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分离性障碍(癔症)
·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分离性障碍 (癔症)
概述
·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疾病 ·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多表现为心理、躯体功能方面整合方面的障碍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分离性障碍是什么?
分离性障碍,医学上标准叫法是分离障碍, 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这些俗称具有贬义,不再使用), 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
患者表现为不自主地、间断地失去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 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 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无法统一,及所谓的分离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精神疾病分类(ICD-11)中的分离障碍不仅包括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DSM-5)的分离障碍,还包括DSM-5的转换障碍。
分离性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分离障碍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大多数患者在35岁之前起病, 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患病率较高。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类型?
DSM-5将分离性障碍大致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DSM-5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全称是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分离性身份障碍(DID):曾称多重人格障碍,个体可能 会在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人格状态间转换,且伴有记忆障碍。
分离性遗忘症(DA):曾称心因性失忆症,个体由于 创伤或者应激时间暂时失去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
人格解体:个体突然与自身或环境分离开,感到不真实。
未经特殊说明的分离性障碍。
病因
此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遭受过应激性事件等精神刺激因素是重要病因。
分离性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社会心理因素
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病因, 比如经历过战争和严重灾害,童年期遭受过精神、躯体或性虐待等。
有学者认为创伤事件、重大疾病可导致 个体整合功能减退,使得思维和功能系统产生分离。
素质与人格类型
一般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表演型人格大多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 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躯体因素
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有促进分离性障碍 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如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 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能导致分离性障碍发作。
有专家考虑分离性障碍属于间脑、下丘脑疾病的范畴。
遗传
对于分离性障碍是否与遗传有关,目前学界尚有争议。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诱发因素?
常常与精神刺激有关。
症状
分离性障碍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 表现为认知、记忆、身份、意识方面存在病理性分离。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典型症状?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至少有两个且相对持久的身份或互不联系的人格 出现,它们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如在童年受过 虐待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天使、小恶魔 伴随左右,仿佛交替控制自己身体进行日常生活。
该类患者通常伴随重要事件的记忆障碍, 这种记忆障碍无法用遗忘解释,这些症状 既不是由于物质滥用、癫痫等恰情况导致的。
分离性遗忘症
表现为无法回忆起更为广泛的重要的个人信息, 无法用普通的健忘来解释,如遭受过性虐待的 孩子常常忘记“我是谁”。
同时包含分离性漫游,即似乎有目的地旅行 或与遗忘身份及其他个人信息有关的流浪。
人格解体
持续出现不真实、分离或与自身或身体疏离的感觉, 常常感到自己是自身内部心理过程的外在观察者, 感觉和周围环境不真实或者隔着一层薄膜。
分离性障碍可能有哪些伴随症状?
分离性障碍患者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
就医
密切观察患者状态,一旦出现神情警觉、 失去定向力、目光接触受限症状,同时伴有身份、 记忆、意识识别障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分离性障碍去哪个科室就诊?
可到专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相关检查?
最为广泛应用的量表为分离体验量表(DES), 以及儿童主观分离体验访谈表、儿童分离清单(CDC)等。
另外还有基于DSM诊断标准的分离障碍访谈表(DDIS)、 DSM-IV分离障碍结构化临床访谈(SCID-D)。
分离性障碍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
此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的密切相关。 患者在强烈应激事件后即刻发病,病程短, 无反复发作,无继发性获益,预后良好。 患者一般呈现高度警觉的状态,而分离性障碍没有。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
该病和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症状维度、人格特质、 日常机能等方面存在明显重叠,即使采用严格诊断标准, 医生难以区分,两者共病情况较多。
Korsakoff综合征
即酒精性遗忘症。该病是在长期大量饮酒基础上产生的, 与心理应激无关,而且有些酒精性遗忘症患者无法学习 新的知识,且常常感到个人功能的显著退化。
诈病
指无病,但为某种目的而佯装有病;或虽有病情, 但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夸大病情,通常带有主观色彩。 而分离性障碍多为主观意志无法控制。
治疗
一般通过心理治疗,辅以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改善,发病次数减少。
分离性障碍急性期如何治疗?
若患者起病紧急,躁动不安,焦虑明显,存在一定的冲动、 外走、自伤、自杀等风险,应24小时严密看护,必要时保护性约束、 用镇静药物临时控制情绪,待患者配合后再予心理、一般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分离性障碍多与心理因素相关,因此心理治疗占据重要地位。
暗示疗法
清醒暗示治疗
首先,医生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患者介绍说明 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告知患者该疾病是一种短暂 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可以治愈的,帮助患者对治疗建立信心。
之后采用理疗、按摩和被动运动等治疗方式, 配合适当言语鼓励患者,让患者相信正在逐渐恢复。
催眠暗示治疗
通过催眠可消除患者分离状态的各种症状,如遗忘、多重人格等。
个别心理治疗
医生通过认真聆听患者的话,运用一些心理学技术, 正强化奖励、满灌、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治疗等, 来排解患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懑。
系统脱敏疗法
医生引导患者循序渐进想象精神刺激的场面, 直至完全接受后不再出现情绪反应, 可减少症状的再次发生的次数。
分析性心理治疗
医生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缓解症状。
家庭疗法
家庭成员配合,帮助患者走出心里的阴影,处理 安全感和背叛感以建立信任感,以及直接对父母 进行建议或训练,对患者的治疗也是有益处的。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 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 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性障碍的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 比如对于伴有精神症状或兴奋躁动的患者, 医生会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或给予地西泮; 对于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预后
该病易复发,但通过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遗忘、 漫游等症状发生次数可大大减少,一般认为该病预后是良好的。
日常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与他人积极交流,规律生活,多运动、 听音乐以纾解心中的压力和痛苦,处理好自己情绪问题。
分离性障碍如何家庭护理?
家人应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多与其进行交谈。
分离性障碍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及其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并做好记录,定期复诊。
分离性障碍怎么预防?
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了解, 正视自身性格缺陷,改善人际关系。
长程的心理治疗可让患者逐步接纳、认同自己, 是预防疾病复发的一个有效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