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毛
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编辑于2024-12-20 13:49:24三毛
人物简介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汉族,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974年,她开始以三毛为笔名,发表在西属撒哈拉沙漠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散文作品等,该些作品在台湾的华人社群中,引起广泛关注与喜爱,“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她也因此广为人知。 1991年1月4日凌晨在荣民总医院去世,终年47岁。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 三毛的作品《三毛全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她的作品也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人物生平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 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46年,因为觉得“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改名陈平。 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1954年,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学习。 1955年,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 1956年,一度复学,后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割腕自杀获救。 1962年,以陈平之名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4年,陈平进入文化大学学习。获张其昀特许,进入院哲学系当选读生,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1968年,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1972年,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 1974年10月6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 1976年,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1976年5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出版。 1979年,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9月30日,荷西在海底进行水下工程操作(荷西是水下工程师)时意外丧生,三毛便回到台湾。 1980年,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85年,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年,10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 》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四月,三毛参加一个台湾的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当到乌鲁木齐时,她离队找到王洛宾。《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年 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1月3日,进行手术。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肉色丝袜绕颈窒息身亡。终年四十八岁。
三毛去世后,她的父亲陈嗣庆这样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父女间真正的心有灵犀。三毛一生热烈活过,哪怕她的身体离去了,那绚烂的梦想依然温暖人心——桀骜不驯的性情,捕捉美好的眼睛,创造生活的灵性,对人性纯真善良的信仰——我想,这大致便是这个善良的女子在走过的地方留下的芬芳吧。 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主要作品
原著作品
译著作品
填词歌曲
个人生活
家庭
三毛原名陈懋平,“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和平之意,但因为学不会“懋”字的写法,三毛写名字时都把这个字省略了,并最终改名为陈平 。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她的母亲名叫缪进兰。三毛在家中排行第二,她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姐姐陈田心与两个弟弟陈圣、陈杰 。
婚恋
1967年,三毛在西班牙结识了还在读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此外,留学期间三毛也交了几任男友:在西班牙期间的一名日裔富商同学、在德国期间的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裔同学、以及在美国期间的一名台湾籍留美博士生,但是最后全数均无疾而终。1972年,三毛接受了在网球场上结识的一位年龄较长的德国教师的求婚,但他却因心脏病发猝死。 1972年,三毛再赴西班牙,与分开六年的荷西重逢。1974年,三毛与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后,终身没有再嫁 。
三毛与王洛宾
三毛与王洛宾:相差30岁的禁忌恋,你的爱是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91年1月4日,传奇女作家三毛在医院的浴室内自缢身亡,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她相伴的只有那件白底红花的睡衣,以及结果了她性命的尼龙丝袜。 三毛临终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病痛,来自事业,也来自感情。说起三毛的感情,人们首先想到会是她与荷西的生死之恋,其实,三毛生命中的男人,除了小她8岁的丈夫荷西,还有大她30岁的知己王洛宾。 王洛宾是中国最声名显赫的“西部歌王”,他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至今仍是传唱不衰的经典。但是,一个在新疆,一个在台湾,相差30岁的王洛宾与三毛又是怎样产生忘年之恋的呢? 诚然,三毛与王洛宾是两代人,对于三毛来说,王洛宾是长辈,是偶像,是遥不可及的歌王。三毛自幼喜爱王洛宾创作和改编的民歌,尤其是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曾引发了三毛对远方的无限遐想。 1990年初,三毛在《台湾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王洛宾的报道,在了解了他的遭遇,他的坚韧,他的信念,他的才华,他对西部的奉献,他对艺术的追求,尤其是他对亡妻的深情后,她泪眼婆娑地说:“这个老人太凄凉太可爱了!我要写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新疆去看望他!” 三毛在王洛宾的故事里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灵魂,她想靠近这颗灵魂,她想拥抱他的世界。于是,三毛收拾行囊,跟随大陆旅行团不远万里来到了大漠深处的新疆,来到了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家。 1990年4月6日,三毛叩响了那扇期待已久的门,王洛宾打开房门,见到了一个风尘仆仆但依旧美丽的女子,她双眸含情,面带微笑,海藻般的长发上跳跃着夺目的光辉。 初次相见,三毛为王洛宾深情演唱了他的代表作《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王洛宾被眼前的女子深深吸引,她来自远方,她来自梦里,她震撼了老人沉睡已久的心。这一年,三毛47岁,王洛宾77岁。 促膝长谈,相见恨晚,他与她如失散多年的好友重逢,彼此敞开心扉,彼此走入心房,那种悸动,那种欣赏,是最纯粹的情感。无关风月,只为关心。 回到台北后,三毛抑制不住对王洛宾的思念,我的心无时不刻都在牵挂着那位远方的老人。短短3个月间,三毛给王洛宾写了15封信,其中炽热的情感溢于言表。 王洛宾怎么会不懂三毛的心,但是他已经年过古稀,这份情感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王洛宾回信说: “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但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 是的,他把自己比作萧伯纳的旧伞,暗喻自己青春不再,无力再爱。 但纵然如此,三毛仍没有熄灭心中的火焰,她给王洛宾写信说: “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不久后,三毛再赴新疆,去见她心中的太阳。这一次,三毛特意穿上了在尼泊尔买回的民族服装,把自己打扮成《达坂城的姑娘》模样,希望以此唤醒王洛宾的心。但是,三毛的热情再次被王洛宾的犹豫浇灭,她带着绝望的心情回到了台北。121天后,三毛自缢身亡。 三毛的死是多方面造成的,但对王洛宾的求而不得亦是其中原因之一。正如她在信中所言,王洛宾的拒绝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当远在新疆的王洛宾收到三毛死讯时,他震惊至极,悲痛欲绝,大醉之后,他为三毛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情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且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赎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王洛宾在等,三毛却再也不会来…… 毫无疑问,王洛宾是爱三毛的,他只是被世俗的眼光牵绊,他并非无情,只是不够勇敢。如果这份相差了30岁的禁忌之恋可以再勇敢一点,或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她不必那么忧伤,他也不必那么孤独。
创作特点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作品赏析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时也记录了三毛在沙漠中与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处的感人故事。 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虽然充满了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里把这种残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种完美。 在她妙笔生花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故事。 三毛与荷西住在小镇阿雍,她家的邻居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撒哈拉威人。给人一种很穷苦潦倒的样子,但是他们是经济基础很不错的一群人。由于三毛与荷西对他们热情与和气,邻居们经常来借东西,弄得三毛左右为难哭笑不得。 三毛家的房顶有一块露天房顶,邻居家的山羊掉下来。幽默风趣的三毛把这一奇观,动人的景象比喻成“飞羊落井”。可恨的山羊把三毛辛苦养的盆景叶子吃的干干净净,又怒又气的三毛想到杀羊,但最终羊没被杀成,还是和邻居们和睦相处起来。在荒凉寂静的大漠中,这些撒哈拉威人给三毛的生活带来了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画面。 三毛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图片,感应到前世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然后她和荷西在大漠结婚了。 三毛与荷西随意洒脱的婚姻生活,没有数字概念的他们,生活陷入困境。于是荷西决定去潜水捉鱼去卖,三毛也决定跟着去。 两个人开着车来到高崖上,身后是连绵不断神秘而又寂静的沙漠,眼前是惊涛骇浪的大海和乱石,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雾,成群的海鸟飞来飞去,偶尔发出一些叫声,更衬托出四周的空寂。荷西在海里每射上一条鱼,三毛在岸边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两个人辛辛苦苦捉鱼的样子,还被三毛形容成是“素人渔夫。”把苦的生活也看成了美好。 就像三毛写的那样,“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即使在单调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可爱的三毛一样能找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与美好,活出了三毛传奇似的生活。
《送你一匹马》
三毛《送你一匹马》,叙述的是三毛回到台湾后的事情。在台湾,三毛跟父母住在一起,更写了她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琐事,这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三毛的家,接触三毛的生活。可以说这一段三毛是忙碌的。总得说来,她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看到一颗真挚的心,一个真实的三毛。 《送你一匹马》的部分原文摘录: “我只是返璞归真,感到的,也只是早晨醒来时没有那么深的计算和迷茫。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我不跟潮流走,这使我的衣服永远长新,我不耻于活动四肢,这使我健康敏捷。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毕竟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引自第77页 “你不要喊口号吧,口号是没有用的,如果你不调整自己的生活,不改变自己的理念,不珍惜你已有的自由,不为你安身的社会担负起当有的一份使命,那么你便闭嘴好了。”—— 引自第195页 “有的时候,我们将物质的享受和自由的追寻混为一谈,我们反对极权便加强渲染那个不自由世界里物质的缺乏。却不知道,有许多人,为著一个光明而正确的理想,可以将生命也抛弃。物质的苦难和自由的丧失事实上是两回事,后者的被侵犯才是极可怕可悲的事情。”—— 引自第195页 “喜欢君默的是他如一幅泼墨画,再浓的书,也留了一些空白,他懂得透透气,那怕是几分钟也好,这内心的“闲静”是一个聪明人才能把握的。更欣赏他的赤子之心,好似生活复杂,情感没有归依,整日又在生活的洪流里打滚,可是他的童心,总也磨不掉,你给它机会,它便会显出头来,这是最最可贵的。”—— 引自第195页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共过的生,共过的死一样无影无踪,想起这些住事,总也还是怔怔。”—— 引自第195页 “虽然往事如烟,这条路,仍在彼此的鼓励下得到力量和快乐。没有什么人是真残了,我们要活的人生还很长,要做的事总也做不完,太阳每天都升起,我们的泪和笑也还没有倾尽。 —— 引自第195页 ”有时候,深夜入书,蓦然回首━━咦,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并没有找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怎么已然躲在人的背后,好叫人一场惊喜。“—— 引自第195页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常听人随口说,拓芜的白话写得顺口,天文天心丁亚民只是才情,却没有人平心静气的想一想,这一群群文字工作者,私底下念了多少本书。天下万事的成就,都不是偶然,当然,读书之外,那份生来的敏锐和直觉却是天生的,强求不得,苦读亦不得。“—— 引自第195页 ……
《万水千山走遍》
《万水千山走遍》是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后,重新开始生活的过程中所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统的旅游日记,而是三毛深度旅游的记录,充满了个人感情和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书中描述了许多奇遇和幻想,如梦中的湖泊、未来的火车、鬼魂之地等,展现了三毛在旅途中遇到的独特经历和感受。 在书中,三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例如,她写道在洪都拉斯首都的夜晚如同一个梦境,充满了幽暗和不明朗的氛围;在墨西哥的黄昏时分,她坐在域外小丘上的公园,望着淡红色的云彩,感受着稀薄而凉如薄荷的空气,享受着市集和印地安人带来的平静。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三毛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也反映了她在旅途中对生命和自我深刻的思考。 万水千山走遍,最后却是对故乡的深深留恋。三毛与助手米夏两人踏上了到拉美的旅途,整卷游记的序幕由拉丁美洲的最北端——墨西哥展开,一路向南。在旅途中三毛以自己犀利的手法及独特的眼光讲述了拉美的人情世故,三毛对自己前世为印第安人深信不疑,于是在整本书中也歌颂了三毛对于印第安人的高度赞扬,与在“索诺奇”发作时对于乘机欺压的人表示的冷嘲热讽形成鲜明的对比。游记充满异国风情,随着三毛的笔触经历了生死患难,情节也称得上迷幻美丽,跌宕起伏。当你再次翻阅时,从故事下看到的,则是教会你如何做一个坚韧的人,何时何地保护自己,认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朋友,爱憎分明,最重要的就是,人不能忘本,最终三毛归乡,将家乡在人看来浑浊肮脏可在三毛看来温暖澄清的水一饮而尽,血浓于水。 看了《万水千山走遍》,不得不承认三毛是个旷世的奇女子,就连她的寂寞都是果敢的。迷惑苍凉的墨西哥之夜,寂静圣洁的厄瓜多尔心湖,风情万种的玻利维亚百合,狂野单纯的阿根廷牧场的天空……听三毛如痴如醉的倾诉。 一直觉得三毛最懂旅行的真谛:一个人,默默走过陌生的土地,边走边思考。直到自己被思维填满,在旅途中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我。 《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有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写、叙述以及抒情,也有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描写,故事发展不仅依靠作者一路上的见闻而展开,还穿插有借历史故事而展开的联想叙述,如《药师的孙女——前世》一文。 作者对故事材料的处理丝毫不矫揉造作:一是把自己亲身经历一一展现,揭示了中南美洲人民的生活及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及生活水平。也有对这些民族或热情或朴 实、或纯厚或好客性情的描写,自然也有灰暗而苦难的一面;一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世界:丧夫的苦闷、对人类苦难的悲痛、对故乡命运多舛的无奈和对前世今生 的种种猜透,涉及跨越了爱情、生活及命运的范畴。将思想上升到了人的最高境界,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抒发透彻内心,令读者回味无穷。 读完《万水千山走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秘鲁的玛丘比丘。那个荒废了几百年的只剩下断垣的印加城市,在三毛的笔下,显得那么迷幻。过了这么多年,读来仍让 人心驰神往。其实三毛对这失落的城市并无太多具体描写,或许是三毛只是在用她的通灵在感受像迷宫一样的废墟带来的寂寞。那些过往的情愫,就像黏稠的南方的 春雨,那一片芳草,湿湿的沾住了她旅行的裤管。 三毛曾通灵地认为自己的前世是药师的孙女,一个平凡的在十九岁就离世的印第安女子。相比这荒凉的废城,她更加向往的是澄净的蓝天下那一片明澈的心湖。当厄 瓜多尔那片神秘草原和水湖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看了只是觉得归乡。我想,三毛坐在玛丘比丘的大石上时,脑子里看到的不是城市的空茫,而是那些需要祷告的轻 如叹息的魂灵,安静的心湖和村落。唯有通灵能解释她感觉到得,召唤她抽身离去,逃离了玛丘比丘那一日突发的大水。 最爱的便是三毛遇见安妮一段: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孩偶遇在南美高原,互相连名字都不清楚时便已注定两人是浪迹天涯是的灵魂伴侣。彼此是那样惊人的相似: “衣着打扮,谈吐礼貌,生病的狂烈,甚至藏东西的地方,都差不多一个样子”“安妮,难道我们以前真真认识过,为什么彼此那么熟悉呢?”说是不可信的缘分也 罢,前世今生也罢,就在某时某刻地球某个角落,她们奇迹般地遇见。一直幻想自己能有一个如此的旅行伙伴,无需过多言语,便能读出内心的想法。忽然的相见, 不需仪式的告别。能够相伴的时光,开心地认真走过;到了某个岔路口,微笑着转身离开,并不刻意挽留。这便是真正的友谊吧,不要永远粘在一起消磨时间,只要 足够美丽的瞬间。 在《万水千山走遍》里感受到了三毛对自然,对大地,对泥土,对人性与灵魂的深深迷恋与热情的沉醉。三毛对于自然的热爱,源自她对人性的仰求。她对人性,那 种深掩在灵魂深处的生命,怀有崇敬的渴望,她把它定格在茫然深刻的难民的脸上,在彩霞满天的苍穹的深处,在魂牵梦萦的故乡的路上……三毛把“人性”刻画得 美得像一个被上帝遗落的梦。 三毛用琉璃般质朴且华美的文字,叙写着万水千山的旅途乃心灵上的征程,谱写了一个平凡女子用生命写出的绮丽诗篇。她冷冷地看着这个老城般的世界中如逝如流的哀乐人间,眉目间流露出了红尘女子的自然之美。
《雨季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一共收录34篇三毛少女时期和回忆青春往事的文字,坦露出纯真赤诚的少年情怀,展现了三毛从迷惘无措到独立自信的蜕变。 《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作品摘要: 总有一日,我要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醒来,那时我要躺在床上,静静的听听窗外如洗的鸟声;那是多么安适而又快乐的一种苏醒。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我的宝贝》
《我的宝贝》2017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这部书中,三毛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 《我的宝贝》一书中,三毛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件件珍藏多年的宝贝,广东来的老茶壶、腓尼基人的宝瓶、小船ECHO号、第一匹白马……每一样宝贝来历的背后,都躲藏着一个不同的故事,见证了三毛经历过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以及走遍世界各地的奇妙旅程。这些宝贝并非价值连城,但因为有了人的缘故,才被接纳,成了三毛生命中的印记,让她爱不释手。
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