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思维导图,《说文解字》第一这一章节,朱自清先生详细阐述了《说文解字》这部重要典籍的相关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造字传说及由来
仓颉
身份
黄帝的史官
长相、造字
四只眼睛,看见地上的兽蹄鸟爪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造起文字
文字的作用:增进人的能力;增进人的狡诈
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天怕人不够吃的,降下米让他们存着救济
鬼怕人用文字支付他们,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术作用。
传说产生
战国末期才有
质疑
《易·系辞》: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
传说的由来
战国末期政治、学术、文字统一的需要,需要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
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
官书系统相承
民间书极为庞杂
《荀子·解蔽篇》: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
“仓颉”字音近似“商契(xiè)”
契:有“刀刻”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
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 暗示文字起于夏商之间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
上古到秦,文字统一过程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周礼·保氏》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识字
秦以前,官书
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国书,别体(异体字)渐归淘汰,识字简易多了
汉代
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只凭识字的程度
识字需要字书
相传最古的字书《史籀zhòu篇》
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籀文”又称为“大篆”,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史籀”:书记必读。只是书名。
秦始皇统一文字 所选字为《史籀篇》中的字 字体以小篆为准 官定标准字书
李斯《仓颉篇》七章
赵高《爰历篇》六章
胡母(毋)敬《博学篇》七章
汉初教书先生将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
《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
西汉:史游《急就篇》还存留
不分章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 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解说。
字书一面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收约3300字,是通用的字书。
《说文解字》
东汉和帝,许慎
搜罗了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有九千字
籀文
“古文”
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
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
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
小篆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9000字分属540部首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做的《尔雅》,扬雄的《方言》,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帮助人读通古书
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
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
帮助研究字形、字音、字义(“小学”,现在叫“文字学”,研究学问,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从此入手。)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文字溯源
《说文·序》:书中也搜罗了出土的古器物的文字
秦篆、晚周民间书
拓墨的方法,南北朝才有
宋代,出土的古器物多了,拓本流行。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书。
金文/钟鼎文(金:铜器。记事;多是两周的文字)
甲骨文/卜辞(甲:龟的腹甲;骨:牛胛骨。占卜→刻字记录)
光绪25年河南安阳发现商代甲骨
书写文字的方法
契
甲骨文:刀刻
铸
金文: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
书
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
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汉代有纸;笔出现于商代,只用竹木削成。
易坏,汉代以前的,已荡然无存
印
在陶器或封泥上印
六书造字法
总名初见于《周礼》,各个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象形
象物形的大概
日、月等
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指示无形的事类
上、下、刃等
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
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形声 (最便,用处最大)
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是形(意符),一个是声(声标)。
江、河等
声也有兼意的
浅、钱、贱等
转注
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转注字/同义字)
考、老
同行同部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
不同形不同部
假借
本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
代名词:予、汝、彼等
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
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
县令的令,县长的长
所以现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
晋以来同行四声,将同一个字分几个音,意义分开
长久;县长
文字
文
象形字
文,“错画”的意思,象形字,画出事物的大概。象形又有指示作用,还有会合作用。但会合成功的会意字是不是“文”,是“字”。
字
形声字
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用偏旁分别。
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
书体演变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隶书(下行文书,不免草率,给徒隶等下级等办公人看; 汉隶,隶书的标准。)
草书(更为简易。章草:各自分开,带着挑笔。(清末以来,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今草:魏晋之际,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正书(去挑笔。起源于魏;晋唐之间成为隶书,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成为楷书;宋代改为“真书”)
行书(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
现在通用正书,辅以行草。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再行简化,求应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