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德经
道德经没想到这么厉害!!!在世界文化经典文献中,《道德经》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被翻译的次数和语种而言,《道德经》仅次于《圣经》,成为《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至2019年,《道德经》译本的总目共涉及73种语言,1500余种译本。 作为中国人,一生必读的著作,您一定要看看,必有收益!!!
编辑于2025-01-17 08:59:08道德经没想到这么厉害!!!在世界文化经典文献中,《道德经》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被翻译的次数和语种而言,《道德经》仅次于《圣经》,成为《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至2019年,《道德经》译本的总目共涉及73种语言,1500余种译本。 作为中国人,一生必读的著作,您一定要看看,必有收益!!!
微信短视频这么带货,已经写好抖音如何带货,已经写好很多人都在想带货,但不是仅仅开通橱窗就好,需要直播搭配卖出,如同你开了一家实体店铺一样,有产品库存了,你需要张罗打开门迎接客户一样,需要直播引流下来驻足。希望对你们电商带货有用,这种方式经济,不投资什么,简单好操作,难点在于坚持下去,不断优化自己。
如何直播,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这个感兴趣,我就汇总了自己从事抖音以来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其他短视频平台一样的玩法,现在大部分网红都是合作带货为主,前期主要就是起号,达到1千的粉丝,开始选品合作,然后直播,需要个人米很少的投入,成本低,就是卖出去就可以。如果你想做副业或者准备选择该赛道,你一定要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道德经没想到这么厉害!!!在世界文化经典文献中,《道德经》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被翻译的次数和语种而言,《道德经》仅次于《圣经》,成为《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的外文著作。至2019年,《道德经》译本的总目共涉及73种语言,1500余种译本。 作为中国人,一生必读的著作,您一定要看看,必有收益!!!
微信短视频这么带货,已经写好抖音如何带货,已经写好很多人都在想带货,但不是仅仅开通橱窗就好,需要直播搭配卖出,如同你开了一家实体店铺一样,有产品库存了,你需要张罗打开门迎接客户一样,需要直播引流下来驻足。希望对你们电商带货有用,这种方式经济,不投资什么,简单好操作,难点在于坚持下去,不断优化自己。
如何直播,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这个感兴趣,我就汇总了自己从事抖音以来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其他短视频平台一样的玩法,现在大部分网红都是合作带货为主,前期主要就是起号,达到1千的粉丝,开始选品合作,然后直播,需要个人米很少的投入,成本低,就是卖出去就可以。如果你想做副业或者准备选择该赛道,你一定要看看!!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卖弄自己,卖弄自己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的心不会想着去占有别人的东西,而是尽自己所能去给别人帮助,而他自己也会活的很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 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法则,是帮助而不争夺。
81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国家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人工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看重生死,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它们;虽然有武器铠甲,却没有使用这些东西的机会;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很好,使人民有香甜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适的住所,快乐的生活。国与国之间互相可以看得见,鸡犬的叫声可以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的时候,也从不互相往来。
80
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深重的仇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有道的圣人保留着债务的凭证记录,但是却不会用它去索取债务。有“德”的人像圣人一样保留着那些功过恩怨的凭证记录,没有“德”的人就经常主张将各种恩怨通通消除。 自然规律是没有私亲的,经常帮助善良的人。
79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普天之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而没有什么在攻克坚强的时候能够胜过水,谁借助他自身的流动性改变着它们。 弱胜强,柔克刚,普天之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人能真正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经常说:“承担起国家的屈辱,才有资格统治这个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勇于承担,才能够领导天下的子民。”正面的话就像是逆言一样。
78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辅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不就像拉开弓射箭一样吗?弦拉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就是减去多余的,把不足的补齐。可是社会上人的法则,却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那些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做到拿自己有余的去供奉天下的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到这样吧。 因此,得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7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的身体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因此,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活着的一类。 因此,强制用兵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被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却能居于上位。
76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之所以遭受饥荒,就是因为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百姓才陷于饥饿。 百姓之所以不易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喜欢有所作为,政令繁多苛刻,所以百姓才难于统治。 百姓之所以轻生,是由于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以获取丰厚的俸禄,所以百姓冒死犯上。 只有生活淡泊清静的人,才比奉养奢华的人高明。
75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百姓不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使他们畏惧呢?如果百姓确实害怕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来说,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 经常有掌管杀人之权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掌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像是代替技术精湛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技术精湛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把自己的手指砍伤的。
74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73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压的时候,就会发生可怕的祸患。 不要逼迫人民,使他们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使他们无法谋生。只有不逼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因此,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善于表现自己;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所以要舍弃自见与自贵而保持自知和自爱。
72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优点。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 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7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被理解,很容易付诸行动。但是天下竟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 说话的时候有主旨,办事的时候有根据。正是因为人们都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不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7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68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再也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祸患,轻敌几乎使我丧失了“三宝”。 所以,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69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 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67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66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65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贷;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64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回报怨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63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 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62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61
治大国,若烹小鮮。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60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59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5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所事事,而百姓自己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57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56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充盈的缘故。 认识和气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55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54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53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52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51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50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4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48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47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因此,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会永远满足啊。
46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大的赢利好像亏本。 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45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4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能够认识到做得到。
4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42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 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4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40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古来得道者,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榖”,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39
下篇--德经
下篇--德经
下篇--德经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下篇开始)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上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上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 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37
36
下篇--德经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35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成名就,却不据为己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3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33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万物出现后,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就知道各自的界限,知道界限就可以没有危险。就譬如道对于天下的关系,好像江海对于川谷的关系一样。
32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连鬼神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31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荊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取胜利罢了,不敢凭武力来取得称霸的地位。胜利了却不自我矜持,胜利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胜利却出于不得已,胜利了却不逞强。 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30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有人想要夺取天下而治理它,我认为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自然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进行强制统治。使用强力手段违背人民意愿和本性,进行统治的人必定会失败,使用强力手段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就不会失败;不强制把持,所以就不会失去。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的规律,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除去极端,除去奢侈,除去过分。
29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怀揣着雄性强大刚进的朝气,却安守雌性温柔平和的心态,心甘情愿的做天底下一条潺潺的小溪。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就不会离失永恒的德,回归到婴儿般单纯的真性情。 深知什么是清白,却坚守着自身的暗昧,甘愿做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不会出差错,回归到宇宙最初的状态。深知自身是荣耀,却安守卑下屈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山谷。甘愿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会充足,回归到自然本初朴素纯真的状态。 朴素本真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依靠它成为官长。所以,完美的制度是不会伤害百姓的。
28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说话的,不会留下瑕疵让别人追究;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门栓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不使用绳索别人也没有办法解开。 因此,圣人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利用所有的物体,所以不会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心之中藏着聪明与智慧。 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而恶人是善人借鉴的对象。对自己的老师不尊重的人,不爱护他的学生,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
27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锱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稳重是轻率的根基,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做事,处处稳重,而不是轻举妄动。 虽然有华丽的生活诱惑着他,却能安然沉稳处之。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却要用轻率躁动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稳固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导的地位。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东西混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仗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把它的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不息,运行不止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回归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共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效法自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倒是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更快,反倒是不能远行。自我表现的人,反而才能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智慧得不到凸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的头领。 从道的角度上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做法,只能说多余的饮食和行为。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24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使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是人呢? 因此,从事道的就等同于道,从事德的就等同于德,从事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2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陈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 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楷模。不夸赞自己,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能够是非彰明;不夸耀自己,反能取得功劳;不自我骄傲,所以才会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普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的。古时候所说的“委曲便会保全”的话,又哪里会是空话呢?它确确实实是能够做到的
22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貌,唯有跟随着道而变化。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晰具体的固定实体。它是那么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存在具体的形象。它是那么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存在实物。它是那么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神; 这精神非常真切,可以得到验证。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1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应诺与呵斥,相差有多少?美好和丑恶,又相距有多远?人们心中所害怕的,我不能不害怕。宇宙是如此宽阔啊,从古到今,世风流转,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就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又好像在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保持淡泊宁静,无动于衷的心态。 混混沌沌啊,像婴儿一样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惫闲散啊,好像是没有归宿的浪子。 大家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都不够。我真是仅仅有一颗愚人之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只有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只有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一样汹涌;恍惚啊,像是在飘泊没有地方停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事,只有我愚昧而且笨拙。 我与人不同,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二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聪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百姓可以回归孝顺与慈爱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也就没有盗贼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修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方法是不够的,所以要让百姓有归属之地:坚守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与私欲,抛弃圣智礼法,才能免于忧患。
十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废弃了大道,才会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出现了聪明智巧的现象,伪诈才会盛行一时;家庭纠纷的出现,才能显示出孝顺与慈爱;国家陷于混乱之中,才能看出谁是忠臣。
十八
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低一层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赞誉他;再低一层的统治者,人民害怕他;更低层次的统治者,人民蔑视他。统治者缺少诚信,普通百姓不会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基本不用发号施令,事情就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 万物一起生长,我从而考察他们往复的规律。 那世间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到它的根源就叫清静,而清静就叫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做自然,了解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聪明。没有了解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引发乱子和灾凶。 了解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他们的见解微妙通达,深刻玄远,深不可测,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或者形容一下: 他很小心谨慎,就好像是在冬天时候渡河一样;他处处警觉戒备,就好像是在提防着邻国的进攻一样;他恭敬自律,就好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一样; 他胸襟洒脱,就好像是慢慢融化的冰块一样;他敦厚朴实,就好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旷远豁达,就好像山谷一样的深幽; 他混混沌沌,好像浑浊不清的污水。他宁静深沉,就像浩淼的大海一样;飘扬放逸啊,像永无止境。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是内心慢慢澄清,归于平静?谁能在安静祥和中变动起来,使升级慢慢凸现出来? 遵守这个“道”的人,能够谦虚不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在陈旧中有所创新。
十五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把它称作“夷”;听它听不到,把它称作“希”;摸它摸不到,把它称作“微”。它们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它的上面既不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阴暗晦涩,它无头无绪、延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一切运动又都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看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头。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之中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认识宇宙的初始,才能够认识到“道”的规律。
十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得到宠爱和侮辱都会使人感到惊恐,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宠爱的人就感到十分震惊,如果失去宠爱则会惊慌不安。这样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使人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的祸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呢?我们之所以感觉到重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的存在;如果我没有身体,我们又会有什么祸患呢? 因此,以珍贵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寄托;以爱惜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委托天下。
十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混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失灵;各种各样的佳肴,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会使人心情放荡纵情;稀缺的物品,会使人产生贪婪的欲望。 因此,圣人只追求能吃饱肚子而不去追逐声色之娱。所以,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去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十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根毂中的中空之处,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子才会有作用。 把陶土揉和在一起做成器皿,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器皿才会有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房屋才会有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而“无”使它能够发挥作用。
十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守护灵魂和坚持大道,能够不分离吗? 聚结精气而归于柔和温顺,可以像婴儿一样吗? 除去心中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够没有瑕疵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遵守自然无为的原则吗? 感觉器官与外界的变化相接触,能得到宁静吧? 内心清明而四通八达,能够自己认为无知吗? 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养育万物却不将其占为己有,统帅着他们却不把自己看做是他们的主宰,这就是境界最高的修养。
十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在恰当的时候停止;显露锋芒,有利的形势难以长久保持。 金玉满堂,没有办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会自己惹下祸端。 圆满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收敛隐藏自己的锋芒,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像水这样的善最接近“道”。 他居处在洼地,心胸像深渊一样沉静深不可测,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是因为不跟别人争夺名利,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八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永恒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的运作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有道的圣人把自己置身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七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博大无边,变幻莫测,永恒不灭的。这是微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并从中获取源源不尽的养料。
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没有仁爱的,也不会偏爱任何事物,任凭万物自然发展,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所有百姓,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是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屡次失败,倒不如保持坚守空虚无为。
五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是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它是那么的渊远深邃啊!就好像是产生万物的源泉。挫磨掉它的锋锐,消除掉它的纠纷,使它的光辉得到收敛,与尘世混同。它清澈透明的像不存在一样,却又实际存在着。 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这样的世界,似乎是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的了。
四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标榜重用贤能的人,就不会使民众有争着做贤能之人的欲望;不珍爱难得稀有的财物,就不会使老百姓产生偷窃的欲望;不显耀能够使民众产生贪心的事,就不会使民心受到迷惑。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顺应自然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称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被称作善是因为恶的存在。 有和无相互转换,难与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示,高与下相互映衬,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这是恒定不变的。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应对世事,实行不用政令的教导。放任万民的所作所为而不加干预,化生万物而不将它们据为己有,向万民施加恩惠却不自恃有恩,功成名就却不夸耀自己,正是因为圣人不夸耀自己,他的功名才不会泯灭。
上篇--道经
上篇--道经
九
上篇--道经
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说明,那么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名”,如果能够用语言来表述,那么就不是用来命名恒常之道的“名”。 “无”,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本始。 “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 所以要经常用“无”的状态,来观察万物之道,感悟其中道的奥妙。经常从“有”的角度思考万物,领悟其中道的诀窍。 “有”和“无”这两种状态同样都是来自于“道”,指的却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它们都是那么的微妙深远,不可测知。玄妙之中又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玄妙之处,是自然界中微妙万物产生的源头啊。
上篇--道经
一
老子传世经典 - 道德经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胡适:“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历史评价
创立道家学派学说 传播道家思想理论 提出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老子》(《道德经》)
原 名 李耳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70年(一说公元前471年)
出生日期 约 公元前 571年
出生地 楚国苦县((据《史记》))或陈国苦县(据《后汉书》
外文名 Lao Zi/Lao-Tzu
国 籍 中国
中文名 老子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