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编辑于2022-10-27 23:04:34 江西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班级与班集体
1.群体 概述
1.概念
有共同目标的 集合体
2.群体的 心理功能
归属功能
认同功能
个体 认同、赞同 群体
支持功能
群体 支持、肯定 个体
塑造功能
上述的归纳。 即:人才培养、人格塑造 (强调结果、效果)
3.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影响 ——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
2.班级 概述
1.概念
2.发展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3.班级的地位
班级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3.班集体的 形成与发展
1.班集体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班级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领导核心、纪律、舆论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 合 法 术
1.组建阶段
2.核心形成阶段
积极分子,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
3.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初步形成舆论和班风
4.成熟阶段
最终形成舆论和班风
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3.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 健全的组织机构,坚强的领导核心
• 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组织纪律
•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重要标志
4.班集体 培养的方法
• 确定发展目标
• 建立班集体核心
• 建立正常秩序
•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 组织教育活动
2、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 概述
1.概念
效率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三大要素相互协调
2.功能
1.维持功能: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2.发展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律
3.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3.课程管理的 原则
系统性原则
即:针对课堂整体
自组织性原则
即:学生自我反省
内在性原则
即: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动态性原则
即:管理要灵活
目标原则
激励原则
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馈原则
即:反馈管理效果,调整修正
4.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1. 行为主义取向
强化适宜的行为,根除不适宜的行为
2. 人本主义取向
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3. 教师效能取向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5.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地位:直接影响
班级规模
班级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2.课堂结构管理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
需最值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的影响
2.课堂教学结构
3.课堂气氛管理
1.课堂气氛的类型和特征
1. 积极的课堂气氛
2. 消极的课堂气氛
3. 对抗的课堂气氛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教师
学生
课堂物理环境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课堂纪律的概述
4.课堂纪律管理
1.课堂纪律的概述
1. 含义
2.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即:群体压力 eg:晚自习不好意思讲话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即:自己的行为准则
2.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1.反抗行为 阶段
2.自我服务行为 阶段
即:他们所关心的是行为后果是奖励还是惩罚
3.人际纪律 阶段
即: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4.自我约束 阶段
3.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自 建 贵 族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3. 做好课堂监控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5.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前)预防
维持动量
即:避免被打断
维持团体注意
团体警觉
eg:提问策略,使全体学生思考
(中)干预
非言语线索
即:使眼神、手势、接触
(严重)矫正
3、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概述
1.班主任的概念
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 组织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 指导者
3.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 纽带
4.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 桥梁
5.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2.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广博的知识与才能
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有关教育工作的理论修养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制订有目标、有措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4.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3.班主任的 工作内容
1.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3.建立学生档案
6.操行评定
自评-小组-班主任-信息反馈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
2.中等生
3.后进生
恒心才发光(如何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
4.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5.持之以恒
4.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说理教育法
激励法
榜样示范法
角色模拟法
暗示法
契约法
4、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
2.课外活动的意义
3.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4.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1. 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访问、宣传、游览等
2. 学科活动:数学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
3. 科技活动:制作科技小模型、采集标本、观察动物、种植植物等。
4. 文学艺术活动: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小组。
5. 体育活动:篮球兴趣小组。
6. 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
7. 课外阅读活动:阅读社团。
5.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是课外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群众性活动
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
6.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5、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印象形成效应
刻板效应
关键词:一群人
eg:男生都是胆大粗心
晕轮效应
关键词:一个人
eg: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好百好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陌生人
近因效应
最后印象
熟悉的人
投射效应
自己→别人
eg: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访
班级家长会
家长学校
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 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
2.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6、教师心理
1.教师概述
1.教师的含义
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和 创造性
复杂: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
2.连续性 和 广延性
3.长期性 和 间接性
4.主体性 和 示范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和 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的领导方式
强硬专断型
1.严加监视
2.很少予以表扬
仁慈专断型
1.表扬关心学生
2.以自己作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放任自流型
不鼓励 不反对
民主型
合作 平等 鼓励
2.教师角色
1.教师角色的含义
2.教师角色的构成 (希望教师是什么人)
1. 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者
2. 传道、授业、解惑者
3.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4. 心理调节者(心理保健医生、心理辅导者)
5. 学习者和研究者
6. 示范者
7. 班级领导者
8. 教育艺术家
3.教师的 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 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
• 实践性知识——经验
• 文化性知识
教学能力
• 教学认知能力——备课
• 教学设计能力——写教案
• 教学操作能力——实践
• 教学监控能力——调节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学效能感——教师的自信心
教师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
4.教师 成长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
关注教师自身及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3.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需要 (是教师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微 观 专 反
开展微格教学 (看自己)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看别人)
进行专门训练 (多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多反思)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5.教师的心理健康
1.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职业压力
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累+没热情(对自己)
去人性化——冷漠、消极、否定(对学生)
个人成就感低——贬低自己工作价值(对工作)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组织因素
3.个人因素
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