次她被广泛关注是在 2018 年,将自己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以及版税、稿酬等上千万资产悉数捐出,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她说:“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知音何在未可知,只是从 9 岁写下第一首诗《秋蝶》开始,她便用所有赤诚去理解和热爱诗词,成为了“诗歌的女儿”。
记得年时 花满庭
1924 年,叶嘉莹诞生于北京西城区察院胡同廿三号的叶氏祖宅,这座四合院大门上有一块“进士第”的黑底金字横匾,记述着祖上显赫的身份。叶氏原姓“叶赫那拉”,是蒙古旗人,叶嘉莹幼年时家中书香氛围浓郁,宁静庭院当中的美好意境和常年不断的读书声,描摹出了她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的最初底色。 在那座古典庭院里,伯父是叶嘉莹的诗词启蒙人。在一方窄小天地中,伯父指导她读清代词人陈维崧,感其“词采瑰玮”;观察家中荷花、翠竹,感叹花草昆虫的生与死。尽管外界时局战乱,但这座位于西长安街的大宅却庇佑着女孩刚刚滋长起来的诗意。于是她写“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愿天下开满莲花,普度苦难众生。
天以百凶 成就一词人
然而从少女时代开始,迎接叶嘉莹的便不再是小心翼翼的护佑,而是丧母之痛、家道中落、时代动荡、漂泊无依等等一连串人生困境。 17 岁,母亲因手术感染去世,诗从心里跑出来,叶嘉莹以泪洗面,连写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从此茕茕孑立于世间。 1945 年大学毕业,1948 年与海军军官赵钟荪成婚,当年 11 月,随其去往台湾,从此飘居海上。 女儿 4 个月,丈夫便被抓走,叶嘉莹怀抱襁褓投靠亲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寄居时,她怕影响主人午睡,便悄悄抱起孩子去街头游走,直至主人睡醒再默默回来。一双曾经舞文弄墨的手,学着做起猪蹄髈汤。只有梦回旧时光,才能见到什刹海的芦苇荡长得遮天蔽日,怎么走也走不过去。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也曾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诗歌的力量 在支撑生命
诗歌的力量在支撑生命,而命运却未曾给她平顺的人生。 所幸曾经的师友为叶嘉莹介绍了到彰化女中教书的工作,让母女俩有了生活的希望。1952 年,她又被请到台北女二中、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教书,再加上电台节目,只要喜欢古诗词,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她在讲。她讲《秋兴八首》,因为亲历过忧患,更能读懂杜诗中的极盛极衰;她讲李商隐,在流丽意象中解读曲折幽微;她讲辛弃疾,赞美他的忠义奋发,用生命书写诗篇。 她又何尝不是用生命在书写呢?
海外任教
1966 年叶嘉莹受邀先后前往哈佛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犹记得多年前在北京时,师长顾随说过研究古诗词不妨“取径于楔形文字”,果然后来的她尝试用英文翻译中国古诗词,努力用英语讲授古诗气韵,将其广泛传播至西方世界。 1976 年,叶嘉莹到多伦多探望大女儿,回程的飞机上想到自己辛勤劳苦到晚年,终于盼到两个女儿成家,将来女儿生了孩子,自己就帮她们照顾孩子,像所有姥姥一样...... 但是没想到打击的到来如此之快——因为一场车祸,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双双离世,52 岁的叶嘉莹觉得“万盼千期一刹那都空了”。大女儿是跟她在苦难中长大的,辛酸过往犹在眼前。她写“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母亲过世,她已清楚意识到人生短暂,而今又遭一劫,痛极以后反而有了彻底的参悟,她想到要从小家里面跳出来——“我要回国,我要回去教书,我要把我的余生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捐出尘世的一切, 惟留下诗词的莲子
1978 年,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发展有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意义,这种转折也渗透进个人生活,包括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就在这一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大陆学校需要教师,马上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请愿回国。不久之后,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 30 余年的书生报国路。 1979 年,她为南开大学师生讲授“汉魏六朝诗”,在学生们的回忆中,她在黑板上写下大段文句,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她的课是那么耳目一新,那么引人入胜,一间仅能容纳 300 人的教室,被学生把过道、窗台全部挤满,年轻脸庞上写满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那些年,她的《唐宋词十七讲系列讲座》卖到十几万册。 南开园中,马蹄湖里荷花繁盛,与叶嘉莹的乳名“小荷子”仿有宿缘。漫步湖边,偶见落日余晖中的荷花,她说这是 “遥天谁遣羲和驭,来送黄昏一抹红”,没想到在晚年还有这样教书的机会。丈夫不是她选择的,去台湾也不是她选择的,去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她说:“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为这个选择,她坚守 40 年,在 2018 年向南开捐出 1857 万元设立“迦陵基金”后,2019 年又捐 1711 万元,累计 3568 万元。而她自己的生活却极度简朴,在物质上不愿花费心思和精力。
“弱德之美”
在一篇文章中,叶嘉莹提出“弱德之美”的创见。她说,词本身存在于苦难之中,也在承受苦难之中,这就是所谓 的“弱”。而在苦难之中,你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她用“弱德”从容面对一 切馈赠和掠夺,在心中绽开至美的莲花。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她说虽然经历离乱和苦难, 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诗人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 我们看到的她,就带着这一点光明和遥远的古韵从历史中走来,那一点光明燃成千万盏炉火,那声音在尘世间悠扬回旋,而她又带着蓝鲸遗音,飞向了辽远而神秘的未来。
人物事迹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1924年,在北京四合院的一个书香世家,恰是荷花盛开的日子里,叶嘉莹出生了,小名小荷。 当别的孩子都在胡同里撒欢的时候,她就搬着小板凳背唐诗。诗词,是一草一木的欢喜,是少女心性的明朗。青年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失踪,带着她读诗的母亲,也在手术后辞世。叶嘉莹开始懂得人世间的冷暖。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可丈夫因白色恐怖遭到政治迫害。诗词,便成了逼仄生活中唯一的支撑与鼓励。 上世纪中期,叶嘉莹辗转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 1969年叶嘉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听闻中国恢复高考,叶嘉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一年后获得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安排先去北大教学,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邀请去了南开大学。 【李霁野:男、汉族,安徽霍丘(今霍邱县)人。1919年秋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与韦素园等先后同学。1921年冬,因赞同白话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被排挤退学,在家自修英语。1923年春到北京读书,继续自修英语。课余常编译一些短文以换取学费和生活费,逐渐专心致力于文学翻译。 1924年译完俄国安特列夫的《往星中》,向鲁迅求教,结识鲁迅;此后组成未名社。1929年秋到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到1937年间,一直担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这几年继续翻译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简爱》等世界名著。抗战期间,他先在北平辅仁大学任教,1943年到重庆,先后在复旦大学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46年秋,应许寿裳邀请,到台湾省编译馆编译西洋文学名著并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到天津南开大学任外语系教授、系主任,1981年离休。 解放后,还担任过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作协副主席等职。】 1979年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 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叶嘉莹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设了唐宋词系列讲座。 叶嘉莹女士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从诗词里,叶女士找到了力量与安慰,诗词是她的盔甲。 莲实有心,千年传灯 叶嘉莹女士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日军侵华时期,叶嘉莹的母亲在手术后逝世。在台湾期间,因白色恐怖丈夫入狱,出狱后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在北美期间,叶嘉莹的父亲、大女儿与女婿相继离世,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而不幸中之大幸运,乃是她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得以在穿林打叶声中吟啸徐行。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浮和沉,名和利,都不是她追求的东西。“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它使我真正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而这个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就是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3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她希望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她这样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上已经站了七十多年。 叶嘉莹女士如今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名言精选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少年豪隽气如虹,匹马雄趋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秋只解怨飞红。 人生最重里自上之别家变任上之别格的是保持自己的在后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 诗词的研读过风不是我追求的到界标,去中是支持我那却能过忧患的一种里发量。 功名算什么,功名就跟蜗牛角上的小国之争一样。 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人物评价
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 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董卿赞叶嘉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 人们说,她是“穿裙子”的士,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