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德育(重点)
基本矛盾(最重要):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关键词:理想性 和 方向性(政治方向)
编辑于2022-10-27 23:04:13 江西中学德育
1、中学生 品德心理与发展
1.品德 概述
1.品德的实质
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区别:道德 品德:个体现象,来自社会道德 道德:社会现象,来自伦理规范
2.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
“知 情 意 行”
道德认识
核心、基础
地位
道德情感
内部动力、催化剂
内容
eg: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 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对于儿童/青少年尤为重要
1.直觉的 道德情感
直接感知、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形象的 道德情感
对榜样形象
3.伦理的 道德情感
道德概念、原理、原则 eg: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
道德意志
精神力量,克服困难
道德行为
上面三者的集中体现、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关键
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品德 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也称:顺从 (从众和服从)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
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试图与榜样一致
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内化
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构成自己的完整价值体系
2.影响 品德发展的 因素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个体经验 和 他人/社会道德标准 不一致,内心不愉快,改变自己观点以达到平衡,形成新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固有看法
3.道德认识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 基本特征
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伦理道德 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 成熟(高中)过渡
八年级 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4.促进中学生 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说 好 约 架 罚 演 猪(7点)
1、有效的说服
言语说服学生改变态度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价值观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6、角色扮演
换位思考
7、小组道德讨论
2、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 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 偶
“对偶故事法”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10岁是分水岭
欠他子宫
前道德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阶段
无道德
权威阶段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
可逆性阶段
又称:自律道德阶段
要求平等(绝对程度)、重行为动机
公正阶段
公正、平等(相对程度)因人而异
2.科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 南
“道德两难 故事法” 该不该偷药救人?
三水平 六阶段
前习俗 水平
惩罚与服从
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
符合自我利益
习俗 水平
寻求认可(好孩子)
符合大家意见,谋求大家认可
维护权威、秩序
尊重法律(规则),法律不可变
后习俗 水平
社会契约
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
普遍原则
道义高于一切
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 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 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德育工作
1.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
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德育的基本内容
政治素质(方向)
正确的立场、观点
思想素质(基础)
三观、意识等
道德素质(核心)
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
民主法制素质(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
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4、中学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 与 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主导
受教育者
主体/客体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 和 品德形成过程 的关系
区别
范畴不同
双边(有教有学)
德育过程
单边(个体)
品德形成过程
影响因素 不同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好的)
各种因素影响(有好有坏)
结果不同
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可能一致、 可能不一致
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4.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最重要):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 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脚 趾 长 毛(4点)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 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 互动发展的过程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知 是基础 行 是关键
2.要注意多端性
多种开端(没有固定顺序)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 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 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5、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
关键词:理想性 和 方向性(政治方向)
2、疏导
关键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贯彻要求
循 正 导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3、尊重学生 与 严格要求学生 相结合(严慈相济)
关键词:尊重信赖+严格要求
贯彻要求
(1)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4、知行统一
关键词:理论+实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
对学生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 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对教师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关键词:引导、说服+纪律约束(班规、校规)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原则)
关键词: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客观评价优缺点
(2)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关键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三方合力 一致; 小/中/大学 前后连贯)
8、因材施教
关键词:个别差异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关键词:集体+个人
即:平行教育原则(马可连柯)
2.中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1.中学德育的方法
说 实 情,评 示 道
1.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地位:德育的基本方法
运用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要富有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4.以诚待人
4.实际锻炼法
参加实践活动
3.情感陶冶法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强调内隐学习)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强调外显学习)
运用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
6.道德修养法
又称: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
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2.中学德育的 途径
一课 二班 三活
思想品德课 与 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班主任工作
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6、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 生命教育
2. 生活教育
3. 生存教育
4. 安全教育
5. 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