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关危机管理概论(王宏伟 第二版)
这本书里介绍了公共危机风险管理与减缓、公共危机应急准备、公共危机应急响应、公共危机社会动员等十章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哦!🌸
编辑于2025-01-05 16:17:38公关危机管理概论(王宏伟 第二版)
第一章 导论
1.1公共危机的界定
1.1.1 何谓危机
危机的含义
1.1.2 关于危机的三个基本判断
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胁
危机不一定导致转机
危机是“过程”而不是“事件”
1.1.4 何谓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的含义
公共危机、企业危机与国际危机的含义
1.2 公共危机的特征与分类
1.2.1 公共危机的特征
公共威胁性
不确定性
紧急性
跨界性
政治化
媒体化
1.2.2 公共危机的类型
根据性质不同
一致性危机
冲突性危机
根据危机状态的结构复杂程度、性质以及控制的可能性
结构良好型危机
结构不良型危机
根据演进程度
速燃型危机
导泻型危机
慢燃型危机
长投影型危机
根据演进程度
突发式危机
潜行式危机
慢行式危机
根据可预测性与影响可能性
常规型危机
不可预料型危机
难以驾驭型危机
基本型危机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公共危机的演变
1.3.1 公共危机的源头
风险的公式
风险=致灾因子×脆弱性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致灾因子的定义及分类
致灾因子的含义
根据诱致风险的因素的不同的分类
自然致灾因子
技术致灾因子
生物致灾因子
人为致灾因子
脆弱性的定义与分类
脆弱性的含义
脆弱性的分类
物理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
经济脆弱性
环境脆弱性
致灾因子与脆弱性作用的形式
原生致灾因子
连带致灾因子
二次致灾因子
1.3.2 公共危机的触发媒介——突发事件
我国突发事件的类型与致灾因子是大致吻合的
自然灾害——自然致灾因子
事故灾难——技术致灾因子
公共卫生事件——生物致灾因子
社会安全事件——人为致灾因子
1.3.3 公共危机管理的负面结果——灾害
灾害与巨灾的含义
灾害与巨灾的区别
1.3.4 公共危机的演进进程
一致性危机
自然灾害类型
安全事故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
演进过程
致灾因子与脆弱性——风险——突发事件——一致性危机——灾害
冲突性危机
社会安全事件
演进过程
社会矛盾与纠纷——涉稳风险——社会冲突——社会安全危机——社会安全灾难
1.4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原则
1.4.1 危机管理的阶段及其挑战
公关危机管理的含义
阶段
减缓
准备
响应
恢复
面临的挑战
1.4.2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
预防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
1.5 公关危机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1.5.1 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
公共危机管理的缘起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导源于灾害管理
日本
另一类导源于民防
英国
中国
1.5.2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第二章 公共危机风险管理与减缓
2.1 风险社会的风险管理
2.1.1 风险社会理论
代表人物
卢曼
贝克
安东尼·吉登斯
风险社会中风险的特点
风险的延展性与全球性
风险的不可感知性
风险的人为性
风险的平等性
2.1.2 风险感知理论
风险感知的含义
代表人物
雷恩与罗尔曼
风险感知受媒体的影响
社会因素影响风险感知
2.1.3 风险放大理论
卡斯帕森
2.1.4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建立风险背景
风险管理的第二步:识别风险
风险管理的第三步:评估风险
HVC评估法
2.2 风险减缓
2.1.1 减缓的定义
减缓的含义
风险由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决定,因此减缓要降低风险有两个途径:削减致灾因子或降低脆弱性
减缓措施
世界各国
我国
2.2.2 减缓的意义与障碍
减缓的意义
减缓可以降低危机的发生概率
减缓可以降低危机的影响与损失
减缓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减缓的障碍
2.2.3 减缓的工具
危险源识别与绘图
设计,建筑法规与标准
土地使用规划
经济刺激
保险
结构控制
2.2.4 减缓的措施
实施减灾战略
降低社会脆弱性
提高社会弹性
2.3 公共安全教育
2.3.1公共安全教育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
提升风险认识能力
提高自救与互助技能
增强公众批判能力
塑造公众良好心理素质
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效率
2.3.2 校园安全风险管理
国外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我国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问题
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2.4 新型风险的共同治理
新型风险的含义
现代风险的特征
不可预测性
高度不确定性
难以片段控制
通过全球网络扩散
扩散非常迅速
冲击时超越地域边界的
威尔达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安全风险”概念
第三章 公共危机应急准备
3.1 应急规划的作用与流程
3.1.1 应急规划的作用
应急规划的含义
应急规划的作用
明确公共危机管理相关主体的责任范围和角色期待与分工
辨别潜在风险,避免或防止危机扩大或升级
将危机处置与响应的步骤与措施“格式化”,提高应对效率
培养全社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塑造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氛围
避免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
3.1.2 应急规划的原则
六原则说
七原则说
八原则说
3.1.3 应急规划的流程
指导或建立应急规划委员会
进行公共危机管理风险研究
确定相关主体的责任与角色
确定所需资源与服务
确定公共危机管理的安排和制度
形成预案文件
3.2 应急预案的“鸡肋效应”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为核心
“一案”
应急预案
“三制”
应急的体制、机制与法制
3.2.1 神化应急预案的功能
3.2.2 重预案,轻规划
3.2.3 以致灾因子为导向
3.2.4 应急规划各自为战
3.2.5 过度强调指挥—控制
3.2.6 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3.3 应急预案的演练
3.3.1 预案演练的分类
根据形式分类
桌面演练
功能性演练
全面演练
3.3.2 演练的过程
需求确定
分析
设计
实施
总结
改进
3.4 应急保障体系
3.4.1 应急队伍
消防救援队伍
医疗救援队伍
警察救援队伍
军队救援力量
3.4.2 应急法制
3.4.3 应急资金
3.4.4 应急物资
应急物资的储备
实物储备
资金储备
生产能力储备
社会储备
3.4.5 避难场所
安全
方便
就近
3.4.6 通信保障
3.5 应急保障的产业支撑
3.5.1 应急产业的发展
应急产业的含义
发展应急产业的意义
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的迫切要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
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5.2 国防工业与危机管理
第四章 公共危机预测预警
4.1 预测预警的内涵与功能
4.1.1 预测预警的界定与阶段
预测预警的含义
预测预警的主要步骤
预测预警的三个阶段
监测
预警
响应
4.1.2 预测预警的功能
预测功能
警示功能
消解功能
教育功能
4.1.3 预测预警的关节点
致灾因子监测,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
风险评估与危机诊断,要具备良好的风险分析能力
警报传播要清晰,简洁,有效
激发响应行动
4.2 预测预警体系
预测预警系统的含义
预测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4.2.1 监测预警
4.2.2 警报传播
警报传递信息
警报传递手段
警报传递制度
4.2.3 响应行动
4.3 预测预警的方向
4.3.1 以人为核心
4.3.2 社区的预警机制
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减缓计划起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因为
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公众对社区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经常在警报传播的过程中奔走相告
社区的准备与响应能力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败
4.4 预测预警机制
4.4.1 预测预警机制的构建原则
及时性
准确性
全面性
4.4.2 我国预测预警的现状
4.4.3 我国预测预警机制的建设
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
综合分析监测信息
规范风险管理流程
加强预警信息传播
降低预测预警重心,发挥社会基层单位,特别是社区的作用
第五章 公共危机应急响应
5.1 危机应急响应的活动与功能
5.1.1 危机应急响应活动
响应活动的含义
危机发生后,救人成为应急响应活动的重中之重。此过程中的响应活动包括
搜索与救援
医疗急救
进行疏散
开展灾害评估
处置危险源
提供水、食物及应急避难场所等
5.1.2 危机应急响应的功能
应急评估
影响处置
安全保护
调度资源
5.2 危机应急响应的一般原则与流程
5.2.1 危机应急响应的一般原则
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社会动员,协调联动
属地先期处置
依靠科学,专业处置
鼓励创新,迅速高效
5.2.2 危机应急响应的一般流程
接警与初步研判
先期处置
启动应急预案
现场指挥与协调
抢险救援
扩大应急
信息沟通
临时恢复
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调查评估
5.3 公共危机处置的措施
5.3.1 一般性措施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措施
救助性措施
控制性措施
保障性措施
预防性措施
动员性措施
稳定性措施
5.3.2 社会安全事件响应的特殊性措施
强制隔离措施
保护控制措施
封锁限制措施
重点保卫措施
其他合法措施
5.4 危机响应中的重要问题
5.4.1 次生灾害的防范
5.4.2 应急响应者的保护
5.4.3 应急现场的指挥
5.5 危机决策
5.5.1 危机决策的特点
相关概念
决策
危机决策
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
识别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
评估情境
危机管理者易犯错误
群体盲思
群体盲思的含义
避免群体盲思的措施
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的差异
5.5.2 危机决策的要求
第六章 公共危机恢复
6.1 恢复的概念与原则
6.1.1 恢复的含义
恢复的含义
恢复重建的主要活动
6.1.2 恢复的原则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全面恢复,突出重点
公平公正,关注弱者
生产自救,多样补偿
防灾减灾,寻求发展
6.1.3 国外的“总体灾害恢复”理念
总体恢复的含义
6.2 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6.2.1 短期恢复与长期恢复
短期恢复的含义
长期恢复的含义
短期恢复的主要工作
长期恢复的主要工作
6.2.2 恢复的维度
社会影响与恢复
环境影响与恢复
经济影响与恢复
心理影响与恢复
6.3 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6.3.1 恢复的过程
准备阶段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验收阶段
反思阶段
6.3.2 恢复的计划与管理
恢复计划应符合的要求
恢复计划的制定流程
恢复管理主要内容
6.3.3 恢复的主要措施
做好灾民安置工作
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
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发展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建设
6.4 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
6.4.1恢复重建的选址(首要问题)
三种决策
原地原址重建
原地异址重建
异地异址重建
人们倾向于原地原址重建的原因
6.4.2 住房的恢复重建
6.4.3 经济的恢复重建
6.4.4 心理干预
6.4.5 灾害损失补偿
政府补偿
灾害保险
捐助
第七章 公共危机社会动员
7.1 社会动员概述
7.1.1 社会动员的含义
动员、社会动员的含义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社会动员体现了“两个结合”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结合
常态动员与非常态动员的结合
7.1.2 公共治理与社会动员
公共治理理念
核心
合作协商
要求
公共危机管理社会动员的意义
公共危机管理产出的公共产品性质需要全社会参与
平复危机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管理需求波动,确保公共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
将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潜力转化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与重心下移
7.1.3 社会动员的类型
根据动员规模
局部动员
整体动员
根据动员对象
公共危机管理人力动员
公共危机管理物资动员
公共危机管理财力动员
公共危机管理避难场所动员
公共危机管理交通运输动员
根据动员时序
前期动员
中期动员
后期动员
根据动员手段
软动员(公共危机管理宣传教育)
硬动员(以强制力为基础,综合利用非政府力量的公共危机管理资源)
7.2 公关危机管理的企业参与
7.2.1 企业参与的收益与途径
企业参与的收益
企业参与的途径
7.2.2 企业参与的法律依据
界定了企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规定了企业可拓展性,开发自身业务以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
鼓励企业在自身业务之外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
7.2.3 企业参与的关键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衔接
公共危机信息的共享
联合演练与救援
巨灾条件下的企业援助
慈善捐助
提供危机管理保障与支持
开发保险产品
发展应急产业
7.3 危机管理中的志愿者参与: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庐山地震
7.3.1 志愿者参与的特点
人数众多
多元组合
行动迅速
积极主动
反应灵活
7.3.2 志愿者参与的特点
组织化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低
志愿精神有待进一步弘扬
7.3.3 国外志愿者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组织完善
经常性培训
突出专业性
保障有力
开展合作
7.3.4 完善志愿者参与的措施
7.4 公关危机管理中的基层参与
7.4.1 基层参与的作用
7.4.2 国外基层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7.4.3 完善基层参与的措施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应急社会动员网络,必须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危机管理
基层应急社会动员必须针对中国具体的国情,加强村民或居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第八章 公共危机救灾捐赠管理
8.1 救灾捐赠与管理
慈善捐赠的含义
8.1.1 救灾捐赠的概念
8.1.2 救灾捐赠管理的特点
及时性
公平性与公正性
科学性与有序性
有效性
协调性
政治性与责任性
8.1.3 救灾捐赠管理的挑战
救灾的速度要求与公众的公平要求
公民角色扩张与紧急一致性消失
救灾捐赠管理的效率性与安全性
对捐赠人意愿的尊重与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政府监管的严格性与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8.2 救灾捐赠体系的构成
8.2.1 救灾捐赠的利益相关者
劝募人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政府
捐赠人
受赠人
受益人
8.2.2 救灾捐赠主要环节
募捐
接收
管理与使用
监督
8.3 我国救灾捐赠管理的模式
8.3.1 政府主导型模式
为什么由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模式的弊端
8.3.2 救灾捐赠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与障碍
8.3.3 救灾捐赠管理模式转变的措施
对社会组织扶植与监管并重
将社会组织纳入救灾捐赠管理体系
强化社会组织的监管
推动社会组织在救灾捐赠领域里的竞争
8.4 美国救灾捐赠管理实践
8.4.1 “9.11”事件中的救灾捐赠管理
8.4.2 “卡特里娜”飓风中的救灾捐赠管理
第九章 公共危机应急沟通与网络舆情引导
9.1 应急沟通概述
9.1.1 应急沟通的定义与功能
应急沟通的含义
风险沟通与危机沟通的区别
应急沟通的作用
9.1.2 应急沟通的四个模型
风险认知模型
精神噪声模型
负面主导模型
信任决定模型
9.1.3 应急沟通的原则与战略
广泛参与、顾客导向原则
公开透明、准确及时的原则
尊重事实、恰到好处原则
与媒体合作原则
9.2 危机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的含义
9.2.1 信息发布的任务
概况
信息发布主体
信息发布客体
内容
形式
任务
减缓与准备阶段
响应阶段
恢复阶段
9.2.2 信息发布的环节
四个关键环节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常用方式
发布政府公报
举行新闻发布会
拟写新闻稿
政府网站发布
发送宣传单、发送手机短信
9.2.3 信息发布的原则
统一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公众导向原则
9.2.4 流言与恐慌
9.3 网络舆情的干预与引导
9.3.1 网络媒体的特点
即时性
信息海量性
互动性
全球性
多媒体性
个性化
9.3.2 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网络舆情信息的复杂性
网络舆情信息的局限性
网络舆情信息的载体的双重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9.3.3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干预
引导网络意见领袖
挖掘事实背后的故事
典型报道
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评论
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提升政府信息的透明度
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
第十章 公共危机协调与合作
10.1 应急管理网络
10.1 应急网络管理
为什么要构建应急管理网络
10.1.1 应急管理网络的构建
10.1.2 应急协调与合作的维度
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条块之间的协调合作
地域之间的协调合作
军民之间的协调合作
10.1.3 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起步探索
平稳发展
开创新局
10.2 应急管理协调的维度
10.2.1 内部统筹协调
10.2.2 部门间统筹协调
10.2.3 军地统筹协调
10.2.4 政企、政社统筹协调
10.2.5 区域统筹协调
10.3 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
10.3.1 国际合作的原则
预防为主
体现国际公平与正义
奉行人道主义原则
标本兼治
充分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
10.3.2 国际合作的模式
社会组织合作
求援企业合作
政府间合作
10.3.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