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这样读书就够了》第5章: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这是赵周老师《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的第5章,这一章主要讲了这些方面: ①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②如何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③如何辨别知识和信息 ④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⑤如何用便签法来升级学习力 ⑥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这是《AI时代生存手册:零基础掌握DeepSeek》一书的第一章,这一章主要介绍了DeepSeek与传统AI工具的差别,并简单介绍了面世以来,DS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效果上的提高,以及如何注册及简单使用。
SS是「善思」的拼音缩写,意味着「善思会写」,通过读书阅读思考的方式进行卡片输出,通过卡片输出加强书本内容的理解。这种笔记方法由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作者古典老师推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这样读书就够了》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2月出版
第5章
打造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作者 | 赵周
制图 | 凯歌设计笔记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日期 | 2025年2月10日
解读知识:为信息添加上下文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知识Í信息
所有知识都是信息
知识
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如何解读 “上下文”
上下文为什么更容易传播
简单粗暴
大部分人是懒得思考的
鼓励受众直接认同
缺少上下文的表现
断章取义
容易引发误解
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分析信息的关键: 追问前因后果
前
前车可鉴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
相因而生
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
以观后效
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
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
自食其果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整理信息的关键: 明确适用边界
适
适得其反
有没有相反的观点?
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
使用条件
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
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
旁敲边敲
从前有没有类似(或差不多)的信息?
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
楚河汉界
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XXX
凯歌笔记设计工作室
日期 | 2025年2月13日
不要急于质疑和挑战
概念区分
习惯性质疑
见到什么书,还没细看就各种挑刺这不好那不好
信息闭塞、自大、不善于学习
批判性思维
去粗取精
先挖掘好的
再批评坏的
分析优先级
信息的前因后果
适用边界
价值观
参考资料
挖掘信息源,顺藤摸瓜检索
如何借助A1、A2便签来追问和反思?
双学习机制
K机制
从知识中学习
上数学课学习计算公式
读完一本书,收获了新的价值观
E机制
从经验中学习
考试作弊被逮到,就知道下次作弊不能一字不差地抄
高考完填志愿听了父母的,结果四年后毕业即失业,然后悟到了不能全听父母的
知行合一
便签学习法
阅读时,可以有效促进书中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即便图书知识被拓展为任何形式的信息,也仍然可以用便签法来强化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
库伯学习圈(ERTA循环)
E
Experience
经验
R
Reflection
反思
T
Theorization
理论化
A
Action
行动
关于经验
一定是自己亲历的问题
最好是比较紧迫或重要的问题
要简短一些,不要太细节
A1便签的两种用法
从8类提问开始,进行具有洞察力的追问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之鉴)
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而生)
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
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
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
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那个结果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
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
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
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
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
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
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
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用便签法升级学习力
追问和反思经验
沉淀出信息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A2
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分析和整合信息
升华为知识
刻意梳理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内化和应用知识
转化为能力
变成自己的习惯甚至本能反应
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干货式学习”的两大误区
成人学习的歧途——“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
“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
作者观点
拆解“干货”的本质
去掉上下文,把知识“降解”为信息
“干货”的局限性
自己拆解“干货”,多少有助于记忆
收藏别人拆解的“干货”,纯粹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