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在中国人工智能(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逐渐浮现:众多AI公司的创始人似乎都与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一篇关于白酒行业的冬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行业发展趋势与建议,酒企的应对措施,经销商面临的压力,白酒行业现状。
大模型技术是智能家居变革的起点,将推动行业进入春秋战国之交的变革时期,竞争将更加激烈,优胜劣汰,最终可能形成少数强国并立的市场格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
1.
引言
背景事件
马斯克xAI推出Grok 3大模型,引发关注。
群核科技(杭州六小龙之一)启动IPO。
核心问题
为什么AI大神多出自清华和浙大?
中国AI企业创始人母校是否形成“北清华,南浙大”格局?
中国AI竞争是否会演变为“清华系VS浙大系”?
2.
清华与浙大在AI领域的表现
历史回顾
2019年《新财富》杂志提出“清华姚班VS浙大竺院”问题。
当前格局
AI创业公司头部格局
清华系: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等。
浙大系:DeepSeek、群核科技等。
专利数据
2024年生成式AI专利新增最多的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全球排名
Nature Index Supplements 2024:清华、北大、浙大等上榜。
软科2024年AI专业院校排名:清华、浙大等评为A+级。
US News 2024-2025全球AI专业排名:清华、浙大等进入前十。
3.
清华与浙大的AI发展路径
学科积淀
清华模式
依托“姚班”“智班”等顶级实验室。
重点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底层技术。
计算机系、自动化系、交叉信息研究院“三足鼎立”。
浙大模式
以竺可桢实验班为核心。
强调“学科交叉+场景驱动”。
推动AI在医疗影像、金融科技等垂直领域落地。
地缘优势
北京(清华)
中关村互联网巨头(百度、字节)提供实战场景。
杭州(浙大)
数字经济之都,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深度绑定。
4.
清华与浙大的AI人才生态
高校与城市互嵌
北京
高人才密度,科技互联网大厂与清北形成科教人才资源闭环。
杭州
宜商氛围,毕业生创业率高,适合创新创业。
校友圈互帮
清华:美团、字节等产业资本助力创业。
浙大:金融资本大额投资校友企业。
5.
清华与浙大AI人才的代表性人物
清华
杨植麟(月之暗面创始人)
张鹏(智谱AI创始人)
王小川(百川智能创始人)
印奇(旷视科技CEO)
贾扬清(Lepton AI创始人)
浙大
梁文锋(DeepSeek创始人)
黄晓煌、陈航(群核科技创始人)
祝铭明(灵伴科技创始人)
章征宇(连连科技创始人)
6.
清华与浙大AI人才竞争的现状
论文与技术竞争
梁文锋与杨植麟论文“撞车”,关注算法优化。
DeepSeek与月之暗面模型竞争(DeepSeek-R1与Kimi k1.5)。
未来展望
中国AI竞争不应简化为“清华系VS浙大系”,而是“清华系+浙大系”合力支撑。
7.
全球AI人才格局与中国AI人才的挑战
全球格局
中国和美国是顶级AI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和目标工作地。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AI人才的最大产出国。
中国挑战
如何留住更多中国“产出”的AI人才。
增强自身吸引力,让AI人才留得下、待得住。
8.
结论
清华与浙大在AI领域的突出表现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中国AI发展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而非单一的“清华系VS浙大系”竞争。
人才是AI时代的核心资源,中国需在培养和留住人才上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