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期间,时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它以参差多变的意境和景交融的笔法,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积衰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四句集中描写白帝城一带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景中有情,象中有兴。
首二句以复沓句式联翩而起,既勾画出云态雨势,又烘托了白帝城的高峻。
三、四句进一步展示雨景。雷霆斗云雨翻腾+其实并非真的是说雷电交加,而是形容暴雨时江水猛涨,峡中水势益加湍急,以致不断发出雷霆般震耳欲聋的巨响。
后四句镜头一摇,由峡江云雨图转为秋原荒村图。
前四句描绘云态雨势,用的是比兴手法,即明写云雨翻腾,暗寓时代动乱。
“戎马不如归马逸”,它们之所以能如此闲逸,乃是因为几经战争、田园荒废、无须力的缘故。所以,无主可依,命运同样是悲惨的。而“千家今有百家存”,那人烟荒芜、十室九空的劫后景象,就更让作者惨不忍睹。
“何处村”,暗示每个村庄里都有哭声传出。这就造成一种浩茫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哀哀寡妇”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