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杂阿含经》(一)
这是一篇关于《杂阿含经》(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教义,十二因缘,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三法印。
编辑于2025-05-30 12:33:23这是一篇关于商业创新体系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原点重构: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范式革命,资源配置革命:区块链思维与液态资源池的协同进化,盈利模式创新:注意力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范式,动态演化矩阵:商业模式的抗脆弱性设计,液态组织模型:数字化时代的敏捷进化,量子商业思维:突破连续性的创新范式,社会价值共生:商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篇关于《有序创业24步法:创新型创业成功的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准备阶段,产品与价值定位阶段,销售与商业模式构建阶段,产品开发与验证阶段,业务规模化阶段,尾声:创业活动的延续。
这是一篇关于僧肇《肇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僧肇的《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经典,它融合了般若中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商业创新体系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原点重构: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范式革命,资源配置革命:区块链思维与液态资源池的协同进化,盈利模式创新:注意力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范式,动态演化矩阵:商业模式的抗脆弱性设计,液态组织模型:数字化时代的敏捷进化,量子商业思维:突破连续性的创新范式,社会价值共生:商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篇关于《有序创业24步法:创新型创业成功的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准备阶段,产品与价值定位阶段,销售与商业模式构建阶段,产品开发与验证阶段,业务规模化阶段,尾声:创业活动的延续。
这是一篇关于僧肇《肇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僧肇的《肇论》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经典,它融合了般若中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杂阿含经》(一)
核心教义
四圣谛
苦谛
生苦
胎儿在母胎内受种种压迫
出生时经过产道的剧痛
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
老苦
身体方面如皮肤松弛、皱纹增多、骨骼变脆、体力下降
感官功能衰退,如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
心理上因身体衰老产生的失落感、孤独感
病苦
身体遭受各种疾病折磨,如疼痛、虚弱、行动不便
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恐惧
因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依赖他人的无奈
死苦
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对生的留恋
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痛苦
对未知世界的担忧
爱别离苦
与父母、子女、爱人、朋友等分离的痛苦
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分别的无奈
感情深厚的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
怨憎会苦
与讨厌的人一起生活、工作的烦恼
无法避开与自己有矛盾、冲突的人
因他人的行为或言语而产生的愤怒、怨恨等情绪
求不得苦
追求财富、地位、名誉等无法实现的痛苦
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受挫
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蕴炽盛苦
五蕴身心产生的各种烦恼,如贪嗔痴等
色蕴的欲望带来的执着和痛苦
受想行识蕴引发的各种心理困扰
集谛
贪
财贪:对金钱、财物的过度追求和占有欲
色贪:对美色、感官享受的贪恋
名贪:对名声、荣誉、地位的贪求
嗔
对人的嗔恨:因他人的过错、冒犯而产生的愤怒、怨恨
对事的嗔怒:对不如意的事情、环境产生的不满和烦躁
对己的嗔恼:因自己的不足、失败而产生的自责、懊恼
痴
对佛法的无知:不了解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教义
对因果的误解:不相信善恶有报,不明白事物的因果关系
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执着于 “我” 的存在,不明白无我之理
灭谛
涅槃的特征
寂静:内心没有烦恼的扰动,平静安宁
清凉:远离贪嗔痴的热恼,身心清爽
解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受业力和烦恼的束缚
无烦恼:彻底断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与世间的对比
世间充满生老病死等痛苦,而涅槃超越了这些痛苦
世间是无常变化的,涅槃是永恒不变的安稳境界
世间的快乐是短暂的、有漏的,涅槃的快乐是究竟的、无漏的
道谛
正见
正确认识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六根等佛法教义
了解世间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
明白因果报应的规律,相信善恶有报
正思维
以佛法的智慧思考问题,远离邪思、妄念
思维无常、苦、无我等,生起出离心
培养慈悲心、菩提心等善念
正语
说真话,不说妄语、谎言
说善语,不恶口、不骂人
说有益语,不绮语、不废话,所说的话能利益自己和他人
正业
不杀生,尊重生命,爱护一切众生
不偷盗,不窃取他人的财物
不邪淫,遵守道德规范,保持性行为的纯洁
正命
以合法、正当的方式谋生,不从事非法或有害的职业
避免通过欺骗、欺诈等手段获取利益
如从事农业、商业等正当行业,不贩卖毒品、武器等
正精进
不懈努力地修行,断除烦恼,增长善法
对治懈怠,保持积极向上的修行态度
如在禅修中不断精进,提高自己的定力和智慧
正念
时刻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如身体的动作、感受,内心的念头、情绪
对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被外境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
正定
通过禅定使心专注于一境,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
初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二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三禅:离喜妙乐
四禅:舍念清净
十二因缘
无明
对世间的真相、因果规律、佛法教义等缺乏正确的认知
表现为愚痴、迷惑,不明白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是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原因
行
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和意志活动
包括身行、口行、意行,即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表达和内心的思想活动
这些行为会产生业力,决定未来的果报
识
投胎时的最初一念心识,也称为神识
它是生命延续的关键,承载着过去世的业力
依托于父母的精血,进入母胎,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名色
名
指精神层面的受想行识,即感受、想象、意志和意识等心理活动
是心识的作用和表现,对外部世界产生认知和反应
色
指物质层面的身体,包括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
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心识提供了依托和活动的场所
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
眼能看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感触,意能思维
是心识与外界接触的通道,通过六入,众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触
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如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等
这种接触是产生感受的前提,是六入与受之间的桥梁
分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因触而生,是对接触外界事物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苦受如身体的疼痛、心理的痛苦;乐受如得到喜欢的事物、享受美好的感觉;不苦不乐受如处于平淡、无明显感觉的状态
爱
对乐受的贪爱、对苦受的厌恶之爱,以及对不苦不乐受的执着
是对感受的进一步反应,因爱而生取
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贪恋、对痛苦的逃避等
取
因爱而对事物产生的执着追求和抓取
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欲取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贪取;见取是对错误见解的执着;戒禁取是对无意义的戒律和禁忌的执着;我语取是对自我观念和言语的执着
有
由取产生的业力,决定了未来的存在状态,即未来世的果报
包括欲有、色有、无色有,对应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存在
是连接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关键环节
生
新生命的诞生,是有业的果报,在三界中受生
意味着新一轮的轮回开始,又将经历老、病、死等痛苦
受生的形式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
老死
生命的衰老与死亡,是生的必然结果
衰老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的各种变化,最终导致生命的结束
老死带来痛苦和烦恼,也是促使众生寻求解脱的动力
五蕴
色蕴
包括身体及外界物质,如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身体
身体的各个部分,如头、手、脚、内脏等
以及外界的物质环境,如房屋、食物、衣物等
受蕴
感受,如苦乐等,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身体的触觉感受,如冷热、痛痒等
心理的情感感受,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想蕴
对事物的想象、概念等,是心识对所接触的事物进行的摄取和分别
如对颜色、形状、声音等的认知和概念形成
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想法、念头和幻想
行蕴
除受想外的心理活动及意志行为,包括思、作意、触、欲等心所法
意志的造作,如发起行动、做出决策等
以及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变化
识蕴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认知作用
眼识通过眼睛对色尘的认知
耳识通过耳朵对声尘的认知等,意识则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和判断
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眼根能感知颜色和形状
耳根能听闻声音等,是感知外界的基础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色尘是眼睛看到的各种颜色和形象
声尘是耳朵听到的声音等,是六根所接触的对象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识由眼根接触色尘而生,能了别颜色等
意识能对六根所接触的六尘进行综合的认知和思维
三法印
诸行无常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和生灭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
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人的生老病死等
诸法无我
世间万物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存在、自主自在的 “我” 体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由五蕴等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
人们所执着的 “我”,只是一种虚幻的概念
涅槃寂静
涅槃是无生无灭、永恒安稳的解脱境界,超越了生死轮回和一切烦恼
是修行者通过断除烦恼、证悟真理所达到的一种内心的寂静状态
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代表着彻底的解脱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