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童庆炳《文学理论》思维导图
针对童庆炳版《文学理论》,内容全面,涵盖了文学理论的多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有助于读者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范畴。
编辑于2024-12-10 09:48:10文学理论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性质
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艺学
对象和任务
文学活动四要素
对象
文学现象/文学的普遍规律
任务(5')
文学活动本质论
文学活动发展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品格
实践性
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形态
多样性
基本形态(7')
文学哲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文化学
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
【延大简答真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基石(5')
艺术交往论
哈马贝斯
文学活动论
地位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区别
本质力量绝对化
艺术生产论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比较
实际艺术创作过程
为资本创造价值
文学反映论
列宁
毛泽东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人民文学论
不是抽象的概念
不是简单的文艺题材
不是简单的认识问题
(根本)文学“人民性”的丰富展开
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
现实生活
民族特色
当代性
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新经验
西方文论流派的批判吸收
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运用新兴学科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活动与文学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字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
模仿论
再现论
作者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3)
作品
俄国形式主义
兰塞姆:文学本体论
结构主义
读者
姚斯:接受理论
【延大简答真题】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圣人创立说
心灵表现说
潜意识欲望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延大简答真题】劳动说/文学起源于劳动说的理由
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文学活动的需要
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制约早期文学形式
发展
动力和原因
社会风气和时代变化
非人力因素
内在动因
根本力量:生产劳动
不平衡关系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含义
文化含义
审美含义
通行含义
文学与非文学
【延大简答真题】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Def.
相互浸染,彼此渗透
审美属性的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延大简答真题】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功利与无功利
形象与理性
情感与认识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
话语
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精神生产Def.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不同步性
反作用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以符号活动创造观念世界
是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宗教、科学活动
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的区别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
客体的两种解释
客体即自然说
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整体的
审丑、审美价值的
作家体验过的
主体
主题解释
模仿者与创造者
旁观者与移情者
文学创造的主题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艺术活动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特点
情感体验的心理特征
感性直观的思维特征
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选择,加工处理,重塑
客体“主体化”
客观现实制约主体的创造,选择客体
第七章 【延大简答真题】文学创造的过程(框架题)
【延大论述真题】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的积累
Def.?
主体性
来源
社会生活
有意接受、无意获得
文学材料Def.
内在精神现象
途径
有意,无意,图书(间接),实践
艺术发现
Def.
表现
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习见看出新成分
平淡看出不同
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独特眼光和观察,深层心理内容
事物突出特点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
新创造物
创作动机
Def.
作用
产生与运动
分类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
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
文学创造的构思机制/艺术形象思维
【论述真题】艺术构思/艺术思维及心理机制
子主题
构思的方式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 求真的文学(艺术真实)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一)求真的原因
(二)艺术真实【延大名解真题】
Def.
主体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进行艺术改造,与善与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下,以主观感知性和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尤其是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与生活真实相比,是内蕴的、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相比,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二、艺术真实的特征【延大论述真题】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
1、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社会生活的内蕴
eg.《三国演义》历史真实故事,但其中又并非是如是如实诠释,表现在“七实三虚”诸多方面表现作者主体意识;“拥刘反曹”是传统正统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的混合,“乱世英雄”也不是曹操本来面目的表现
分类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2、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在假定性情境下,社会生活的内蕴
分类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现实形象与非现实形象融会
eg.《西游记》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及妖魔
eg.《变形记》格里高利变成甲壳虫与周围正常人
虚幻形象取代现实形象
eg.寓言故事动物世界,神话传说神仙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假定的虚构的
假定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
1、主观的真实(主观性)
2、诗艺性
三、艺术概括(真实的发掘和表现)
第二节 善的判断与人的情感(情感评价)
第三节 美的创造(形式创造)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
Def.
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
冷静观察,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
原则
不直接出面,表露主观倾向
特征
再现性
如实刻画,模拟
立足现实
逼真性
写实,本来面目,精细逼真
理想型文学
Def.
直接抒情,主观理想
特征
表现性
主观世界,形象,理想主义色彩
虚幻性
夸张,变形,虚构
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逻辑,情感真实
直抒胸臆
象征型文学
Def.
暗示,审美意蕴
间接,客观规律,主观感受
特征
暗示性
超出本义内涵
朦胧性
多层不确定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诗歌
小说
戏剧
散文
报告文学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
重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
狭义
广义
英语
西方结构主义
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
Def.
普通话语与文学话语
内指性
外指性
心理蕴含性、表现功能
指称功能
阻拒性
自动化
文学形象层
Def.
特点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
Def.
三个层面
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文学典型
Def.
美学特征
特征性
外在
内在
整体
局部
艺术魅力
生命
灵魂的深度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文学典型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境
基础,制约
人物
反作用,能动性,中心
互相依存
意境
文学意象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界定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内容是社会事件的过程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 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延大简答/论述真题】叙事的结构(框架题)/论述一部作品的叙事组成
叙事内容
叙事话语
叙事动作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情节
场景
人物
结构
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
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
行动
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变为现实
取得结果
最典型形式
首尾连接式
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两者关系,三方面
子主题
视角
零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
外聚焦视角
叙述动作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和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