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第11章 孢子虫思维导图
你知道吗?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孢子虫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致病机制本章详细介绍了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疟原虫等主要孢子虫的基本信息、生活史和形态特征特别是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黏膜病变其致病机制与虫体侵犯密切相关此外还探讨了这些寄生虫的流行分布、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还能提高对寄生虫感染的警觉性你知道吗?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孢子虫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致病机制本章详细介绍了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疟原虫等主要孢子虫的基本信息、生活史和形态特征特别是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黏膜病变其致病机制与虫体侵犯密切相关此外还探讨了这些寄生虫的流行分布、实验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还能提高对寄生虫感染的警觉性
编辑于2025-02-22 16:25:35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人体寄生虫学》 第11章 孢子虫
一、孢子虫概述
分类地位与特征
属顶复门孢子虫纲,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有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等生殖方式。
主要致病虫种
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巴贝虫等对人体危害较大,还有肉孢子虫、等孢球虫等也可寄生于人体。
二、疟原虫
种类与分布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等猴疟原虫偶尔也感染人体。中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为主。
形态特征
肝细胞内发育阶段
子孢子细长梭形,借助表面蛋白与肝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入侵。在肝细胞内,子孢子发育为滋养体,进而形成裂殖体,最终产生裂殖子。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
分为滋养体(早期呈环状体,晚期有伪足和色素)、裂殖体(未成熟和成熟阶段,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和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形态不同)。被寄生红细胞形态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生活史
在人体内发育
包括红细胞外期(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发育为裂殖体,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迟发型可形成休眠子)和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环状体等阶段发育为成熟裂殖体,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配子体)。
在按蚊体内发育
按蚊叮咬病人或带虫者,吸入配子体,在蚊胃内发育为雄配子和雌配子,受精形成合子,进而发育为动合子、卵囊,最终产生子孢子,进入唾液腺。
营养代谢
葡萄糖代谢
红细胞内期主要依赖葡萄糖,疟原虫寄生改变红细胞膜,利于摄取葡萄糖,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影响虫体发育。
蛋白质代谢
利用血红蛋白水解产物,将血红素转化为疟色素。
核酸代谢
利用补救途径合成嘌呤,能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对氨基苯甲酸影响疟原虫生长繁殖。
脂类代谢
依赖宿主提供脂肪酸和胆固醇。
致病机制
潜伏期
时长与原虫种株、子孢子数量和机体免疫力相关,输血诱发的疟疾潜伏期短且无复发现象。
疟疾发作
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导致,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周期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再燃和复发
再燃由残存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大量繁殖引起,与免疫力下降和抗原变异有关;复发与肝细胞内休眠子复苏有关,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复发。
并发症
包括贫血(与脾功能亢进等有关)、脾大(脾充血和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凶险型疟疾(如脑型疟疾,机制与感染红细胞黏附及免疫病理有关)、胃肠型疟疾、妊娠期疟疾,特殊人群对疟疾有先天抵抗力。
免疫反应
人体抗疟原虫免疫
固有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疟原虫,激活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通过抗体和细胞免疫发挥作用,针对不同时期疟原虫有不同机制。
疟原虫逃避和抑制机体免疫
通过寄生部位(如寄生于成熟红细胞逃避CD8⁺T细胞攻击)、抗原变异和多态性、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抑制DC功能等)逃避免疫攻击。
带虫免疫
反复感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力,可抵抗再感染,但血液中仍有低水平原虫血症。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最常用,注意采血时间和与巴贝虫鉴别。
免疫学诊断
循环抗体检测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循环抗原检测快速、适合基层。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敏感性高,用于检测无症状感染者和疑似患者。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病例占比超90%。
中国流行情况
曾是重要虫媒传染病,2017年起无本地病例,境外输入性病例仍存在。
防治措施
预防
蚊媒防制(使用蚊帐、杀虫剂等)、预防服药(根据地区和人群选择药物)、疫苗研制(多种候选疫苗处于不同阶段)。
治疗
根据疟原虫虫期选择药物,遵循青蒿素联合用药策略,确保足量全程用药。
三、刚地弓形虫
基本信息
呈世界性分布,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和众多动物为中间宿主,引发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是机会性致病原虫。
形态特征
发育有滋养体(速殖子和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形态,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传播致病紧密相关。
生活史
终宿主体内发育
猫科动物食入感染阶段虫体后,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卵囊随粪便排出。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中间宿主吞食卵囊、包囊或假包囊后,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细胞,形成假包囊,部分速殖子转化为缓殖子形成包囊。
致病机制
致病因素
与虫株毒力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不同基因型虫株毒力等不同。
致病阶段
速殖子是急性感染主要致病阶段,破坏细胞;包囊内缓殖子是慢性感染主要阶段,包囊破裂可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作用
致敏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 - γ在抗弓形虫免疫中起主导作用。
抗体作用
感染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动态监测抗体有助于判别感染时间和胎儿受累概率。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涂片染色法操作简便但阳性率低,动物接种分离法和细胞培养法常用。
血清学检查
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多种方法广泛应用,血清学检查是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分子生物学诊断
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疑似先天性感染的羊水标本。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普遍,巴西孕妇和儿童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
中国流行情况
分布广泛,人群血清阳性率多在10%以下。
防治措施
加强家畜等监测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孕妇避免接触猫等,急性期患者及时治疗,药物有乙胺嘧啶、磺胺类等,孕妇首选螺旋霉素。
四、隐孢子虫
基本信息
属孢子虫纲,有多个种,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对人致病,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人兽共患原虫病。
形态特征
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卵囊含4个子孢子和残留体,改良抗酸染色后易于观察。
生活史
仅需一个宿主,生活史包括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成熟卵囊为感染阶段。
致病机制
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纳虫空泡内,导致肠黏膜病变,致病机制与虫体侵犯和宿主免疫功能有关,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免疫功能。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染色(金胺 - 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等)、基因检测(PCR检测特异DNA)。
免疫学检查
粪便和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测(IFAT、ELISA等)可辅助诊断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大洋洲、北美洲等地感染虫种有差异,高危人群感染率高,被列为艾滋病患者怀疑指标和新发传染病。
中国流行情况
1987年首次发现病例,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防治措施
防止粪便污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低下者,尚无理想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硝唑尼特用于婴儿感染治疗。
五、其他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
种类与寄生关系
至少三种可寄生人体,林氏肉孢子虫以人为中间宿主;牛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中间宿主分别是牛和猪,人等为终宿主。
形态与生活史
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肉孢子囊呈圆柱形或纺锤形,生活史涉及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交替感染,肉孢子虫还可经缓殖子传播。
致病机制
人感染后症状取决于感染肉孢子囊数量,可致消化道症状、贫血等,肉孢子囊破裂会引发严重问题。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或肌肉活检发现囊卵、孢子囊或肉孢子囊可确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欧洲较普遍,治疗无特效药物,可试用磺胺类药物,预防主要是避免生食肉类和加强检疫。
(二)贝氏囊等孢球虫
基本信息
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囊等孢球虫病,免疫受累宿主症状严重,易感者为免疫功能减退者或旅行者。
形态与生活史
卵囊呈圆形或长圆形,生活史包括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的发育繁殖过程,卵囊排放时限不确定。
致病机制
滋养体侵袭肠黏膜导致增生性肠炎,症状与机体免疫状况相关。
实验诊断
主要依靠粪便检测卵囊,必要时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注意卵囊较小易漏检。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人因摄入成熟卵囊感染,预防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治疗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
(三)微孢子虫
分类与感染情况
生物学分类地位有争议,至少8个属约15种可感染人体,是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形态与生活史
孢子是典型阶段,含极管,发育过程包括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成熟孢子感染宿主细胞。
致病机制
致病力和临床症状与虫种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可累及多个器官,免疫受累宿主症状严重。
实验诊断
检查粪便、尿液等标本,采用染色镜检、血清抗体检测、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组织电镜检查可鉴定虫种。
流行与防治
人兽共患病,世界性分布,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常用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烟曲霉素,但治疗存在问题。
(四)人芽囊原虫
发现与分类
1899年首次报道,曾被认为是酵母菌,后归为原虫类,是引起人类腹泻的病原体之一。
形态与生活史
形态多样,包括空泡型、颗粒型等,主要寄生在回盲部,生活史未完全明确,致病期可能是阿米巴型虫体。
致病机制
致病性有争议,可能与机体免疫力或基因型有关,发病机制包括诱导细胞凋亡等,免疫抑制小鼠感染后有病理变化。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等),注意与其他病原体鉴别,也可用PCR技术诊断,血清学诊断未用于临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东南亚和南美洲多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预防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常用甲硝唑治疗,但有复发现象。
(五)巴贝虫
基本信息
寄生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内,引起巴贝虫病,是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多种虫种可感染人。
形态与生活史
虫体形态多样,生活史包括在蜱体内的有性繁殖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无性发育,幼蜱可持续感染宿主,部分存在经卵传递现象。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虫体作用、红细胞溶解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可导致发热、贫血等症状,重症者可危及生命,脾切除者和艾滋病患者感染后症状严重。
实验诊断
末梢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常用,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动物腹腔接种敏感但无法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
流行与防治
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等,常用克林霉素和奎宁等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效果好但有副作用,预防主要是防止蜱叮咬,已研制动物疫苗。
《人体寄生虫学》 第11章 孢子虫
一、孢子虫概述
分类地位与特征
属顶复门孢子虫纲,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有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等生殖方式。
主要致病虫种
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巴贝虫等对人体危害较大,还有肉孢子虫、等孢球虫等也可寄生于人体。
二、疟原虫
种类与分布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等猴疟原虫偶尔也感染人体。中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为主。
形态特征
肝细胞内发育阶段
子孢子细长梭形,借助表面蛋白与肝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入侵。在肝细胞内,子孢子发育为滋养体,进而形成裂殖体,最终产生裂殖子。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
分为滋养体(早期呈环状体,晚期有伪足和色素)、裂殖体(未成熟和成熟阶段,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和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形态不同)。被寄生红细胞形态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生活史
在人体内发育
包括红细胞外期(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发育为裂殖体,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迟发型可形成休眠子)和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环状体等阶段发育为成熟裂殖体,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配子体)。
在按蚊体内发育
按蚊叮咬病人或带虫者,吸入配子体,在蚊胃内发育为雄配子和雌配子,受精形成合子,进而发育为动合子、卵囊,最终产生子孢子,进入唾液腺。
营养代谢
葡萄糖代谢
红细胞内期主要依赖葡萄糖,疟原虫寄生改变红细胞膜,利于摄取葡萄糖,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影响虫体发育。
蛋白质代谢
利用血红蛋白水解产物,将血红素转化为疟色素。
核酸代谢
利用补救途径合成嘌呤,能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对氨基苯甲酸影响疟原虫生长繁殖。
脂类代谢
依赖宿主提供脂肪酸和胆固醇。
致病机制
潜伏期
时长与原虫种株、子孢子数量和机体免疫力相关,输血诱发的疟疾潜伏期短且无复发现象。
疟疾发作
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导致,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周期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再燃和复发
再燃由残存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大量繁殖引起,与免疫力下降和抗原变异有关;复发与肝细胞内休眠子复苏有关,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复发。
并发症
包括贫血(与脾功能亢进等有关)、脾大(脾充血和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凶险型疟疾(如脑型疟疾,机制与感染红细胞黏附及免疫病理有关)、胃肠型疟疾、妊娠期疟疾,特殊人群对疟疾有先天抵抗力。
免疫反应
人体抗疟原虫免疫
固有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疟原虫,激活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通过抗体和细胞免疫发挥作用,针对不同时期疟原虫有不同机制。
疟原虫逃避和抑制机体免疫
通过寄生部位(如寄生于成熟红细胞逃避CD8⁺T细胞攻击)、抗原变异和多态性、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抑制DC功能等)逃避免疫攻击。
带虫免疫
反复感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力,可抵抗再感染,但血液中仍有低水平原虫血症。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最常用,注意采血时间和与巴贝虫鉴别。
免疫学诊断
循环抗体检测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循环抗原检测快速、适合基层。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敏感性高,用于检测无症状感染者和疑似患者。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病例占比超90%。
中国流行情况
曾是重要虫媒传染病,2017年起无本地病例,境外输入性病例仍存在。
防治措施
预防
蚊媒防制(使用蚊帐、杀虫剂等)、预防服药(根据地区和人群选择药物)、疫苗研制(多种候选疫苗处于不同阶段)。
治疗
根据疟原虫虫期选择药物,遵循青蒿素联合用药策略,确保足量全程用药。
《人体寄生虫学》第11章 孢子虫
三、刚地弓形虫
基本信息
呈世界性分布,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和众多动物为中间宿主,引发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是机会性致病原虫。
形态特征
发育有滋养体(速殖子和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形态,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传播致病紧密相关。
生活史
终宿主体内发育
猫科动物食入感染阶段虫体后,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卵囊随粪便排出。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中间宿主吞食卵囊、包囊或假包囊后,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细胞,形成假包囊,部分速殖子转化为缓殖子形成包囊。
致病机制
致病因素
与虫株毒力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不同基因型虫株毒力等不同。
致病阶段
速殖子是急性感染主要致病阶段,破坏细胞;包囊内缓殖子是慢性感染主要阶段,包囊破裂可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作用
致敏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 - γ在抗弓形虫免疫中起主导作用。
抗体作用
感染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动态监测抗体有助于判别感染时间和胎儿受累概率。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涂片染色法操作简便但阳性率低,动物接种分离法和细胞培养法常用。
血清学检查
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多种方法广泛应用,血清学检查是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分子生物学诊断
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疑似先天性感染的羊水标本。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普遍,巴西孕妇和儿童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
中国流行情况
分布广泛,人群血清阳性率多在10%以下。
防治措施
加强家畜等监测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孕妇避免接触猫等,急性期患者及时治疗,药物有乙胺嘧啶、磺胺类等,孕妇首选螺旋霉素。
《人体寄生虫学》第11章 孢子虫
四、隐孢子虫
基本信息
属孢子虫纲,有多个种,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对人致病,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人兽共患原虫病。
形态特征
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卵囊含4个子孢子和残留体,改良抗酸染色后易于观察。
生活史
仅需一个宿主,生活史包括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成熟卵囊为感染阶段。
致病机制
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纳虫空泡内,导致肠黏膜病变,致病机制与虫体侵犯和宿主免疫功能有关,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免疫功能。
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染色(金胺 - 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等)、基因检测(PCR检测特异DNA)。
免疫学检查
粪便和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测(IFAT、ELISA等)可辅助诊断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分布
全球流行情况
大洋洲、北美洲等地感染虫种有差异,高危人群感染率高,被列为艾滋病患者怀疑指标和新发传染病。
中国流行情况
1987年首次发现病例,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防治措施
防止粪便污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低下者,尚无理想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硝唑尼特用于婴儿感染治疗。
《人体寄生虫学》第11章 孢子虫
五、其他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
种类与寄生关系
至少三种可寄生人体,林氏肉孢子虫以人为中间宿主;牛人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中间宿主分别是牛和猪,人等为终宿主。
形态与生活史
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肉孢子囊呈圆柱形或纺锤形,生活史涉及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交替感染,肉孢子虫还可经缓殖子传播。
致病机制
人感染后症状取决于感染肉孢子囊数量,可致消化道症状、贫血等,肉孢子囊破裂会引发严重问题。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或肌肉活检发现囊卵、孢子囊或肉孢子囊可确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欧洲较普遍,治疗无特效药物,可试用磺胺类药物,预防主要是避免生食肉类和加强检疫。
(二)贝氏囊等孢球虫
基本信息
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囊等孢球虫病,免疫受累宿主症状严重,易感者为免疫功能减退者或旅行者。
形态与生活史
卵囊呈圆形或长圆形,生活史包括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的发育繁殖过程,卵囊排放时限不确定。
致病机制
滋养体侵袭肠黏膜导致增生性肠炎,症状与机体免疫状况相关。
实验诊断
主要依靠粪便检测卵囊,必要时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注意卵囊较小易漏检。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人因摄入成熟卵囊感染,预防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治疗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
(三)微孢子虫
分类与感染情况
生物学分类地位有争议,至少8个属约15种可感染人体,是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
形态与生活史
孢子是典型阶段,含极管,发育过程包括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成熟孢子感染宿主细胞。
致病机制
致病力和临床症状与虫种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可累及多个器官,免疫受累宿主症状严重。
实验诊断
检查粪便、尿液等标本,采用染色镜检、血清抗体检测、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组织电镜检查可鉴定虫种。
流行与防治
人兽共患病,世界性分布,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常用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烟曲霉素,但治疗存在问题。
(四)人芽囊原虫
发现与分类
1899年首次报道,曾被认为是酵母菌,后归为原虫类,是引起人类腹泻的病原体之一。
形态与生活史
形态多样,包括空泡型、颗粒型等,主要寄生在回盲部,生活史未完全明确,致病期可能是阿米巴型虫体。
致病机制
致病性有争议,可能与机体免疫力或基因型有关,发病机制包括诱导细胞凋亡等,免疫抑制小鼠感染后有病理变化。
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等),注意与其他病原体鉴别,也可用PCR技术诊断,血清学诊断未用于临床。
流行与防治
世界性分布,东南亚和南美洲多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预防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常用甲硝唑治疗,但有复发现象。
(五)巴贝虫
基本信息
寄生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内,引起巴贝虫病,是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多种虫种可感染人。
形态与生活史
虫体形态多样,生活史包括在蜱体内的有性繁殖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无性发育,幼蜱可持续感染宿主,部分存在经卵传递现象。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虫体作用、红细胞溶解和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可导致发热、贫血等症状,重症者可危及生命,脾切除者和艾滋病患者感染后症状严重。
实验诊断
末梢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常用,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动物腹腔接种敏感但无法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
流行与防治
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等,常用克林霉素和奎宁等药物治疗,联合用药效果好但有副作用,预防主要是防止蜱叮咬,已研制动物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