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职测 第二部分 判断推理
在判断推理的世界里,掌握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无论是图形推理中的位置、样式、属性与数量规律,还是逻辑判断中的真假推理、组合排列,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独特的解题思路。通过抓准信息、看清提问,结合口诀与比较原则,我们可以高效破解难题。从平面推理到空间推理,从定义判断到类比推理,综合运用这些技巧,你将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推理挑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编辑于2025-03-13 23:18:07第二部分 判断推理
一、图形推理
(一)平面推理
1、位置规律
1. 题型特征
图形元素组成相同
2. 考点
(1) 平移
A. 方向
直线方向
上下平移
左右平移
每行个数相同,考虑按行平移;每列个数相同,考虑按列平移 平移到头分两种:循环走、折返走
时针方向
顺时针
逆时针
B. 平移步数(格数)
恒定
递增/递减
(2) 旋转
A. 旋转方向
顺时针
逆时针
B. 旋转角度
(3) 翻转
A. 左右翻转
y轴
B. 上下翻转
x轴
2、样式规律
1. 题型特征
图形元素组成相似,即图形之间有相似线条或元素,但又不完全一样
2. 考点
(1) 加减同异
A. 相加
两幅图中所有的线条或元素拼合成一幅新图,重复位置保留1次
B. 相减
当第一幅图的元素或线条完全包含第二幅图之时,两幅图相减,即第一幅图去掉第二幅图所有元素或线条之后的图形
C. 求同
将两幅图中所有不同的元素或线条去掉,只留下相同的部分,形成一幅新图
D. 求异
将两幅图中所有相同的元素或线条去掉,只留下各自不同的部分,形成一幅新图
(2) 遍历
命题思路:元素数量遍历
要求图形的构成元素在一定范围内都出现,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出现次数相同
(3) 黑白运算
A. 通常以黑白块叠加之后的颜色发生变化的形式出现
各图黑块数量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
各图黑块数量不同,优先考虑黑白运算
B. 计算公式
白+白=?
黑+黑=?
白+黑=?
黑+白=?
3、属性规律
1. 题型特征
图形元素组成不同
2. 考点
(1) 对称性
A. 对称图形类型
轴对称图形:A、C、Y
中心对称:(正着看、倒着看,即旋转180°一模一样)S、Z、N
既轴对称又中心对称图形:H、O、正方形、圆等
B. 对称轴的方向和数量
方向
横轴对称
竖轴对称
斜轴对称
数量
一条
多条
(2) 区直性
全曲
全直
曲+直
(3) 开闭性
开放图形:即没有窟窿,C
封闭图形:整体全封闭,仅有窟窿,O
半开半闭图形:又包含封闭空间又包含开放空间,A
4、数量规律
1. 题型特征
图形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
2. 考点
点
线与线的交点
直线与曲线的交点
切点
框上、框内、框外交点
线
直线
曲线
笔画
连通图的笔画数=奇点数/2
含0个奇点的连通图可一笔画成
面
素
个数
种类数
部分数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5、特殊规律
1. 功能元素
点或箭头
观察点、箭头位置
2. 图形间关系
相离
图形间没有公共部分
相交
相交于面
考察相交面的形状、面积等
相较于边
考察相交边的数量
考察相交边的样式:长/短、整体/部分、曲/直等
相较于点
相交点的位置(上下、左右、内外)
(1)各图形构成相同,一般考位置规律 (2)各图形构成相似,一般考样式规律 (3)各图形构成不同,一般考属性、数量及其他特殊规律
(二)空间推理
1、空间重构
折纸盒 六面体
相对面
判定法则
两个面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间间隔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就是相对面
两个面在“Z”字形两端,且紧靠着“Z”字形中间那条线,那么这两个面就是相对面
公共边
判定法则
两个相邻面的相交线为公共边
在展开图上构成直角的两条边为同一边
重点
画边法
1||| 找到一个确定面中的起点--明确位置的点或者明确位置的边
2||| 在展开图和立体图中,从同一起点出发,分别按照顺时针方向对同一个面画边符号
3||| 将展开图和立体图进行匹配,依据“公共边不变”的思维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2、截面图、三视图与立体拼合
(1) 截面图
原则:一刀切
(2) 三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3) 立体拼合
题型特征
题干
给出一个完整图形及几个残缺图形
提问
题干中完整图形是由残缺图形和哪几个选项构成的
解题思路
凹凸一致
二、定义判断
1. 看清提问
属于/不属于
题干出现多个定义,看清问的是哪个定义,优先阅读
2. 抓准信息
主客体
主体: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发起者或执行者
客体:一个动作或者行为指向的对象
常考主客体
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地方人大
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
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乡政府、镇政府)、政府派出机构(工商所、派出所)、政府组成部门(公安局、教育局)等
事业单位:科(科研所)、教(公办学校)、文(广播、新闻)、卫(公立医院)等
社会组织:商会、协会、妇联等
原因/条件+结果
原因引导词:因为、由于等
条件引导词:如果、只有、在.....情况下、在......作用下、在.....时,以及时间(如事前/事后)、地点或其他表示条件的词汇
结果引导词:所以、因而、从而、带来、引发、导致、使得、使等
效应题:题干给出效应定义,寻找相对的效应
方式+目的
方式引导词:以(按照/通过/采用/利用/依据).....的方式(方法/办法/手段)等
目的引导词:以....为目的(目标)、达到(实现)....的目的(目标/结果/效果)、为了......等
包含定义的句子优先看
补充说明
引导词:即、也就是说、意思是、包括、例如等
标志符号:括号、破折号、冒号
分类说明
多定义
问谁优先看谁
3. 比较选项
对比择优
三、类比推理
1. 常考类型
两词型--A:B
三词型--A:B:C
填空型--A对于()相当于()对于B
文氏图
2. 考点
(1) 语义关系
近义关系
反义关系
比喻义、象征义
二级辨析:感情色彩、词语结构、词性
(2) 逻辑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表达含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土豆和马铃薯
包容关系
两个词语概念,一个范围大,一个范围小,小概念完全被包含在大概念里,例如:男人和人;桌面和桌子
种属关系,即A是B的一种,例如:柳树和树
组成关系,即A是B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轮胎和汽车
并列关系
两个词语是同一级别,彼此不包含,例如:植物和动物、地球和火星
矛盾关系:非A即B,没有第三种情况
男和女、生与死、开与关、动与静、曲与直
反对关系:除了A和B,还有其他情况存在
黑色和白色
要求同级并列且两个词语应该明显属于同一事物集合
交叉关系
词语概念间有重叠的地方,但不完全重合
对应关系
(1) 一定范围内时间包含的各词语要素之间构成的相互对应,包括材料、职业、地点、原因、结果、方式、行为、工具、功能等多种对应
(2) 常考对应关系
1||| 物品与原材料:家具与木材
2||| 物品与功能:手机与沟通、汽车与运输
3||| 属性关系:盐与咸、叶与绿
4||| 因果关系:下雨与地湿、淋雨与感冒
一是必然/或然
二是结果的积极性/消极性
5||| 人(物)与地点:教师与教室、企鹅与南极
6||| 时间先后顺序:起飞与着陆、生病与治疗
7||| 常识类:《红与黑》与司汤达、质量与密度
(3) 语法关系
以造句形式将题干词语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关系
主要关系
主谓关系
动宾关系
主宾关系
偏正关系
解题思路
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
顺序
造句
造简单句
加字尽量加一样的
四、逻辑判断
1. 翻译推理
题型特征
题干或选项中出现多组逻辑关联词,如“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所有”“有些”“....且...”“...或...”等
解题思路
先翻译,后推理
翻译规则与推理规则
翻译规则
前推后
后推前:必要条件在前
推理规则
逆否等价
肯前推肯后,否后推否前
否前和肯后均无必然结论
传递规则
①→②,②→③成立,可以推出①→②→③成立
“且”关系与“或”关系
“且”关系
逻辑内涵:也称“和”关系,当其成立时,表示由“和”连接的所有对象均成立
同义关联词
并列关系:并且/且/和/都/既...又...
递进关系:甚至/而且/还...
转折关系:但是/然而/却
但是前后句子同时成立
标点符号:顿号(、)逗号(,)分号(;)
推理规则:①且②→①,①且②→②
“或”关系
逻辑内涵:表示“或”连接的所有对象至少有一个成立
同义关联词
....或者/或....
或者.....或者.....
.....和.....至少有一个
推理规则:否定前句→后句成立,否定后句→前句成立,即否一推一
特别提示
①和②至多有一个,翻译-①或-②
要么....要么...:含义为二选一,且必须选一个
德·摩根定律
-(①且②)=-①或-②
-(①或②)=-①且-②
口诀:-进去,"且"“或”互变
关于“有的”
逻辑内涵
“有的”表示至少有一个,即≥1,包含3种可能
只有1个满足
有一部分满足
全部满足
同义关联词
有、有些、一些、某些、有一些等
翻译规则
有的①是②,翻译为:有的①→②
有的①不是②,翻译为:有的①→-②
"有的"二字必须放在箭头前
推理规则
(1) 带“有的”的翻译不适用逆否等价规则
(2) 有的①是②=有的②是①
(3) 有的①不是②=有的②不是①
(4) 所有①都是②→有的②是①
关于“并非”
逻辑内涵:“并非”即否定,当“并非”出现时,意味着否定后面的所有内容
同义关联词
否、不、.....是错的
推理规则
"并非"一出现,后面全部“否”:“必然/一定”换“可能”,“有的”换“所有”;“且”“或”相互换,谓语动词最后否
推理结构相似
题型特征
提问方式包含“推理结构最为相似”“推理形式最为相似”“与上述推理最接近”“与上述论证方式最接近”等
解题思路
逻辑一致是前提,句式相同更优选
不要考虑推理是否正确,只考虑与题干是否一致
2. 组合排列
题型特征
给出一组对象(甲乙丙等)和相关信息(身高、年龄、体重等),要求把对象和信息进行匹配
解题思路
常用方法
排除法
代入法
带代入选项
最大信息法
将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做为推理起点
假设法
辅助工具
列表
符号
3. 加强削弱题型
题型特征
加强题型
提问方式中带有"加强""支持""假设""前提"等关键词
削弱题型
提问方式中带有“削弱““质疑”“反驳”“否定”等关键词
论证三要素
论点
典型提示词
因此、表明、认为、意味着、显示出、由此可知、由此推出....
常见位置
首尾句
论据
典型提示词
由于、因为、鉴于、根据、研究表明、其理由是、其原因是....
常见位置
首尾句
论据和论点间的联系
加强与削弱
加强论证
证明论点或论据的真实性
补充论据:解释原因/举例论证
强化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搭桥/必要条件
削弱论证
指出论点或论据的错误
否定论点
否定论据
论据错误
论据没用
弱化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拆桥
因果倒置与另有他因
比较原则
优选“直接”
“必然”强于“可能”
整体强于部分
解题方式
1||| 看清提问
加强还是削弱
2||| 找准“靶子”
找准论点、论据
3||| 预设方式
4||| 对比选项
常见设错项
无关选项
不明确选项
4. 日常结论
题型特征
提问方式为“由此可以退出/无法推出”,题干和选项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解题思路
三不选
存在逻辑错误的一定不选
无中生有的一定不选
偷换概念的一定不选
两慎选
概念扩大的慎选
有敏感词的慎选
绝对化词:一定、肯定、必须、所有、如果....就....、只有....才....等
比较性的词:更、越来....越....、比等
程度行的词:主要等
一优选
可能性表述更容易成为正确答案
5. 原因解释
题型特征
提问方式为“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矛盾/现象”
解题思路
找准题干矛盾/现象
对比选项
6. 真假推理
题型特征
题干出现几个命题,但其真假未知,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推出某些结论
解题思路
优先找关系
矛盾关系
A与-A
所有A都是B与有的A不是B
所有A都不是B与有的A是B
A→B与A且-B
A或B与-A且-B
A且B与-A或-B
解题方法
首先找矛盾,绕过矛盾看其余
条件只有一真,真话在矛盾中,其余全假
条件只有一假,假话在矛盾中,其余全真
反对关系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必有一真
所有A都是B与所有A都不是B,必有一假
解题思路
没有矛盾找反对,绕过反对看其余
条件只有一真,找到“有的”和“有的不”,其余全假
条件只有一假,找到“所有都”和“所有都不”,其余全真
再做推理
如果没有明显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考虑代入法、假设法
五、综合判断推理
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自相矛盾
转移话题
以偏概全
非黑即白
强加因果
诉诸无知
循环论证
论证评价
题干为某人的话、具体做法或对某一件事进行论述
如果题干有漏洞,需要指出题干蕴含的逻辑错误
如果题干无漏洞,需要对话语、做法、论述进行定性
题干为标准论证题目表述
削弱
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