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菩提心,单靠七因果和自他相欢有一定难度,有些人未必修起来。所以要从三士道建构,从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次第着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识到到发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一种是权时利益,让我们远离三恶道,获得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让我们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二:为菩提心营造心灵土壤。无论没学佛的还是学佛的人,甚至出家人,知道要发心,发不起来。缺乏 心灵土壤。因为我们是以我执为中心形成的种种贪嗔痴。这就需要修习七支供,为菩提心提供良好心灵土壤,作用主要是积累资粮,忏除业障。通过对普贤十大愿王的临摹,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做每件事,都像普贤菩萨意愿,以尽虚空 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所缘,以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为所缘,从而超越有限的心,成就无限的心
三:修习菩提心之前,先要培养慈悲心,扩大同情心。就是在生活种理解 同情 接纳 帮助别人,这是修习菩提心的开始。慈悲心是菩提心建立的基础,菩萨品质就是大慈大悲。当众生受苦时,要从 ”理解 同情 接纳 帮助 无条件帮助“五个方面,让众生感受到我的慈悲,以此检验自己慈悲的程度
四:菩提心必须以下士道 中士道的修行为基础。深刻认识三恶道轮回的苦,心生恐惧,就会生起逃离痛苦的本能。如何究竟离苦得乐,唯一出路就是修菩提心。一切痛苦基础都是惑业,只有发菩提心才有能力解除惑业,远离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
皈依三宝时修习菩提心的重要前提。事实上,我们对佛法的实践,都是建立在对三宝信心基础上,信才有力量,法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深信业果帮助我们认识发菩提心的价值。因为业创造一切 业决定一切,我们有什么样的起心动念,用什么心修行,最后就会成就什么,如是因 如是果。想成就圣贤品质,就要修菩提心,修空性慧。圣贤具备品质就是无限智慧和慈悲,所以要从正见和菩提心开始修,培植智慧的因,慈悲的因,由正见成就大智慧,由菩提心成就大慈大悲。种什么因,最后成就什么果。
所由此可见,下士道和中士道都是修菩提心的前行,有这些心行基础,菩提心的修行才会顺理成章
《略论》就是有次第引导,建构乐这样的阶梯,从下士道暇满难得 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开始;进入中士道,逐渐舍凡夫心;在进入上士道,进一步引发菩提心。按照这个次第落实,见性还是成就菩提不是很难。
见性要见的这个性,就是代表内心的某个层面,每个人都能触及。在特定因缘下可以触及。比如禅和子,在祖师特定指示下,言下顿悟本心。可见不是做不到,没有想象那么神秘遥远。心很粗就不容易。所以要调整错误观念,断除内心粗的烦恼。有下士道 中士道基础,接着修菩提心。通过七因果和自他相换的观修,把菩提心引发出来
从发菩提心到内心形成稳定 强大力量要很长时间。每种心,每种能力和性格都是缘起,可以不断训练成就的。只要方法正确,正念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我们现在培养的菩提心,是直接建立在心的本质上,一旦培养起来,力量会非常强大。关键是去做去不断训练。
可以通过受持菩提心戒通过在十方三宝前宣誓 强化想要成佛愿力,让它在生命中形成巨大力量,然后受持菩萨戒,落实菩提心的修行。
成佛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需要不断剔除发心过程中存在贪心 嗔心 我慢 嫉妒 不平等等杂质。
一方面要受菩萨戒 行菩萨行在实践中圆满利益众生的愿心
一方面修习止观,依空性见剔除心行的杂质,时时保持无所得的心。杂质去除,菩提心就会成为大慈大悲,成就大慈大悲的圆满
菩萨道的修行中,悲智同时进行。一方面积极利益众生,具有大的悲愿,一方面内心不能有任何执著。因为有智慧朗照,有无漏无所得的智慧,在利他过程中,心就像虚空一样,遍知一切,观照一切,做的事情,了了分明 不会粘上去。每天做,没有牵挂,做再多也是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