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
来自杨芷英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心理发展是教育对象接受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评价概述,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思政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听课,评课。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思政教育学习的心理机制,思政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引导原则,心理相容原则,心理共振原则,心理互换原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
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
心理的概念 及构成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心境
意志过程
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思想、意识的内涵 与心理的关系
意识的内涵及 与心理的关系
意识
特点
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意识形成的条件
劳动
语言
二者关系
联系:心理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意识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区别
主体不同
动物和婴儿有心理,无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
涉及的范围不同
心理活动包括无意识活动 和意识活动
思想的内涵及 与心理的关系
思想
感性认识通过思维加工变成理性认识【思想】
能动性、主体性、可塑性、隐蔽性、传递性
联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心理的制约,思想对心理活动起到支撑作用
主体
人才有思维
表现形式
心理主要指构成(第一大点), 思想的形式是观念
作用
心理对于行为的支配是具体的、即时的
思想对行为的支配是持久的、整体性的
意识与思想的关系
意识表现为过程和结果
思想表现的是结果
涉及的范围
思想是高层次的意识:意识通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
心理→意识→思想,层次是依次上升的
心理发展是教育对象 接受思政教育的基本前提
心理发展的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每一阶段都有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发展任务, 矛盾的顺利解决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心理发展的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
内发论
外铄论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建构观点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生物基础】
心理因素【推动力量】
可能性
环境因素
现实性
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 形成的心理过程
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内容
马列、毛、中特、习思想;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认知的过程
注意过程
接受过程
整合过程
分析
比较
评价
情感因素对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作用
驱动作用
品德的认知过程具有激发作用
品德的接受过程具有过滤作用
品德的外化具有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情感过程的层次性
情绪
生理需要
情感
社会性需要
情操
情感和操守(品德和气节)
目的性
能动性
自觉性
品质的构成
果断性
自制性
坚韧性
对认知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对情绪情感具有支撑作用
对行为外化具有控制作用
形成和培养
决心
信心
恒心
行为过程
开始行动
行为迁移
行为受阻
行为反复
意志支撑
反复练习
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