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的思维导图,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文学的性质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的认识性
定义
帮助认识自然 社会和精神世界
创造艺术形象 不同于科学和逻辑方式反映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找到根源
现实主义作品 直接反映
幻想理想作品 曲折反映
文学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一样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 作家区别于普通人
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内在规律
合乎艺术规律地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
先进思想为指导 体验生活 洞察形势 把握规律 符合进步思想
还未形成科学价值观 但真诚面对现实
客观态度和批判精神 克服自身世界观和立场局限
反映真实面貌和趋势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把握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超越一般意识形态的抽象曲折
对社会情况反映最真切丰富
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方式
不回避重要矛盾
不是社会重大题材的意识形态宣言
不是把社会关系的一切都铺展
以艺术形象描绘整体关系和真实面貌
文学的倾向性
定义:反映特定生活时 流露的价值取向 三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两个因素有关
作家的阶级立场
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较为普遍的属性
伟大的作品传达出特定社会和阶级的理想 历史价值 美学价值
阶级性
文明史文学史在阶级社会中发展延续
文学的意识形态——文学反映不同社会和阶级的愿望
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建立在真实基础 符合艺术规律 而非概念化宣传工具
文学的真实性的定义
真实生动具体反映本来面目
艺术揭示本质规律和特性
真实性源于有高于生活 二者要统一
不能主观臆造
不能自然主义照抄
文学的实践性
反映人类生活—通过特殊方式产生能动影响
反映社会实践—影响读者心灵 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
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直接
不直接发表主张 艺术形象含蓄体现
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文学是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社会实践——各民族和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和风格
能动影响 明显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
文学对人的精神观念的影响
借助审美化的形象和手段 提升激励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个人精神养成和心灵成长
人的主体改变——持久影响社会生活的整体发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
定义:非直观性 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 语言符号
特殊媒介:语言具有非直观性
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直观感受
为读者留下自由的创作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
定义:通过 传达
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中
修辞手法 借助手段 赋予形象深刻的精神内涵
文学的蕴藉性
定义:在语言运用中 表达
语言符号的审美表现潜力 含混难解
赋予作品耐人寻味的魅力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审美价值评价的特征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却又能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鲜明个体特征
社会性
心理基础 重要特征 具体表现形态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情理交融的定义
情理统一遵循特殊规律
文学的形象性
感性表面: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阅读首先感知 艺术价值 反映现实
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
内在意蕴: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文学形象是作家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
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3
文学的超越性
定义:通过 提升 获得
人对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能动刻画自然 表达自身感受
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
与自然结为知己
人对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想象中摆脱束缚
人对自我的超越
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
席勒式
批评《济金根》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
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
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真实描写
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
理想化 抽象化 概念化导致人物形象成为传声筒
话语蕴藉
话语和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含义
整个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属性
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以上二者的关系:沉落 纳入
莎士比亚化
马恩提出的创作原则
广阔的社会背景 提供时代典型环境
情节生动丰富 人物鲜明个性 典型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语言丰富 表现力
倾向隐蔽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