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行为预测与态度影响
本思想导图包含以下内容: 一、哪些情境下,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二、哪些情境下,行为可以影响态度? 三、为什么行为,能够反向影响态度? 四、比较三个理论:自我暴露-印象管理;自我辩解-认知失调;自我觉知-自我观察
编辑于2025-02-21 19:38:10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八大内容: 一、区分原则:不纠缠术语——状语从句或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二、判断方法:五种判断方法——修饰对象、可否去掉、能否前置、有无逗号、前后关系; 三、对比表格:语法作用、语义关系、连接词、逗号、可否省略; 四、模糊地带: which 引导的句子、when 引导的模糊句、as 引导的句子、where 引导的模糊句; 五、逗号问题:一般规律、三种例外; 六、双功能词:即能引导状语从句又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词where,when,why;既能引导状语从句,又能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常见where,when,while,as,since,before,after,until,once,because,though/although,if(部分情况),以及个别 why;总结表格; 七、语言理论:语言本身 ≠ 语言学理论、语法结构(形式)≠ 语义功能(作用)、语言学理论; 八、附从句分类:名词性从句(充当句子成分)、定语从句(修饰名词/句子)、 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句子)。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一、区别对比:功能区别、关系词、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前置名词类型、可否替换为it/this/that等代词; 二、判断方法:五种判断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方法、理解偏差产生的问题; 三、全景辨析:案例集中呈现——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模糊地带。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一、关系图示:英语连接机制、极简判断方法; 二、对比总结:核心功能、是否充当成分、可充当的成分、典型词; 三:易混对比:并列连词vs从属连词、从属副词vs关系副词vs连接副词、When的三种词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八大内容: 一、区分原则:不纠缠术语——状语从句或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二、判断方法:五种判断方法——修饰对象、可否去掉、能否前置、有无逗号、前后关系; 三、对比表格:语法作用、语义关系、连接词、逗号、可否省略; 四、模糊地带: which 引导的句子、when 引导的模糊句、as 引导的句子、where 引导的模糊句; 五、逗号问题:一般规律、三种例外; 六、双功能词:即能引导状语从句又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词where,when,why;既能引导状语从句,又能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常见where,when,while,as,since,before,after,until,once,because,though/although,if(部分情况),以及个别 why;总结表格; 七、语言理论:语言本身 ≠ 语言学理论、语法结构(形式)≠ 语义功能(作用)、语言学理论; 八、附从句分类:名词性从句(充当句子成分)、定语从句(修饰名词/句子)、 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句子)。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一、区别对比:功能区别、关系词、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前置名词类型、可否替换为it/this/that等代词; 二、判断方法:五种判断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方法、理解偏差产生的问题; 三、全景辨析:案例集中呈现——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模糊地带。
本思维导图包含以下三大内容: 一、关系图示:英语连接机制、极简判断方法; 二、对比总结:核心功能、是否充当成分、可充当的成分、典型词; 三:易混对比:并列连词vs从属连词、从属副词vs关系副词vs连接副词、When的三种词性。
行为预测 vs 态度影响
一、哪些情境下,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一)当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其它因素最小时,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1.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都能预测行为
内隐态度:对于那些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如对种族和性别的态度,内隐态度能够更好的预测行为
外显态度:对于其它态度,如与消费行为和支持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态度更能预测行为
2.总体或通常的态度,能预测长期的总体行为
一个人对宗教的总体态度,很难预测他下周是否会去做礼拜
但是,宗教态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在较长时间内个体的总体宗教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
二)当态度与行为存在具体相关时,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3.当态度直接与情境相关时,态度确实能预测行为
对避孕套的态度,能有效预测避孕套的使用行为
对废品回收的态度(并非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态度),可以预测个体废品回收行为
人们如何看待“慢跑”的利弊,却能够更好的预测一个人是否会慢跑。但是,对“身体健康”这种笼统概念的态度,并不能预测具体的锻炼行为和饮食习惯
即,特定且相关的态度,确实能够预测行为
4.诱发新的意图,能够引起新的行为
即使只是简单地询问人们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也会增加他们行动的可能性
如果去问人们,是否打算在未来两个星期内用牙线,或是否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投票,他们会变得更加有可能这样做
三)当遇到那种强有力的态度时,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5.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态度时,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自我意识强的人,通常会受自己态度的影响
商店中的镜子能够让人意识到自己的盗窃行为
6.当态度是由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态度更能持久引发行为
二、哪些情境下,行为可以影响态度?
一)角色扮演 → 影响态度
角色塑造我们的态度
当我们扮演一个新角色(新工作新岗位)时,起初可能觉得虚假,但我们很快就会适应
二)自证预言 → 影响态度
言语会变成信念
当一个人的话语缺乏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言语就会变成信念(向内解释)
当我们根据听众的态度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时,在此之后我们也会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
三)登门槛效应 → 影响态度
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
当人们承诺某种行为,并认为这种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四)内化解释 → 影响态度
邪恶的行为会塑造自我,道德的行为也会塑造自我,因为内化了解释
邪恶行为可能会一步步升级,道德行为也是
邪恶行为影响态度的另一个途径:我们不仅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同时也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的人
五)社会运动 → 影响态度
政治仪式——升国旗、敬礼、唱国歌——会影响人们的信念
从细小开始,逐步升级,从而影响态度
一旦某人说出或写出一些东西,他就会感到一种内在的需要
三、为什么行为能够影响态度?
一)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当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为了让态度与行为看起来一致,我们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
虽然这样做会显得有些做作或虚伪,但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值得的
二)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当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冲突、紧张、焦虑或不适应感,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也可能会感到不适(失调),并因此更加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态度——依从——行为
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外部鼓励和诱导力量应该足够引发所期望的行动,但刺激应该刚刚好即可
决定——变成——信念
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会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
选择——影响——偏好
当做出选择后,我们就会偏向爱上自己的选择
局限:失调理论无法解释非失调状态下的态度改变,也无法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因为在有报酬的情况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应该唤起高度的紧张感
三)自我知觉:自我观察
我们自由做出的行动,正是对自我的揭露
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揭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
理由不足效应——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失调
最小的外部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行动产生兴趣并持续做下去(内化动机)
了解自我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动——歌德
表情——影响——态度
情绪——影响——态度
步态——影响——态度
姿势——影响——表现
点头会提高认同度;摇头会降低认同度
模仿——他人——帮助——了解——他人——感受
四)比较:三个理论
自我辩解:认知失调
假定: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此来降低不适
自我知觉:自我观察
假定:同观察和推断他人的态度一样,我们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合理的态度推断
未涉及我们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所引发的紧张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
解释了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
创作者:万物规律 Mindmaster ID:15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