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四、学生的个别差异,三、人格、自我意识,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编辑于2025-02-13 11:43:24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1.个体的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物质前提);
②环境(自然和社会);
③教育;
④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①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②同化:有机体对面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量变)
③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收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质变)
④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表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客体永恒性”(看不见仍知道存在,后期9-12月形成);
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④延迟模仿能力。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泛灵论;
②自我中心性(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一切围绕自己);自我中心语言:重复、独白、集体独白。“三山实验”测试儿童的自我中心。
③不可逆运算;(思维具有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④尚未获取物体守恒的概念
⑤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即单维性
④早期的信号功能(用符号如“牛、羊”表示外部世界真正的);
⑤不能推断事实;
⑥不合逻辑的推理;
⑦不能理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缺乏层级类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
①守恒性(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②思维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③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分类;
⑤序列化。
⑥开始具有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钟摆实验”,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类比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解决问题(如儿童能够理解“皮毛对猫”就像“羽毛对于鸟”这样的类比关系。)
③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⑥反思能力;
⑧系统思维;
⑨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
①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
②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技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
两个层次的工具
①物质生产的工具
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三)内化学说:
a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b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是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 c在内化过程中,语言发展的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果斯基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四)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a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c维果茨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五)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支架式教学
观点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②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③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支架式教学
①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
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③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人格、自我意识
1.人格的概念:
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2.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②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整合性;
⑤社会性(功能性)。
3.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①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4人格测验
A自陈法(问卷法)
①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测(MMPI,目前最广);②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③科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④艾森克人格测验。
B投射式人格测验(刺激——不知不觉反应)
①罗夏克墨渍测验(RIBT) ②主题统觉测验(TAT) ③句子完成测验(SCT);④房树人测试。
5.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
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④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环境、校风、校园文化、教师行为等
③个人主观因素
6.自我意识地发展
a自我意识概述
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a自我意识三个成分
①自我认识(首要,认知成分)
②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如自尊心、自信心)
③自我监控(意志成分)
b自我意识地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3岁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②社会自我(具有自尊、自信和自主的表现,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③心理自我(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d自我意识的发展途径:
通过认识、对比别人,分析别人对自己评价,观察自己的言行,自我监督。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信自主勤同“年龄翻倍 :“希至的力诚”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对周围世界尤其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满足所有需求)
①婴儿期:希望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培养自主性,克服羞愧感;
②儿童早期:意志
④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帮助别人)
③学前期:目的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学业上,多表扬)
④学龄期:能力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人生目标,我有哪些优点/缺点,能干什么),防止角色混乱。
⑤青年期:诚实
四种同一性状态:
①同一性获得:高探索、高承诺;
②同一性延缓:高探索、低承诺(好高骛远);
③同一项早闭:低探索、高承诺(基于父母和权威人士的期望);
④同一性迷失/弥散/混淆/扩散:低探索、低承诺
四、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的智力差异(能力差异)
(1)智力(能力)个体差异
a智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b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常态)分布。IQ>130为智力超常<70为智力落后。
c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大器晚成”。
(2)智力(能力)群体差异:
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无差异,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特殊智力因素上(数学能力、言语能力和空间能力)
①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②男女的智力潜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无好坏之分。
1.感觉通道的风格差异(感觉通道: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动觉刺激的偏好程度)
①视觉型学习者
对于视觉刺激较为敏感,习惯于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如景色、相貌、书籍、图片等
②听觉型学习者
偏重听觉刺激。他们对于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甚至喜欢一边学习一边戴耳机听音乐
③动觉型学习者
对于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
2.认知方式(风格)差异(认知风格: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①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 学习兴趣偏好 人文、社会科学 理科、自然科学 学习成绩倾向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差,人文、社会科学成绩好 理科、自然科学成绩好,人文、社会科学成绩差 学习策略特点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教学方式偏爱 结构严谨的教学 结构不严谨的教学
②反思型(回答慢,错误率低)冲动型(回答快,错误率高)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④具体、抽象
能力(心理学讲义上)
大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心理学讲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