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政经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剩余价值到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核心概念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还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理论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互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救助,这些制度都在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编辑于2025-03-19 09:11:49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然失业率约为5%,这是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导致的失业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洛伦兹曲线等经济学曲线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失灵和宏观调控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对进出口、汇率、外汇等产生深远影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衡量了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经济学名词如边际效用、规模经济等,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剩余价值到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核心概念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还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理论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互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救助,这些制度都在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阐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沟通主观与客观中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然失业率约为5%,这是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导致的失业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洛伦兹曲线等经济学曲线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失灵和宏观调控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对进出口、汇率、外汇等产生深远影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衡量了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经济学名词如边际效用、规模经济等,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剩余价值到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核心概念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还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理论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互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救助,这些制度都在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阐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沟通主观与客观中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马政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创立
诞生标志
《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诞生
“工人阶级的圣经”
区别:《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佩蒂
创立者
亚当·斯密
建立者
著作
《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提出者
大卫·李嘉图
完成者
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由来
生产目的不同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交换
迄今为止经历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产生的历史条件
前提和基础
社会分工
必要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
商品
含义
用于交换
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有用性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属性
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
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反映了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社会属性
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决定性条件
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只有商品有价值
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
商品同时具有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对立性
内涵有区别、不可兼得
不可兼得
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
生产者拥有使用价值、 消费者拥有价值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具体形式下的劳动
产生使用价值(社会财富)
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
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产生价值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
商品的价值量
含义
商品价值的大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某个商品的价值大小
商品的价值总量
同一时间、同一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价值量的总和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X数量
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平均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利地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完全补偿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获得超额利润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效率越高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短,效率越高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反比
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率
无关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
反比
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率
无关
货币
起源
简单价值形式
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经常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式
金银等金属成为一般等价物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含义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值
使用价值
纸币
没有商品属性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职能
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
标价
流通手段
现实的货币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
赊购赊销、清偿债务、缴纳租金、税金和发放工资
钱货分离
贮藏手段
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世界货币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
四分法
无支付手段
与纸币的区别
含义不同
价值符号
产生不同
属性不同
只有使用价值
职能不同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部分纸币有世界货币职能
美元、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
价值规律
地位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棒子”作用
调节资源配置
“鞭子”作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
“筛子”作用
优胜劣汰
决定和影响价格的相关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供求影响价格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本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私有制基础下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
无偿占有剩余劳动
货币转化成资本
货币
W-G-W
交换
资本
G-W-G’
增值
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
与普通商品的区别
普通商品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使用价值可以创造新价值
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决定的
是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其价格是整个价格体系的核心
资本主义的工资本质
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
概念
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
资本分类
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C
区分标准: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产生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剩余价值和利润
数量上
利润=剩余价值
本质上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用来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利润率
p'=m/(c+v)
剩余价值率
m'=m/v
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
两极分化(马太效应)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构成
物质形态上看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
两者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技术构成
价值形态上看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两者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化,其他因素引起资本价值构成变化,此种情况,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
而是与劳动者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循环
根据产业资本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职能不同
货币资本
购买
准备产生剩余价值
生产资本
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
出售
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周转
根据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不同
固定资本
机器、厂房、工具(反复发生作用)
流动资本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全部消费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生活的中心问题
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资源配置原因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资源是有限的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指令性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反映供求
最重要、最灵活、最敏感
供求机制
通过供求反映价格
竞争机制
风险机制
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不正当行为
盲目性
跟风
滞后性
时间差
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时间
1997年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
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主导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范围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态度
鼓励支持引导
宏观调控
目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特点
雄厚的物质基础
牢固的政治基础
广泛的群众基础
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前提
公有制经济
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
劳
局部劳动
分配
个人消费品
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
直接原因
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地租、房租
按资本要素分配
利息
股息分红、股票交易收入
债权投资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私企、外企
按管理要素分配
管理者工资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工作者新技术、专利转让
按劳动成果要素分配
个体
补充
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占比大小
工资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养老金等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
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性收入等
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国民收入分配
社会生产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生产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能买到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怎么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国民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
主体
主要是企业
常见形式
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正常增长机制
再分配
范围
全社会
主体
国家、政府
常见形式
税收
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第三次分配
范围
民间自发
主体
个人或者企业出于自愿
常见形式
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
另一种分类方法
按用途分
积累
扩大再生产
建工厂、修铁路等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修建学校、公园、医院等
社会物资储备
战争、救灾等
消费
个人消费
公共消费
国家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科教文卫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等
分配格局
金字塔型、哑铃型、橄榄型
理想型--橄榄型
公平和效率
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生产环节、公平指分配环节
原表述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现表述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基本纲领、核心
生育、养老、医疗、工伤、失业
社会救助(救济)
最低纲领
自然灾害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城乡困难户救助
社会福利
最高纲领
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社会优抚(优抚与安置)
特殊纲领
抚恤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安置退伍军人再就业等
社会互助
补充纲领
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
经济学热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对比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
社会总需求
国内需求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国外需求
产品和劳务输出
三大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
新崛起大国-挑战-现存打国
现存大国-回应威胁-战争不可避免
塔西佗陷阱
提高政府公信力
中等收入陷阱
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将出现停滞
黑天鹅事件
难以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
连锁负面反映(反映大)
灰犀牛事件
习以为常
没有重视的潜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