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判断推理——阿里木江
阿里木江的推理判断系统课思维导图,排版精美,格式规范,包含自己的举例理解。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5-10 18:47:54推理判断——阿里木江
第一章 类比推理
第一节 概述
(一)题型介绍
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二)常见题型:
1.两词型——A∶B
2.三词型——A∶B∶C
3.填空型——A对于()相当于()对于B
4.江苏特色(符号类比)
(三)考情分析:
1.绝大多数试卷,对于类比推理的考察为10道。
2.江苏考察10道类比推理,包含2-3道符号类比题。
3.浙江A卷与B、C卷分别考察10道和8道类比推理;甘肃、内蒙古、辽宁近两年考察8道;海南考察7道;贵州考察6道。近两年考察5道的地区有广东、四川、重庆、陕西、吉林;北京乡镇卷5道,但区级卷不考类比推理。
4.上海不考类比推理。
(四)策略与建议:
1.策略:题目分为能造句的、较难造句的和不能造句的。
2.建议:逐步辨析、三观正确、公职思维、勤于积累
第二节 “能造句 ”的题目类型
(一)概念间的集合关系
全同关系:x 就是 y
包含关系:
种属
小概念是大概念的一种
x是y,说得通,即为种属。eg:苹果是水果
组成
小概念是大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x是y,说不通,即为组成。eg:轮胎是汽车
考点深入
特指vs类指
北京:首都vs果汁:饮料
零件组成vs成分组成
火车:火车头vs苹果:维生素
必然vs或然
钻石:坚硬(必然)vs胡子:黑色(或然)
并列关系:
矛盾
除了x就是y,无其他
男vs女
反对
除了x就是y,有其他
左vs右,还有中间
考点深入
辈分层级要分清
可能涉及时间顺序
常与包含的两种关系放在同一题目中考察
交叉关系:
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事物
有的 x 是 y ,有的 x 不是 y ;有的 Y 不是 X ,有的 y 是 x
考点深入
高频考法:命名方式不同
高频典例:团扇∶羽毛扇∶舞蹈扇 A . 宣纸∶餐巾纸∶铜版纸 B . 圈椅∶实木椅∶办公椅 C . 排球∶羽毛球∶乒乓球 D . 墨镜∶老花镜∶显微镜
第一步:分析题干 团扇以其形状命名,羽毛扇以其材质命名,舞蹈扇以其功能命名,三者为交叉关系。 第二步:分析选项 B选项:圈椅以其形状命名,实木椅以其材质命名,办公椅以其功能命名,与题干关系一致,当选。
(二)概念间的对应关系
可通过语法对应关系造句
主宾关系(两词之间加v)
偏正关系(两词之间加 “的“、“地”)
主谓关系(两词是n . + v )
动宾关系(两词是 v . + n)
属性对应:
X 有 Y 的 特点、属性
考点深入
必然vs或然
钻石:坚硬(必然)vs胡子:黑色(或然)
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x⇒y
有x就一定有y
必要条件:y⇐x
没x就一定没y
先后对应:
先 x 后 y
二级辨析
主体不同
主动被动
结果好坏
有无结果
因果对应:
因为 X ,所以 Y
二级辨析
原因是否人为
结果的必然或然
结果好坏
目的与方式对应:
方式达不到目的
饮鸩止渴
开山采珠
缘木求鱼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方式能达到目的
抛砖引玉
顺藤摸瓜
凿壁偷光
按图索骥
杀鸡儆猴
根据/围绕:
x 依据 y 来决定; x 围绕着 y 来确定
原材料:
制作 x 的原材料是 y
涉及物理变化的工艺
捆扎、打磨、蒸馏、雕琢、搅拌、印刷、剪裁、织造、采摘
涉及化学变化的工艺
燃烧、氧化、发酵、油炸、电解、锻造、酿造、冶炼、腌制、漂白
组成
零件组成vs成分组成
火车:火车头vs苹果:维生素
功能:
x 是用来 y 的(功能)
eg:
酒店:接待宾客
√
太阳能:发电
×,是太阳能发电板
税票:分配收入
×,是收税这个行为,而非证明这个行为的票据
二级辨析
主要功能vs次要功能
职业:
职业 x 的职责/服务对象/工作场所/使用工具是 y
象征:
x 比喻 y、x 象征着 y、x 引申为 y
第三节 “难造句”的题目类型
近义词
二级辨析
程度
高频
感情色彩
褒/贬/中
反义词
第四节 "无法造句”的题目类型
概念(多为成语、俗语、歇后语)内部的关系
如:完整成语被拆分;两个概念毫无关系等
方法:
拆开看词性、看语义
反复出现相同的字、一词多义,看位置
第二章 定义判断
第一节 概述
(一)题型介绍
定义判断
每道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二 )考情分析
1. 绝大多数试卷,对于定义判断的考察为10道。
2. 江苏A 、B卷考察15道,C卷考察10道 。
3. 浙江A卷与B、C卷分别考察10道和7道 定义判断内蒙古考察9道;四川考察7、8道,山东因为疫情防控原因,2021 年考察 5 道; 云南 去年考察 5 道; 重庆去年考察8道;辽宁考察7道;吉林考察5道;海南、贵州6~8道;广西去年考察12道。
4.广东、上海、广州市考不考定义判断;深圳市考12道。
(三) 做题策略
1. 识别题干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判断正误
2. 对比择优:没说不算错,说错必排除 。
第二节 定义判断基本方法
(一)抓“大类”
eg:斜杠青年,大类是青年
(二)找“ 修饰限定 ”
①主客体
行为、活动的发出者
行为、活动所作用的对象
②大前提
限定条件:
当……的情况下
当……时
在……场所
③目的与方式
通过……、利用……、以……、以期……
④原因与结果
由于……、因为……、从而……、产生……、导致……
看不懂的一律当日语处理
1. 修饰限定如同“日语”当中的“汉字”,是定义判断的关键信息
2. 定义概念的完整句是”汉字”,其余凑字数的是日语
3. 看得懂的内容如同“汉字”,看不懂的当做“日语”处理
有时完整定义句全是日语,继续读,找汉字
多定义出现,看不懂问题对应的定义,可以看别的定义用排除法做题
(三) 发现“同构选项”(特别是选非题)
睁大你的眼看清楚选“属于”还是“不属于”
第三章 逻辑判断
第一节 概述
(一)题型介绍
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二)常见题型:
1.翻译推理、真假推理、集合推理
掌握逻辑语言及相关推理知识;
将题目中的汉语表述翻译成逻辑语言;
再通过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得到结论,匹配选项中的汉语表述。
2.组合排列
题目给出一组对象(如赵、钱、孙、李),并给出对象所具有的若干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专业等),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匹配。
3.逻辑论证
给出一段论述与证明,考察赞同或反对论证的能力
4.原因解释
对于题干中的矛盾或不合理现象,做出正确解释
5.日常结论
类似言语理解与表达当中的细节判断题。
(三)考情分析(以国考为例):
1.加强论证和削弱论证不论地市级还是副省级每年均会出4-7题。
2.对于组合排列副省级每年考查1-3道,而地市级近五年每年都会出现材料类的组合排列,一篇材料带五个小题,看似难度较高,其实上做题方法与一般的组合排列题目并无明显区别,且利用前面题目的推理结论,还可能降低后面题目的难度。
3.翻译推理每年会有直接的考察,或者将其知识点迁移至组合排列当中间接考察
4.原因解释在2019年和2021年有考查。
5.真假推理只在2018年副省级考查过1道。
6.其他地区题量与考情参照国考副省级。
7.上海、广东还会考察科学推理,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考察。
第二节 翻译推理
一.题目特征
1. 题干和选项中存在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2.提问方式为:
(1)哪项是(一定/可能)正确的、(一定/可能)可以推出的
(2)哪项是(一定/可能)错误的、(一定/可能)无法推出的
二.具体思路
(一)简单推理
先翻译
..“如果……就……”,前 推 后
如果 X ,就 Y ,写作 X ⇒ Y
其他表述形式:
只要 X 就 Y
X ⇒ Y
若 X 则 Y
X ⇒ Y
凡是 X 都 Y
X ⇒ Y
所有 X 都 Y
X ⇒ Y
X 是 Y 的充分条件
X ⇒ Y
..“只有……才……”,后推前
只有 X ,才 Y ,写作 Y ⇒ X
其他表述形式:
除非 X 否则 不Y
Y ⇒ X
除非 X 否则 Y
ㄱY ⇒ X
X是Y的/必要/基础/前提/关键/假设/
我生你,我是孩子的前提,孩子推我
Y的/必要/基础/前提/关键/假设/是X
我生你,孩子的前提是我,孩子推我
谁离“的”近谁是Y,Y ⇒ X
再推理
1. 逆否关系
X⇒ Y 等价于 ㄱY ⇒ㄱX
2. 递推关系
X⇒ Y Y ⇒ Z 等价于 X ⇒ Y ⇒ Z
(二)且关系、或关系
先翻译:
1. ”A 且 B”,两者 同时 成立
表述形式:
……和……
既……又……
不仅……而且……
除了……还……
虽然……但是……
2.“A 或 B”,两者至少有一个成立
表述形式:
……或……;
或者……或者……;
……和……至少一个
再推理
1. 且/或关系的否定
“A且B”的否定是:“ㄱA或ㄱB”
“A或B”的否定是:“ㄱA且ㄱB”
口诀:“且”变“或”,“或”变“且”,“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2. 或关系的“否一推一”
“A或B”为真,否定一项可以推出另一项
(三)二难推理
1.“A⇒B,A⇒ㄱB”则“A恒不成立”
2.“ㄱP⇒Q,P⇒Q”则“Q恒成立”
第三节 真假推理
一.题目特征
1. 题干给出若干命题
2. 命题有真有假
二.具体思路
0. 代入法,如果提问方式为“可能”,可以尝试代入
1. 找矛盾:矛盾必然一真一假
A的矛盾是ㄱA
A且B的矛盾是ㄱA或ㄱB
A或B的矛盾是ㄱA且ㄱB
所有A都是B的矛盾是有的A不是B
有的A是B的矛盾是所有A都不是B
A⇒ B的矛盾是A且ㄱB
2. 没矛盾则找反对:上反对必有一假、下反对必有一真
两个“所有”,必有一假;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3. 没矛盾、没反对:假设法作为解题突破口
①假设A为真:
如果与题目条件均能符合,则假设成功,A确实为真。那么恭喜你,题做出来了。
②假设B为真:
如果与题目条件出现冲突,则假设失败,可知A为假,也恭喜你,因为A为假,那么A的矛盾ㄱA就一定是真的(矛盾必然一真一假),题也做出来了。
第四节 集合推理
一.题目特征
题干和选项包含“所有”“有的”等表示集合概念的词语
所有:全部都存在
有的:即表示存在,但具体存在的量不一定(1≤有的≤所有)
逻辑学当中的“有”=“有的”=“有些”=“有一部分”,不能与生活习惯混淆
子主题 4
二.具体思路
先翻译:
1.“所有X都是Y”写作“X⇒ Y”
2.“所有X都不是Y”写作“X⇒ ㄱY”
3.“有的X是Y”写作“有的X→Y”(“有的”不能省)
4.“有的X不是Y”写作“有的X→ㄱY”(“有的”不能省)
再推理:
1. “所有是”≠“所有非”;“有的是”≠“有的非”
2. “所有”可以推出“某个”;“所有”可以推出“有的” “某个”可以推出“有的”;“有的”啥也推不出来
3. “有的”不能逆否,也不能做递推中间项,但“有的是”可换位
有的X→Y等价于有的Y→X
集合推理“六边形”图片:
第五节 组合排列
一.题目特征
题目给出一组对象(如赵、钱、孙、李),并给出对象所具有的若干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专业等),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匹配。
二.解题思路
1. 信息匹配关系:确定信息(……是……)和不确定信息(……不是……)
2. 涉及大小比较,最值信息是突破口
3. 重复次数最多的信息是突破口
三.做题方法
1. 使用“排除法”
题干信息确定,选项信息全面充分
2. 使用“代入法”的3种情况
(1)组合排列题目中,题干涉及真假时
(2)提问方式为“根据下列哪一项可以推出…(某结论)…”
(3)提问方式为“可能”“不可能”时
3. 无法使用“排除法”“代入法”时,使用符号或列表分析
注:1.灵活使用>、<、≠、=等符号
2.以“突破口”作为分析的起点:即确定信息、出现最多的信息
3.列表时,优先填入确定信息,再使用限制条件苛刻的信息
第六节 逻辑论证
一、基础知识
二、削弱类
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反驳/削弱/反对上述论断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1. 削弱结论
何时考虑削弱结论
只有结论
Only Y
论据与结论话题一致
Y⇒Y
削弱结论如何操作
强:直接削弱 ㄱY
弱:反例削弱 反例:ㄱY
注意事项
话题要一致
主体要一致
表述要明确
直接>间接
2. 削弱论证过程(“拆桥”)
何时考虑拆桥
前提A ⇒B,结论A ⇒C,问题要求削A ⇒C
前提A ⇒ B(题目给的)
结论A ⇒ C(问题问的)
拆桥项B ⇏ C(正确选项)
常见拆桥项表述
1. 通过B得不到C
2. B和C没有必然联系
3. 就算有B也得不到C
4. B不是衡量C的标准
5. B不是衡量C的唯一标准
3. 削弱前提
何时考虑削弱前提?
1. 找不到削弱结论项与拆桥项
2. 提干论点是给出建议
3. 题干当中有双方争论
4. 因果论证
典型标志:
1.......是.....的原因
2.......导致.....;......使得......
3.......有助于......; ......增加/降低......; ......减轻/加强......
类型:
事实的因果关系: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果→因)
逻辑的推理方向: 从前提到结论的方向
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论据是事实,结论是原因 原因分析
Eg:专家推测:人的压力过大导致脱发
削弱
因果倒置(强)
正是因为脱发,现代人的压力才变得过大
否定此因(中)
1.直接否定: 现代人脱发不是因为压力大
2.因不致果: 很多人确实压力过大,但是没有脱发
另有他因(弱)
现代人除了压力过大,同时还长时间接触辐射,辐射会导致脱发
另有他因: 同一主体同时存在多种原因,起到干扰性削弱
加强
肯定此因(强)
压力过大会让固发因子大量流失 (解释原理)
排除他因(中)
没有任何其他导致脱发的原因
无因无果(弱)
有些人并没有压力过大,他们的头发并没有脱落
第二种情况:论据是 A、B两个事件伴随发生 结论是 A是B的原因 强加因果
削弱
因果倒置(强)
否定此因(中)
另有他因(弱)
加强
肯定此因(强)
排除他因(中)
削弱
因果倒置(强)
否定此因(中)
另有他因(弱)
补充两者之间本质的不同点
加强
肯定此因(强)
排除他因(中)
补充两者之间本质的相同点
削弱
因果倒置(强)
看清题目要削弱谁
要削弱正方A→C
选项把AC因果倒置,这种因果倒置仍然是程度最强的
选项把BC因果倒置,是错误项
否定此因(中)
另有他因(弱)
加强
肯定此因(强)
排除他因(中)
三、加强类
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何时考虑削弱结论
只有结论
Only Y
论据与结论话题一致
Y⇒Y
1. 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加强
强:讲道理
说明/解释结论成立的原因
弱:摆事实
举出能证明结论成立的例子
2. 通过“搭桥”加强
何时考虑拆桥
前提A ⇒B,结论A ⇒C,问题要求加强A ⇒C
前提A ⇒ B(题目给的)
结论A ⇒ C(问题问的)
搭桥项B ⇏ C(正确选项)
提问方式
“前提、假设、必要条件……以加强结论”
3.通过“必要条件”加强
必要条件:没他不行
缺少这个选项,题目的论证就会有漏洞
何时考虑必要条件
没有搭桥选项
且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以加强结论”
注意
选项不容易想到,可采用“否定代入法”
否定代入法:
1. 否定选项
2. 带入题干材料
3. 使结论不成立,即为必要条件
第七节 原因解释与日常结论
一.原因解释
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矛盾/现象的是?
解题思路:
1. 找出不合理:转折词 或 语义上的不合理
2. 解释不合理:
全面
争取单方的大多数
兼顾矛盾双方
真实
不能削弱矛盾的任何一方
二.日常结论
题干特征:
类似言语的细节判断题;逻辑关联词较少或未出现逻辑关联词
选项特征:
没有可以翻译的选项,或者通过翻译无法解题
典型错误选项
1. 无中生有
2. 偷换概念
偷换主体
3. 偷换时态
将来时
完成时
进行时
4. 偷换语气
不确定的语气变确定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