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辛弃疾主张抗金不被重用,遭弹劾后闲居江西上饶。此词写于闲居时,他回归田园,关注乡村生活。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解释:上阕绘乡村小屋、溪水、青草,白发夫妻喝酒用吴地方言逗趣,很是温馨。下阕写大儿子锄豆,二儿子织鸡笼,小儿子剥莲蓬,展现农家生活淳朴欢乐,表达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时代背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常漫步黄沙岭,熟悉周边景色,此词为其间作品。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开篇以动衬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描绘夏夜宁静。“稻花香里说丰年” 展现乡村祥和喜悦。下阕写星、雨变化,结尾寻到茅店的惊喜,表达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时代背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忆金兵追击隆祐太后南渡事,感慨万千而作。
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解释:上阕以江水喻百姓血泪,望西北被山阻,既写实又象征收复失地阻碍,抒发悲痛无奈。下阕 “青山遮不住” 暗示抗金潮流不可挡,“江晚”“闻鹧鸪” 烘托愁苦。
时代背景:南宋国势衰微,统治阶层偏安,每逢元宵在临安等地热闹庆祝。辛弃疾报国无门,于繁华中冷眼旁观写下此词。
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释:上阕描绘元宵夜花灯似繁花、烟花如雨,宝马雕车、凤箫声动,彻夜狂欢。下阕写女子盛装笑语,主人公寻觅无果后蓦然回首,见 “那人” 在灯火阑珊处,“那人” 象征辛弃疾孤高品格,寄托其落寞感慨。
时代背景:南宋外有金兵,内部主和派当道,辛弃疾主抗金却不被重用,还多次被贬。他为好友陈亮写下此词抒发豪情与悲愤。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解释:开篇写醉中看剑、梦回军营,接着描绘战前豪迈场景,下阕展现战斗激烈。最后笔锋转至现实,白发已生,理想未竟,凸显壮志难酬的悲愤。
时代背景:京口北固亭是宋金对峙前沿,辛弃疾多次登临,面对山川,对比南宋朝廷软弱与历史英雄,感慨写下此词。
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释:上阕登楼远眺问神州,见北固楼风光,叹千古兴亡如长江水东流。下阕赞孙权年少统军抗敌,借曹操语 “生子当如孙仲谋”,讽南宋朝廷懦弱,表达期望英雄领导抗金的愿望。
时代背景:南宋宁宗嘉泰四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当时宰相韩侂胄主张北伐,辛弃疾深知准备不足有担忧,登北固亭写下此词。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释:上阕感慨江山仍在,英雄孙权难寻,当年繁华风流已逝,又提及刘裕北伐威风。下阕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警示,回顾自己南归四十三年的烽火记忆,痛心佛狸祠下人们忘国耻,以廉颇自比,抒发壮志难酬、对朝廷失望之情。
时代背景:辛弃疾闲居上饶,常往来博山道中,历经人生起伏,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解释:上阕忆少年不懂愁却登楼强说愁,下阕写如今历经沧桑,满腹愁绪欲言又止,只说 “天凉好个秋”,对比展现词人磨难后的深沉感慨与无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