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地理知识点
为你推介初中地理知识点思维导图,其全面涵盖丰富内容。从地球与地图的基础认知,到陆地海洋、天气气候的探究;从世界区域、国家的了解,到中国地理全方位剖析。以清晰框架梳理知识,帮助构建知识体系,便于系统学习初中地理,提升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5-06-08 10:25:45初中地理知识点
地球和地图
地球: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形状制作的模型,上面有地轴、极点、经线、纬线等概念,可用于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地球
形状
地球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地轴
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极点
地轴与地表的交点
经线
连接南、北两级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纬线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23.5 度,即黄赤交角
地球运动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划分
黄赤交角
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与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的夹角
目前黄赤交角为23.5°
地图: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比例尺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等表示方法;方向的判断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等;图例和注记用于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
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共有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洲和大洋
大洋
四大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北冰洋
海
边缘海
内海
海峡
大洲
大陆
亚欧大陆
美洲大陆
非洲大陆
南极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岛屿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七大洲
亚洲
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线
非洲
亚洲
苏伊士运河为界线
北美洲
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为界线
大洋洲
南极洲
特殊纬线经过的大陆或大洲
海陆变迁: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等。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在不断漂移,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上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海陆的变迁
原因
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
形成原因:板块发生碰撞挤压
科迪勒拉山系和喜马拉雅山系
两大学说
大陆漂移说
提出人:魏格纳
主要内容
重要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
提出人:勒比逊
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印度洋、非洲、美洲、南极洲
张裂、碰撞挤压
天气与气候
天气:指某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冷热等。天气预报主要通过卫星云图、天气符号等向人们提供天气信息,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不同气候类型下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存在差异
居民与聚落
人口与人种: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影响,在全球分布不均。世界主要人种有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不同人种在肤色、毛发、面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语言与宗教: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其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不同宗教有各自的信仰和习俗
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因素影响。传统聚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发展与合作
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人口较多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
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等
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有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之称,代表动物是企鹅,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
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气候比南极地区稍温暖,代表动物是北极熊,主要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等,这些国家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开发等活动
西半球的国家
美国:领土由本土 48 个州、1 个特区和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组成,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工业部门齐全,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如位于旧金山附近的 “硅谷” 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咖啡、甘蔗、柑橘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足球运动风靡全国
东半球的其他地区和国家
中东:地处 “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匮乏,宗教文化差异大,冲突不断
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工业发达,以制造业为主。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最为典型,畜牧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英国的大本钟等
撒哈拉以南非洲: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黑种人的故乡。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经济以单一商品经济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自然资源丰富,有 “富饶大陆” 之称
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经济发达,以加工贸易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 “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旅游资源丰富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软件产业发达,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国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亚欧两大洲,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欧洲。地形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亚洲
自然环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人文环境: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个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既有发达国家,如日本,也有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世界中
我国的发展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农业、工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技术领先世界、5G 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等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科技创新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作物分布呈现 “南稻北麦” 的格局,糖料作物分布呈现 “南甘北甜” 的特点,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地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工业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在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如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铁路网分布密集,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兰新线等,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也发展迅速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区域差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 - 淮河一线,此线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以南地区冬季温和少雨;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以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以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等。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有 “世界屋脊” 之称,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丰富
中国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主要地形区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河流与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 “黄金水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但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 “地上河”。我国湖泊众多,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淡水湖,以及青海湖等咸水湖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概况: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种类齐全,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问题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从空间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有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从世界看中国
疆域与人口: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领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 - 腾冲一线为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民族:共有 56 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 92%,其他 55 个民族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具有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