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简称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回答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唯心史观 又称为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张少数英雄、帝王、统治者是历史创造者,即坚持英雄史观。 (2)根本缺陷 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产生根源 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2.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一起并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 又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坚持群众史观。 (2)产生根源 工业革命的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3)意义 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空想走向了科学;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1)生产方式 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考选择题)(很重要) 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2)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经济 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例如生产、消费、分配、经济活动等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人类改造自然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背下来) 实体性要素: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 渗透性因素: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教育。 (选择题) 生产关系 含义: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公有制和私有制);(解释:所有制 包含 公有制和私有制 公有制是归大家占有;比如:我国就是现在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私有制是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2.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1)政治 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例如国家、党政、政治活动等等。 (2)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一定和政治相关——是政治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也称为社会政治制度强制性的制度与规范,比如国家制度、政权制度、法律体系; 强制性的机构与设施,比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3)国家 本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国家的类型,即社会各阶段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大体分为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
3.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1)文化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例如文化活动、艺术、思想等等。 (2)社会意识的结构 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一般是感性层次的,例如流行、时尚、思潮(不规范、不稳定、不系统)。 社会意识形式一般是理性层次的,例如科学、艺术、宗教(相对规范、稳定、系统)。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社会存在阶段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段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特性:(背)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都具有自己的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还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 分为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重要的是社会意识形式
理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两个部分: 不进入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 进入上层建筑且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政治法律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等。这一部分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