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根据不同课型(听说、读写、语法等)和学习目标,设计多样化流程。如听说课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线,读写课注重读写策略培养。
o 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融合。例如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提升思维品质,同时积累词汇语法知识。
2导入步骤
o 核心素养导向,目标明确: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出发设计导入。比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相关内容时,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引出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o 情境真实,联结现实:利用真实英语语境导入,如播放英语国家街头采访视频、英语广告等,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运用,也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以校园活动为话题导入相关英语表达学习。
3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
o 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构建: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英语短剧表演、小组辩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运用语言知识,构建语言体系。
o 分层递进,差异支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层,基础层学生可从词汇拼写、简单句型模仿开始;提高层进行篇章改写、话题演讲;拓展层开展文学作品赏析、跨文化对比研究等,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学习支架。
o 技术赋能,虚实结合:运用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如扇贝单词、英语趣配音等)辅助词汇和口语学习,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沉浸式学习。
o 评价嵌入,促进发展:在任务活动中嵌入即时评价,如小组互评短剧表演中的语音语调、语法准确性等,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
4.学习评价
o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真实语言运用环境中语言能力(词汇语法运用、语音语调等)、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理解等)、思维品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和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运用等)的表现水平。
o 评价指标:依据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不同级别学业质量水平,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如词汇量、语法运用正确率)、技能表现(如口语流利度、写作字数和逻辑结构)等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等行为表现。
o 反馈机制 § 在英语学习任务和活动过程中,利用在线测试平台实时反馈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
§ 在导学案中设置反思问题,如 “本次口语练习中,你觉得自己发音最不准确的单词有哪些?”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 教师对学生作业、测试结果分层总结反馈,优秀学生给予拓展性学习建议,中等学生指出提升方向,基础薄弱学生帮助巩固基础知识。同时组织学生互评作文、口语展示等,促进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
o 教师用问题串方式引导:如学完一篇英语阅读后,教师提问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o 学生完成课堂小结:鼓励学生用英语口头或书面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学习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提升语言输出和总结归纳能力。
6. 板书设计
o 内容方面应相辅相成:将重点词汇、语法结构、文本框架等合理布局,如词汇写在一侧,语法点对应解释,文本结构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相互关联辅助学生理解。
o 使用上突出工具亮点:利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动画等功能突出重点知识,如用动画展示语法变化规则;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做学习笔记,可预留空白区域让学生补充自己的理解和拓展内容。
7. 作业设计
o 强化对英语易错易混点(如近义词汇辨析、相似语法结构区分)的训练,如设计专项练习题。同时布置个性化作业,基础弱的学生巩固词汇拼写和简单句型,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英语创意写作、英语原著片段翻译等,促进知识吸收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