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1课七因果修法·于有情修平等心
这是一篇关于61课七因果修法·于有情修平等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修习菩提心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基础,生起平等心的主要障碍,如何调整,怎么修平等心,修菩提心之前 为什么要先修平等心。
编辑于2025-01-17 23:12:2961课七因果修法·于有情修平等心
修菩提心之前 为什么要先修平等心
有了平等心作为基础,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修习慈悲心的过程,如果不先断除对一类有情起贪爱,对另一类有情起嗔心,不论怎么修,都不平等。
因为有贪嗔痴,我执,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对自己贪爱的人,容易生慈悲:对自己嗔恨的人,不容易慈悲。
比如对自己的孩子容易贪爱,生慈悲
心里有分别和好恶,没办法平等对待众生,所以要先修平等心。
怎么修?把好恶心,贪嗔情绪都去掉
平等心内涵:一是愿一切有情没有贪和嗔的烦恼,愿他们具有平等心:二是自己对一切众生远离贪和嗔的烦恼,没有爱恨。这里说的平等心是后者,自己对一切众生没有爱嗔之心
怎么修平等心
修平等心,是有次第的,要先选一个对象
真正的修行是对每一个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和平等心。为了使平等心容易生起,最好先对中庸的境界,没有喜欢讨厌,没有利害关系,容易生起平等心
以亲友作为修平等舍心的对象。对于亲友心生贪著,要通过观察修思惟,在无尽轮回中,你曾做过很多伤害亲友的事,他们也曾做过很多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亲怨是不一定的。,不断变化,减少贪著,减少嗔恨,从而摧毁生命内在不平等的相续。
再以讨厌仇怨的人为所缘修平等心。对于讨厌的人,马上落入嗔恨陷阱,那就要通过观察修来调整。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思维,他对我很好的,只是我对他有误解。用智慧思考,化解烦恼,以平等心看待。
当嗔心化解,对冤家仇人,亲人,都能平等看待,在对一切众生修平等心,就容易了。
怎么对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从众生角度考虑:虽然他们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喜欢快乐,希望远离痛苦。一切众生在这点上都一样。所以对亲友想帮助他,讨厌的就远离他,和众生意愿相违背,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现在想饶益一部分,伤害疏远另一部分,是不合理的
从自己考虑:无尽轮回中观,每个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 兄弟 姐妹 亲友。既然都当过亲人,为何对这部分贪爱,对那部分嗔恨。是步合理,不公平的。
所以不论从众生还是自己和众生关系思考,我们都应对众生生起平等心,而不是根据自己情绪和好恶分别对待。
生起平等心的主要障碍,如何调整
因贪喜欢一类有情,因嗔厌恶一类有情,贪嗔 我执就是生起平等心的主要障碍,造成对有情不平等的心
修慈悲心的过程,必须摧毁我执,这是生起贪嗔之心的根本。自他相换的修行,也是帮助我们摧毁我执。
如何摧毁对众生的执著。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曾经伤害很多众生。也曾被他们伤害。彼此都有仇恨的经历,所以不应该对众生心生贪著。情绪无常,爱恨情仇无常,轮回中,情人或仇人,朋友或冤家,都是不确定的。通过对苑亲不确定的认识,帮助我们断除对众生的爱嗔之心。这些关系都不确定 所以没什么好贪著的,也没什么好嗔恨的,帮助我们摧毁爱和嗔心理
认识到轮回一切关系不确定,那么对一类众生贪,对一类众生生嗔,是不合理,所以要修平等心
修习菩提心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基础
修菩提心,单靠七因果和自他相欢有一定难度,有些人未必修起来。所以要从三士道建构,从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次第着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识到到发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一种是权时利益,让我们远离三恶道,获得人天福报:一是究竟利益,让我们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二:为菩提心营造心灵土壤。无论没学佛的还是学佛的人,甚至出家人,知道要发心,发不起来。缺乏 心灵土壤。因为我们是以我执为中心形成的种种贪嗔痴。这就需要修习七支供,为菩提心提供良好心灵土壤,作用主要是积累资粮,忏除业障。通过对普贤十大愿王的临摹,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做每件事,都像普贤菩萨意愿,以尽虚空 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所缘,以无量无边的法界众生为所缘,从而超越有限的心,成就无限的心
三:修习菩提心之前,先要培养慈悲心,扩大同情心。就是在生活种理解 同情 接纳 帮助别人,这是修习菩提心的开始。慈悲心是菩提心建立的基础,菩萨品质就是大慈大悲。当众生受苦时,要从 ”理解 同情 接纳 帮助 无条件帮助“五个方面,让众生感受到我的慈悲,以此检验自己慈悲的程度
四:菩提心必须以下士道 中士道的修行为基础。深刻认识三恶道轮回的苦,心生恐惧,就会生起逃离痛苦的本能。如何究竟离苦得乐,唯一出路就是修菩提心。一切痛苦基础都是惑业,只有发菩提心才有能力解除惑业,远离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
皈依三宝时修习菩提心的重要前提。事实上,我们对佛法的实践,都是建立在对三宝信心基础上,信才有力量,法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深信业果帮助我们认识发菩提心的价值。因为业创造一切 业决定一切,我们有什么样的起心动念,用什么心修行,最后就会成就什么,如是因 如是果。想成就圣贤品质,就要修菩提心,修空性慧。圣贤具备品质就是无限智慧和慈悲,所以要从正见和菩提心开始修,培植智慧的因,慈悲的因,由正见成就大智慧,由菩提心成就大慈大悲。种什么因,最后成就什么果。
所由此可见,下士道和中士道都是修菩提心的前行,有这些心行基础,菩提心的修行才会顺理成章
《略论》就是有次第引导,建构乐这样的阶梯,从下士道暇满难得 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开始;进入中士道,逐渐舍凡夫心;在进入上士道,进一步引发菩提心。按照这个次第落实,见性还是成就菩提不是很难。
见性要见的这个性,就是代表内心的某个层面,每个人都能触及。在特定因缘下可以触及。比如禅和子,在祖师特定指示下,言下顿悟本心。可见不是做不到,没有想象那么神秘遥远。心很粗就不容易。所以要调整错误观念,断除内心粗的烦恼。有下士道 中士道基础,接着修菩提心。通过七因果和自他相换的观修,把菩提心引发出来
从发菩提心到内心形成稳定 强大力量要很长时间。每种心,每种能力和性格都是缘起,可以不断训练成就的。只要方法正确,正念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我们现在培养的菩提心,是直接建立在心的本质上,一旦培养起来,力量会非常强大。关键是去做去不断训练。
可以通过受持菩提心戒通过在十方三宝前宣誓 强化想要成佛愿力,让它在生命中形成巨大力量,然后受持菩萨戒,落实菩提心的修行。
成佛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需要不断剔除发心过程中存在贪心 嗔心 我慢 嫉妒 不平等等杂质。
一方面要受菩萨戒 行菩萨行在实践中圆满利益众生的愿心
一方面修习止观,依空性见剔除心行的杂质,时时保持无所得的心。杂质去除,菩提心就会成为大慈大悲,成就大慈大悲的圆满
菩萨道的修行中,悲智同时进行。一方面积极利益众生,具有大的悲愿,一方面内心不能有任何执著。因为有智慧朗照,有无漏无所得的智慧,在利他过程中,心就像虚空一样,遍知一切,观照一切,做的事情,了了分明 不会粘上去。每天做,没有牵挂,做再多也是自在的。
结束语
《道次第》中,下士道和中士道是菩提心生起的基础
上士道除了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和正式修习菩提心之外,还通过六度,尤其是止观的修行,帮助我们能圆满菩提心。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