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4《哲学与文化》
高三总复习必修4《哲学与文化》高考考点,分为《哲学》和《文化》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题目设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以及重要考点与答题模板,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习者系统地掌握《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编辑于2025-05-17 20:28:55必修4 《哲学与文化》
《哲学》部分
题目设置
选择题
T9 T10 T11
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联系、发展、矛盾、认识、实践、真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改革、人民群众、人生价值
非选择题
必修4《哲学与文化》
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修2《经济与社会》
必修4《哲学与文化》+选必2《法律与生活》
必修4《哲学与文化》+选必3《逻辑与思维》
重要考点与答题模板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形神说,气理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分子,原子,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心,感知,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
天命,理念,上帝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与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
核心观点
实践
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也没有普遍适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运动+主观能动性)
物质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反作用物质
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要承认规律
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
联系(特征+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
系统与要素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发展(特征+实质+状态+途径+辩证的否定)
特征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状态(量变质变)
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途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
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属性+精髓+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精髓(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解决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同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两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抓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
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寻觅社会的真谛】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改革+人民群众)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生价值观(贡献+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标准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
特点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阶级社会),主体差异性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之中,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文化》部分
题目设置
选择题
T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来文化
非选择题
必修4《哲学与文化》
必修4《哲学与文化》+选必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重要考点与答题模板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建设文化强国(社会)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文化功能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一定的政治经济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神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能够给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标识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加强文化交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