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伊壁鸠鲁【古希腊】
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还包括对无神论的倡导,伊壁鸠鲁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他主张达到一种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通过理性思考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摆脱对神灵的迷信,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为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于2025-03-23 19:51:17”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伊壁鸠鲁【古希腊】
人物简介
伊壁鸠鲁(希腊文“Έπίκουρος”,英文“Epicurus”,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岛,父母亲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他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伊壁鸠鲁的学说对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
人物生平
公元前341年2月 ,伊壁鸠鲁出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的雅典定居点,父母为雅典公民。因父亲从事教育行业,他自小便从父母那边接受指导 。 公元前323年,年满18岁的伊壁鸠鲁被召回雅典接受了为期2年的军事训练以取得雅典公民资格。 次年,萨摩斯原住民在马其顿摄政王佩尔狄卡斯的支持下夺回岛屿并驱逐雅典人,伊壁鸠鲁的父母和兄弟前往小亚细亚的科罗丰定居。 不久后,伊壁鸠鲁与他的家人汇合。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哲学家瑙昔芬尼的课程,其所讲授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成为了伊壁鸠鲁世界观的基础 。 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在米提利尼创办了一所学校并亲自执教,次年将校址迁往兰普萨库斯 。 公元前306年,伊壁鸠鲁定居雅典并置购房产花园继续办学,该学校也被称为“伊壁鸠鲁的花园”。花园的大门上刻有题词“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除雅典公民外,外邦人、奴隶、女性等不具有公民权的平民也可就学,伊壁鸠鲁学派就此逐渐成型 。 公元前270年,一生多病的他因肾结石在雅典去世。
主要作品
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 ,其中最主要的有《论自然》《论原子和虚空》《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等。其著作大部分手稿因时代变迁已遗失,仅留下给希罗多德、毕陀克勒和墨诺修斯的信件以及部分残篇。
哲学观点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象他那时代所有的哲学一样,主要的是想要获得恬静。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依伊壁鸠鲁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伊壁鸠鲁是像边沁一样的一个人,他也认为在一切时代里所有的人都只追求着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追求得很明智,有时候则追求得很不智;但是他也像边沁一样,常常会被自己温良而多情的天性引得做出一些可赞美的行为来,而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他本是不应该如此的。 虽然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在别人看来是粗鄙的而且缺乏道德的崇高性,但他却是非常之真诚的。这是一种病弱者的哲学,是用以适应一个几乎已经不可能再有冒险的幸福的世界的。少吃,因为怕消化不良;少喝,因为怕第二天早晨醒不了;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心灵生活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身体的痛苦显然是一件大坏事;但是如果身体痛苦得很厉害,它就会很短暂;如果它的时间拖得很长,那末就可以靠着心灵的训练,以及不顾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种习惯来加以忍受。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得能避免恐惧。 正是由于这个避免恐惧的问题,伊壁鸠鲁才被引到了理论哲学。他认为恐惧的两大根源就是宗教与怕死,而这两者又是相关联的,因为宗教鼓励了认为死者不幸的那种见解。所以他就追求一种可以证明神不能干预人事而灵魂又是随着身体而一片消灭的形而上学。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把宗教想成是一种安慰,但是对于伊壁鸠鲁则恰好相反。超自然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他看来乃是恐怖的一个来源,而灵魂不朽又是对希望能解脱于痛苦的一个致命伤。于是他就创造了一种精巧的学说,要来疗治人们的那些可以激起恐惧的信仰。
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感觉是直接的,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觉的判断中。他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进一步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增加了与原子的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提出原子有三种运动: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运动。 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颜色等可以感觉到的性质是客观的,人的感觉是可靠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和柏拉图的先验论。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他有一句名言常常为人所引用:“让我们吃喝,因为第二天我们就会死亡。”他劝诫人们及时享乐,但要有一定节制。
人物评价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伊壁鸠鲁学派
学派简介
伊壁鸠鲁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由伊壁鸠鲁创立,是古希腊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他的学说主张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并宣扬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绝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 无神论,伊壁鸠鲁派宣扬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在罗马时期,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 ,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 。 伊壁鸠鲁学派是一个思想派别,也是一个哲学团体。与其他学派相比,团结一致、忠贞不二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长处。“伊壁鸠鲁派的哲学由于它在学说上和传授上的一脉相承,可以说胜过一切哲学,因为其他哲学都终结了,中断了。”然而忠实有余、创新不足也是该派的一个弱点。 伊壁鸠鲁的学生和直接门徒把老师的思想奉为信条,学派内部也缺乏自由争论的气氛,这是伊壁鸠鲁学派创立后在思想上没有大的发展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伊壁鸠鲁学派作为一个哲学团体过着一种大家庭式的集体生活,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这就使得伊壁鸠鲁学派在外观上类似宗教社团,而不像哲学学校。“伊壁鸠鲁主义是惟一的由希腊人创立的‘传教的’哲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随着学派的发展,伊壁坞鲁的教导越米越成为“教义”,伊壁鸠鲁也越来越成为“教祖”。“伊壁鸠鲁不仅是一种哲学运动的精神领袖,而且是一个家庭的父亲。”
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还包括对无神论的倡导,伊壁鸠鲁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他主张达到一种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通过理性思考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摆脱对神灵的迷信,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为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强调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避免痛苦来达到真正的快乐,提倡理性思考和无神论,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伦理观思想
伊壁鸠鲁学派的伦理观思想是以快乐为中心,强调个人心灵的安宁和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但这种快乐并非简单的感官享受,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他们提倡的生活方式是简朴而节制的,旨在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以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伊壁鸠鲁学派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快乐,包括自然的和必须的快乐与自然的但不是必须的快乐,认为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的快乐。他们的哲学也被称之为快乐主义哲学,但这种快乐主义与现代意义上的享乐主义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心灵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而非外部物质的积累。 伊壁鸠鲁学派的伦理观基于对快乐主义的论证,强调哲学与科学应将人从恐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获得快乐。他们分析了现实世界对人的心灵产生纷扰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并提出通过理性、节俭、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追求精神的宁静。伊壁鸠鲁学派还特别强调了死亡对于个人而言并不重要,因为当一个人存在时,死亡尚未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这个人也不再存在。这种观点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强调了生命的当下价值和享受。
伊壁鸠鲁学派 的快乐哲学
伊壁鸠鲁学派创始人是伊壁鸠鲁,其深受德谟克利特的影响,算是德谟克利特的徒孙。 伊壁鸠鲁将前人的享乐主义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主张达到一种平静的不受干扰的状态。 伊壁鸠鲁将友谊的快乐视为快乐之源,认为友谊等同于快乐,鼓励大家多交朋友。 他欢迎任何人来听他的讲座,包括妇女、儿童、奴隶,甚至是性工作者,他也珍惜同所有人的友谊。 伊壁鸠鲁身患重疾,病痛一直伴随着他,但他坦然承受,从不抱怨,外人也并不知情,直到他去世后,后人从他留下的信中才得知。 伊壁鸠鲁曾说,一个人即使在受鞭挞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快乐,只要有友谊,只要可以和朋友、学生聊天。 伊壁鸠鲁追求的是恬静的生活、善的生活。他认为善既是快乐,心灵上的快乐是建立在肉体的快乐之上,心灵快乐的层次比肉体快乐的层次更高,两者的区别在于心灵的快乐是可以控制的。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主义者将快乐分为静态的快乐和动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是解决痛苦的过程,静态的快乐是一种没有痛苦的恬静状态。 例如,极度饥饿的时候,吃饭是动态的快乐,吃饱后的状态是静态的快乐。 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这种静态的恬静的快乐,所以他反对性行为,因为那是一种最激烈的动态快乐,并且爱情、婚姻和子女会成为学术追求上的羁绊。但是,伊壁鸠鲁非常喜欢孩子。 伊壁鸠鲁在提倡快乐的同时,坚决的反对宗教。当时俄尔普斯主义者将希腊的一些野蛮的小宗教整合凝聚,出现了地狱的说法。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中所宣扬的死后受罪;二是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他要创立一种声称神不管世人的学说,人死后灵魂与肉体一起灭亡,灵魂不会受刑。 伊壁鸠鲁坚持唯物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的,人死后,灵魂自然消失。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还存在,只是不被人感知。 伊壁鸠鲁反宗教、反占星术、反巫术、反占卜,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自己掌握命运,死亡并不可怕。 伊壁鸠鲁最有名的学生就是诗人卢克莱修,他是雪莱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伊壁鸠鲁学派过着简单的团体生活,食物只有面包和水,大家衣着简朴,但都很快乐。伊壁鸠鲁学派告诫世人不要贪图吃喝,避免肠胃出现问题;不要涉足政治、不要牵扯入感情纠纷;不要结婚生子,避免亲人去世的痛苦;只要享受快乐,忽略痛苦。 如果没有办法忽略痛苦,比如痛苦很深或长时间无法自拔,就需要心灵上的训练,去想或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伊壁鸠鲁学派被后人推崇的原因在于反宗教、反基督教。因为宗教告诉人们只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把人类死后的世界描绘的非常美好,实际却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
快乐的要素
伊壁鸠鲁于公元前341年生于靠近小亚细亚西岸、四季常青的萨摩斯岛。据说他写了300部书,题材无所不包:《论情爱》、《论音乐》、《论公平交易》、《论人生》(共4卷),以及《论自然》(共37卷),不过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一连中的灾难,几乎全部散失,结果他的哲学思想只能根据幸存的断篇残帙,加上后来的伊壁鸠鲁信徒的证言重新建立起来。 为了突出快乐的要素,并指出如果我们因社会不公或经济动荡而不富裕时可以放弃哪些东西而不可惜,伊壁鸠鲁把我们的需求分为三类: 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 奢华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 超过自然之财富,其无用犹如溢出容器之水; 真价值不生于剧院、澡堂、香水与油膏,而生于自然科学。 他写道:“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 他的哲学最显著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强调感官的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伊壁鸠鲁如是说。 他只是肯定了许多人早已有的,而鲜为哲学所接受的想法。这位哲学家承认他酷爱美食:“一切善的根源来自口腹之乐,就是智慧和文化也必须与此相关。” 行使得当的哲学相当于快乐指南:如果有人自称对研究哲学尚未准备好,或者已经错过了时候,那就等于说他不是太年轻就是太老,不能享受快乐。 很少有哲学家这样坦率地承认自己爱好享乐的生活方式。许多人为此感到震惊,特别是当他们听说伊壁鸠鲁吸引了一些富人的支持,起初是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兰普萨库斯,后来是在雅典,并且用他们的钱建立了一所哲学学校来推进快乐。这所学校男女都招收,鼓励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享乐。外人一想到学校里面的所作所为,既让好奇心撩得心头痒痒,又在道德上予以谴责。 经常有心怀不满的伊壁鸠鲁信徒透露出那些在讲课间隙中的活动。伊壁鸠鲁的助手梅特多鲁斯的兄弟蒂莫克拉特散布传言称伊壁鸠鲁一天要呕吐两次,因为他吃得太多了。斯多葛派的狄奥提马做了一件刻薄的事:他发表了50封淫荡的信件,硬说是伊壁鸠鲁酒醉之后性欲狂乱时写的。 尽管有这些抨击,伊壁鸠鲁的学说仍然从者甚众。这一学说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叙利亚、犹地亚、埃及、意大利和高卢都成立了快乐学派;它的影响持续了500年,只是在西罗马帝国衰落过程中才逐渐为残暴的野蛮人和基督教徒的敌视所消灭。不过在此之后,伊壁鸠鲁的名字以形容词的形式进入了多种语言,表述他的爱好(牛津英语词典:“伊壁鸠鲁的:致力于追求享乐,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 凡听到过谣传的人一旦发现这位哲学家对快乐的实际爱好,一定会感到意外。并没有华屋美舍,饮食也非常简单。伊壁鸠鲁喝水而不喝酒,一顿饭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满足了。他对一位朋友说:“送我一罐奶酪,好让我想要的时候饱餐一顿盛筵。”这就是这位把快乐定为人生目标的哲学家的爱好。 他无意欺瞒。他对追求快乐的执着远远超过那些指责他纵欲无度的人的想像。他正是经过理析之后,出语惊人,指出怎样才真正能实现快乐人生――对缺少钱财的人说来很幸运,构成快乐的要素虽然难以捉摸,却似乎不大昂贵。
伊壁鸠鲁的 快乐清单
友谊
伊壁鸠鲁于公元前306年,35岁时回到雅典,他安家的方式不同寻常。他在离雅典市中心几里处,在集市与庇拉尤斯港之间的美立特区找了一所大房子,同一帮朋友一起搬了进去。同他住在一起的有,梅特多鲁斯和他的妹妹、数学家波利埃努、埃马尔库斯、雷奥修及其妻泰米斯塔,还有一名商人,名叫伊多门纽(他不久就和梅特多鲁斯的妹妹结婚)。这所大宅子有足够的房间,朋友们都可以有自己的住房,还有共同就餐和集会、谈话的厅堂。 伊壁鸠鲁说:凡智慧所能够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我们追求发财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伊壁鸠鲁分析了我们内心的需要以后,指出: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
自由
伊壁鸠鲁及其同道还做出了第二项激进的创新。为了避免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其喜怒无常的屈辱,他们辞去了雅典商业界的工作(“我们必须从日常事务和政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开始了一种可称之为公社的生活,以简朴换取独立。他们钱少了,但从此不再需要听从那令人厌恶的上级的指示。 于是他们在住宅旁、帝庇隆老城门外买了一座园子,种了一些供厨房用的蔬菜,可能是bliton(拉丁文,意为“卷心菜”)、krommyon(拉丁文,意为“洋葱”)和kinara(拉丁文,意为“某种古老的菊芋之类的食物”)。他们的食谱既不奢侈,也不丰盛,但是有味道、有营养。正如伊壁鸠鲁向他的朋友门诺休斯所说的,(聪明人)挑选食物不求量多,而求可口。 生活简朴并不妨碍朋友们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人,因为他们同雅典世俗的价值观拉开距离,不以物质标准衡量自己。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在城邦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外,与若干朋友离群索居,就钱财的角度而言,没有什么需要证明自己的。
思想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药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或者在谈话中说出来,其主要内容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其实质之后,我们即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它的一些特点:迷茫、错位、惊愕。 在园中思考受到不少鼓舞,因为伊壁鸠鲁的朋友们逐渐为人所知。其中有好几位作家。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称,梅特多鲁斯一人就写了12本书,其中有《智慧之路》 《关于伊壁鸠鲁健康欠佳问题》。可以想见,在那所大宅的厅堂中和菜园里,有着不受干扰的机会同既有智慧又善解人意的人们研究问题。 伊壁鸠鲁特别关切的是同他的朋友们一道分析他们由金钱、疾病、死亡和鬼神引起的焦虑。伊壁鸠鲁的理论是,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复归于无,“要到来时自然到来,为此而预先担忧是庸人自扰”。事先对永远不会经历的境界妄自惊扰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清醒的分析使人心神宁静;这样,伊壁鸠鲁的朋友们偶然窥见人生的艰难,也可以免受其扰,而在园外缺乏思考的扰攘尘世中,这种困扰会长期挥之不去。 当然财富总不至于使人愁苦。但是伊壁鸠鲁立论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自由以及经过剖析的生活,就决不可能真正快乐。而如果我们有了这样,只缺财富,就决不会不快乐。
伊壁鸠鲁悖论
【什么是伊壁鸠鲁悖论】 伊壁鸠鲁悖论: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 【伊壁鸠鲁悖论的反驳】 可以将题主表述的“伊壁鸠鲁悖论”重新表述为一个否定后件推理: a. 如果上帝全能且全善,那么世界必然无恶 b. 世界上充满了恶 c. 因此,上帝并非全能且全善。(要么无能、要么是坏的、要么既无能又坏) 这个悖论出现在Lanctantius的文本中,成为神义论(Theodicy)问题的经典表述,至今仍然是宗教哲学与神学中的一个难题。从推理形式上看,如果题主想要反驳他的话,无非从两个地方下手: 1)质疑前提a,如三楼陈陈所作的回答,恶是上帝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实现善的手段; 2)质疑前提b,否认恶的存在。比较温和一点的可以类似于莱布尼茨:虽然存在罪恶,但这个世界已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稍微极端一点的有柏拉图主义(以奥古斯丁为代表),否认恶的实体性,也就是说恶并没有实体性的存在,只是善的缺乏;更为极端一点的是类似斯宾诺莎的世界:恶是外在的,作为整全的世界没有外在,因此世界整体是不存在恶的,我们所说的恶都是相对的恶,对于神而言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