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基本信息,2. 形态特征,3. 生活史,4. 致病机制与症状,5. 诊断方法,6. 流行与防治,7. 附水蛭相关信息。
编辑于2025-02-24 21:00:21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人体寄生虫学》 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1. 基本信息
学名
Macracanthorhychus hirudinaceus(Pallas,1781)Travassos,1916
分类地位
门棘头动物门
纲后棘头虫纲
目原棘头虫目
科稀棘棘头虫科
属巨吻棘头虫属
所致疾病
巨吻棘头虫病
2. 形态特征
成虫
颜色与形状
乳白色或淡红色,活体背腹略扁,固定后呈圆柱形,体表具明显横纹
结构组成
由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构成
吻突特点
类球形,可伸缩,周围有5 - 6排尖锐透明吻钩,每排5 - 6个
性别差异
雄虫体长5 - 10cm,尾端具钟形交合伞;雌虫长20 - 65cm,尾端钝圆
营养获取
无口及消化道,依靠体壁吸收营养
虫卵
形状与颜色
椭圆形,棕褐色
卵壳特征
卵壳厚,一端闭合不全,呈透明状,易破裂
内部结构
成熟卵内含1条具有小钩的幼虫,即棘头蚴
3. 生活史
终宿主
主要宿主猪和野猪
偶尔宿主人、犬、猫
中间宿主
鞘翅目昆虫(甲虫),常见如多种天牛和金龟子
生活史过程
虫卵排出与存活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至土壤,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在甲虫体内发育
被甲虫幼虫吞食后,棘头蚴逸出并穿破甲虫肠壁进入血腔,发育为棘头体,再经3 - 5个月发育为感染性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在甲虫变态过程(幼虫、蛹、成虫)中可存活2 - 3年
感染终宿主
猪等动物吞食含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后,在小肠经1 - 3个月发育为成虫;人因误食含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而感染,但人不是适宜宿主,在人体内极少发育成熟并产卵
4. 致病机制与症状
致病机制
机械损伤
虫体以吻突上的吻钩固着于肠黏膜,造成黏膜机械性损伤
毒素作用
吻腺分泌的毒素使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出血,形成坏死和溃疡,继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棘头虫结节,结节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包块,虫体更换附着部位可导致肠壁多处受累,甚至肠穿孔
症状
早期症状感染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
发病症状
感染后1 - 3个月发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泻和黑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或脐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腹部压痛处可扪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包块;虫体代谢产物及毒素被吸收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夜惊等症状,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并发症症状
可引发肠穿孔、腹膜炎、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外科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浆液性腹腔积液,严重时可致休克
5.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食入甲虫类的历史,这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临床检查
进行诊断性驱虫;若在急症手术中发现虫体,则可确诊
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
因人不是适宜宿主,病人粪便内极少能查出虫卵
血液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隐血试验
结果呈阳性
腹腔影像检查
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可辅助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利用虫卵抗原做皮试,对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6. 流行与防治
流行分布
世界范围
分布广泛,呈世界性流行,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印度、日本等国以及北美洲、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猪感染较为普遍
中国范围
我国辽宁、山东、吉林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猪感染;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分布于辽宁、山东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辽宁和山东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
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猪群中分布广泛
传播途径
人感染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在流行区,人们习惯在高峰季节将捕获的天牛或某些金龟子经简单处理后食用,儿童常捕捉天牛和金龟子生吃或烤吃,导致感染
防治措施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教育儿童不要捕食甲虫
饲养管理
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提倡圈养,猪粪需经无害化处理后再用于施肥
治疗方法
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目前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脒等药物有一定疗效,但尚无理想的驱虫药物
7. 附水蛭相关信息
基本信息
别称
蚂蟥
所属门类
环节动物门、蛭纲
生活习性
营自生生活,有强烈吸血习性
繁殖方式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形态特征
形状
身体呈扁筒状或扁平纺锤形,长4 - 10cm,宽0.5 - 2cm
结构
有多数环节,一节之中有若干环纹(体环);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一吸盘;口内有三片颚片,颚片上有密齿;咽部有发达肌肉和唾液腺
致病情况
疾病名称
水蛭病
入侵途径
一般在人下水游泳、捕鱼时入侵人体,也可通过喝含水蛭的溪水、池塘生水进入人体
致病机制
虫体吸血同时分泌水蛭素,使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寄居部位创伤经久不愈而出血
入侵部位及症状
鼻咽喉部可引起鼻出血、贫血等,轻者鼻部不适,重者鼻痛、头痛等;喉部寄生会出现喉痒、剧咳、咯血等症状
泌尿生殖道阴道或外阴部被咬伤后大出血,患者多为2.5 - 13岁女孩,常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消化道致病表现主要为出血
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在出血部位发现虫体可确诊
体表水蛭处理
不能硬性拉出,可在叮咬部位上方猛拍身体,或用食盐、浓醋、酒精等滴在虫体上,使其自行脱落
腔道内水蛭处理
根据不同部位采取相应方法,如钳取、麻醉后钳取、注入特定溶液促使脱落等
预防方法
水域活动
避免在可能有水蛭的湖、河、溪沟中游泳,经过水体时扎紧裤腿,上岸后检查是否附有水蛭
生活习惯
尽量喝开水,不喝生水
野外活动
野外宿营选择干燥、草少的地方,避免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在热带丛林行走时穿长裤,将袜筒套在裤腿外面或用呋喃丹浸泡后涂在鞋上
《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1. 基本信息
学名
Macracanthorhychus hirudinaceus(Pallas,1781)Travassos,1916
分类地位
门棘头动物门
纲后棘头虫纲
目原棘头虫目
科稀棘棘头虫科
属巨吻棘头虫属
所致疾病
巨吻棘头虫病
2. 形态特征
成虫
颜色与形状
乳白色或淡红色,活体背腹略扁,固定后呈圆柱形,体表具明显横纹
结构组成
由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构成
吻突特点
类球形,可伸缩,周围有5 - 6排尖锐透明吻钩,每排5 - 6个
性别差异
雄虫体长5 - 10cm,尾端具钟形交合伞;雌虫长20 - 65cm,尾端钝圆
营养获取
无口及消化道,依靠体壁吸收营养
虫卵
形状与颜色
椭圆形,棕褐色
卵壳特征
卵壳厚,一端闭合不全,呈透明状,易破裂
内部结构
成熟卵内含1条具有小钩的幼虫,即棘头蚴
《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3. 生活史
终宿主
主要宿主猪和野猪
偶尔宿主人、犬、猫
中间宿主
鞘翅目昆虫(甲虫),常见如多种天牛和金龟子
生活史过程
虫卵排出与存活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至土壤,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在甲虫体内发育
被甲虫幼虫吞食后,棘头蚴逸出并穿破甲虫肠壁进入血腔,发育为棘头体,再经3 - 5个月发育为感染性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在甲虫变态过程(幼虫、蛹、成虫)中可存活2 - 3年
感染终宿主
猪等动物吞食含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后,在小肠经1 - 3个月发育为成虫;人因误食含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而感染,但人不是适宜宿主,在人体内极少发育成熟并产卵
4. 致病机制与症状
致病机制
机械损伤
虫体以吻突上的吻钩固着于肠黏膜,造成黏膜机械性损伤
毒素作用
吻腺分泌的毒素使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出血,形成坏死和溃疡,继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棘头虫结节,结节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包块,虫体更换附着部位可导致肠壁多处受累,甚至肠穿孔
症状
早期症状感染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
发病症状
感染后1 - 3个月发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泻和黑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或脐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腹部压痛处可扪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包块;虫体代谢产物及毒素被吸收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夜惊等症状,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并发症症状
可引发肠穿孔、腹膜炎、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外科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浆液性腹腔积液,严重时可致休克
《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5.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食入甲虫类的历史,这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临床检查
进行诊断性驱虫;若在急症手术中发现虫体,则可确诊
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
因人不是适宜宿主,病人粪便内极少能查出虫卵
血液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隐血试验
结果呈阳性
腹腔影像检查
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可辅助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利用虫卵抗原做皮试,对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6. 流行与防治
流行分布
世界范围
分布广泛,呈世界性流行,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印度、日本等国以及北美洲、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猪感染较为普遍
中国范围
我国辽宁、山东、吉林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猪感染;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分布于辽宁、山东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辽宁和山东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
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猪群中分布广泛
传播途径
人感染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在流行区,人们习惯在高峰季节将捕获的天牛或某些金龟子经简单处理后食用,儿童常捕捉天牛和金龟子生吃或烤吃,导致感染
防治措施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教育儿童不要捕食甲虫
饲养管理
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提倡圈养,猪粪需经无害化处理后再用于施肥
治疗方法
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目前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脒等药物有一定疗效,但尚无理想的驱虫药物
《人体寄生虫学》第16章 猪巨吻棘头虫
7. 附水蛭相关信息
基本信息
别称
蚂蟥
所属门类
环节动物门、蛭纲
生活习性
营自生生活,有强烈吸血习性
繁殖方式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形态特征
形状
身体呈扁筒状或扁平纺锤形,长4 - 10cm,宽0.5 - 2cm
结构
有多数环节,一节之中有若干环纹(体环);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一吸盘;口内有三片颚片,颚片上有密齿;咽部有发达肌肉和唾液腺
致病情况
疾病名称
水蛭病
入侵途径
一般在人下水游泳、捕鱼时入侵人体,也可通过喝含水蛭的溪水、池塘生水进入人体
致病机制
虫体吸血同时分泌水蛭素,使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寄居部位创伤经久不愈而出血
入侵部位及症状
鼻咽喉部可引起鼻出血、贫血等,轻者鼻部不适,重者鼻痛、头痛等;喉部寄生会出现喉痒、剧咳、咯血等症状
泌尿生殖道阴道或外阴部被咬伤后大出血,患者多为2.5 - 13岁女孩,常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消化道致病表现主要为出血
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在出血部位发现虫体可确诊
体表水蛭处理
不能硬性拉出,可在叮咬部位上方猛拍身体,或用食盐、浓醋、酒精等滴在虫体上,使其自行脱落
腔道内水蛭处理
根据不同部位采取相应方法,如钳取、麻醉后钳取、注入特定溶液促使脱落等
预防方法
水域活动
避免在可能有水蛭的湖、河、溪沟中游泳,经过水体时扎紧裤腿,上岸后检查是否附有水蛭
生活习惯
尽量喝开水,不喝生水
野外活动
野外宿营选择干燥、草少的地方,避免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在热带丛林行走时穿长裤,将袜筒套在裤腿外面或用呋喃丹浸泡后涂在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