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史
自考本科河北,该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古代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文学体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助于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演变和成就。
编辑于2025-06-18 15:22:02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歌谣
先秦
吕氏春秋 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周易、贲卦
贲如
歌谣与初民体验有关
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祀本身
传说
神话
基本特征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者征服自然的愿望
产生于远古时期,未能对自然现场进行符合解释的产物
精神实质特征
围绕 人的生存 主题
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邪恶的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 这一主题
英雄气魄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是 充满
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魄
具备文学特征
情感、形象、想象
熔铸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想象力
主题角度分类
创世神话
自然灾害神话
战争神话
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方向
神话开创为人生的主题
神话富于 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
引导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神话与传说
神话产生较早
神话是传说的原型
神话具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
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传说具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诗经
产生
305篇
国风160篇
各地不同的音乐
小雅74
大雅31
王朝统治地区
颂40篇
祭祀
西周初---春秋中叶
人生内涵
婚恋诗
抒发人生感慨的诗
政治讽喻诗
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如婚恋诗,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
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
弃妇的怨愤伤心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如 表达相思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最后,叙事性的诗作中饱含作者真挚的感情
叙述周人的历史中,熔铸对先祖的赞美和崇敬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
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
比
比喻
兴
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词
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
四言诗的典范
章法结构和语言特点
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和质朴丰富的语言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先秦文学
历史散文
尚书
记言
中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
誓 命 训 诰 言辞
语言特点 佶屈聱牙
春秋
编年史
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微言大义
尊王攘夷、维护正统
左传
文学色彩
叙事艺术
剪裁功夫
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详略取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全知叙事视角
保证 历史事件 叙述的 真实 亲切
细节描写 和 人物的语言描写
增强 故事性 和意趣
写人艺术
注重刻画人物 性格鲜明
奠定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
言语 行为 表现人物的性格
把人物 置入 矛盾冲突中
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 多个侧面
后世史记文学。叙事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并非成熟
千篇一律
类型化人物 明显多于 性格化 人物
辞令艺术
国君劝谏
把握其心理
端正委婉 不卑不亢 道理充分 分寸恰当 使对方不能不折服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战国策
国别史
铺排纵恣
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
战国初期---秦灭六国
特征
铺张辩丽
纵横家 游说之词
目的 听者 信服自己的说法
把握对方心理
以情理服人把握对方心理
达到自己目的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比喻
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
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
寓言
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诸子散文
春秋末 --- 战国初
论语
简短的语录
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通过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
老子
篇幅短仄,但辞约义富
形象化说理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墨子
由小及大、连类比 ,逐层推理
渐有论说文规模,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战国中期
孟子
雄辩色彩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是对方心悦诚服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寓言说理
《庄子》
艺术特色:
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
谐趣和讥刺横生
今存33篇
战国后期
荀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
透彻,文辞富丽,
荀子
长于比喻,少用寓言。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寓言极少
创作赋和诗 《礼》《知》《云》,《蚕》《针》《诡诗》两章
屈原楚辞
屈原
离骚
精神价值
美政 理想和 深沉的爱国情结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艺术表现成就
浓烈的激情和奇异的想象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比兴手法的拓展
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香草美人的托寓传统
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结构
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语言
采用民歌形式、散文的笔法
九章
平实素朴
最早见于刘向 九叹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艺术表现特点
直抒胸臆
奔放的激情之间倾诉
文笔朴素
九歌
飘逸幽渺
民间祭神歌曲加工创造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
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
少司命
神人之间相知,顷刻相离
招魂
为楚怀王招魂
结构精密
巫阳下诏
先从四方,次又东南西北分招,次从上天幽都一上一下分招
长于铺排临摹
宋玉 屈原 有争议
天问
最奇特的诗歌,篇幅仅次于《离骚》
提问170多个问题
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社会现实
体现了诗人见识广博、思想深刻、勇于怀疑
史料价值
保留很多历史传说、远古史料
宋玉
九辩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悲生平之作
登徒子好色赋
错题
不属于楚辞诗歌
橘颂
楚辞与赋区别
体式
楚辞
依兮而咏,语句参差不齐,长短不拘
赋
很少虚词,句式铺排谐偶,比较整齐
性质
楚辞
抒情、描绘。议论为主
主观抒发意味浓
赋
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
缺少主观意识的抒发
秦汉文学
两汉辞赋
两汉政论散文发展演变趋势
主流文风
切中时事,质朴无华
不同时期不同变化
西汉初贾谊
情感浓厚、文气纵横
治国安邦政论文
浓情实质到 失情华丽,由骚体到赋体发展
西汉中后期刘向
平时沉稳、引经据典
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证议事
东汉前期王充
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
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
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骚体赋
贾谊
骚体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直抒胸臆
吊屈原赋
直抒胸臆
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哓畅
凭吊屈原发抒自己政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
鵩鸟赋
幽愤无奈,而后豁达
旱云赋
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大赋
枚乘
大赋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开创大赋典范
七发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失去作者自身的真实情感
遣词造句繁难、华丽
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司马相如
采用问难结构、整齐排偶句式
上林赋、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
丧失真情实感
空间极度排比
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猜词造句更加繁难僻涩
抒情述志
长门赋
艺术水平很高
陈皇后的遭遇与自己的悲凉融合一起
相似且典型的感人身世境遇,共述悲郁孤愤之情
抒情手法纯熟
简短语句总述困境和感受
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写宫室,庭院,玩好之华丽。精美
正反衬人的困顿孤凄
钟声宏巨单调。猿吟啸而鹤悲鸣。加深悲凉感
杨雄
羽猎赋
校猎赋
河东赋
长杨赋
蜀都赋
大赋创作的拓展
扩大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进一步加强了“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艺术表现的新变化
首先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其次,“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班固+张衡
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历的大赋
班固(两都赋)
东汉时期 都洛 都雍 争议中成就最高、影响巨大的京都赋
描摹西都宾和东都主人 相互夸耀辩难 来结构全篇
描摹西都 巨丽形胜
铺叙 东都 礼乐制度之美
表达班固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开创京都赋范例
张衡《二京赋》
抒情、说理、咏物辞赋
骚体
刘彻《李夫人赋》
刘歆《遂初赋》
受到排挤,被贬五原太守,上任途中,
作品 作者的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色彩
纪行赋开山之作
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的赋作
题材源于遂初赋
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怀,写景叙事,篇幅不长
后代游记的先声
咏物赋
孔臧
杨柳赋
蓼虫赋
王褒《洞箫赋》
以萧自况,将自身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萧的描述中
全文只描写音乐、乐器
仍存在大赋遣词造句铺夸佶屈的风气
抒情小赋
张衡 归田赋
东汉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
宣泄愤怨更深沉激烈
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
祢衡《鹦鹉赋》
表现士人困厄无奈的主体
两汉诗歌
新乐府
杜甫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继承 诗经 离骚 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
发展 两汉乐府 写时事的 优良传统
汉乐府民歌
上山采蘼芜
东门行
杂言为主
语言及形式的艺术特点
语言
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对话和口语
形式
形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杂言长短不拘,表现灵活
五言
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五言诗
刘长卿---五言诗
五言诗
逐渐成熟
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
古诗十九首
五言之冠冕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人生天地宽,忽如远行客
迢迢牵牛星
闺思愁怨
东汉末期
非一人一时之作
作者 在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产生东汉顺帝末---献帝前
游子思妇之词,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
艺术特色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浅近自然,不加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情感内涵
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相思令人憔悴
最早有作者可考的五言诗
应亨 《赠四王冠诗歌》
班固
咏史
乐府
雅乐---太乐令
民间俗乐---乐府令
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乐---音乐
府--官府
西汉哀帝 之前朝廷设立音乐管理部门,
魏晋时期,乐府演唱的诗歌成为乐府,诗体的名称
政论、抒情、叙事文
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
李斯
奏议文
谏逐客书
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刻石文
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歌颂,气势宏大
西汉初期
贾谊
政论散文
治国策
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情真恳切,
史论散文
过秦论
铺排渲染
有纵横之气
辞赋====汉赋
辞赋
贾谊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
赋体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骚体
刘彻《李夫人赋》
汉赋
枚乘
某种实用目的
表现形式上铺排描绘、夸饰渲染,遣词造句繁难华丽,主客问答来结构全篇
西汉中后期
情真意切叙事、抒情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 《报孙会宗书》
散文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证
儒家大盛
董仲舒
西汉后期议论文
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
刘向
奏疏文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证
刘向
《新序》
《说苑》
采取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纂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形貌精神
东汉
东汉前期
散文
疾虚妄、崇实诚
王充
潜夫论
疾虚妄而立实诚。
反华伪而倡实用
排模拟而贵独创
排晦涩而申通俗
赵晔
吴越春秋
前后连贯成篇,集中记录吴越争霸的故事,并无地理,占气专篇
东汉后期
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仲长统
昌言
文风质朴,富论于辩色彩,
言辞激烈
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恒谭<抑 重赏疏>
先河
表现鲜明反图迷信,行文朴实无华。
史记
史记
子主题
纲领 本纪
信陵君 ---礼贤下士
帝王兴衰
表
时间顺序
书
政治 、经济 文化
世家
诸侯各国
列传
集团 特殊人物
人物传记中剪裁 安排材料
艺术上 保证历史事件完整真实的同时
展示 人物在事件中 悲欢离合的命运和鲜明的性格
1.传主--最重要的事件,最典型的细节,精雕细刻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性格特征
李将军列传
互见法
2.在传主的传记中,表现传主的主要经历、性格特征--突出主要的特点
其他的事件和性格特点 置别人的传记中描述
《高祖本纪》
刘邦起义征战开国
知人善任,雄才大略
项羽本纪
通过范增之口
贪欲财色,好美姬,无情无赖
萧相国世家
猜忌功臣
刻画人物的性格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人物性格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率直大胆
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 委婉曲折,阴鸷刻深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对待同样的事物,做法完全不一致
气盛直率好勇斗狠的项羽
世故老成狡诈机制的刘邦
突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和命运
为人在下中 却封侯拜相的李蔡
战功赫赫仕途困窘的李广
特定的环境中凸显人物的性格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
把人物植入尖锐的矛盾中去塑造
鸿门宴
项羽的优柔寡断
范增的阴鸷远见
刘邦的智狡猾
樊哙的勇猛机智
项伯的温厚憨愚
张良的善于智谋
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些方面的精神风貌
张汤讯鼠细节
从小就熟悉治狱
具备残忍的特性
司马相如奏琴挑逗卓文君
卓文君倾心司马相如又忧虑担心的复杂心态
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班固
汉书
翔实平妥,笔法严谨
八表 天文志 ---班昭 马续
赵晔
吴越春秋
前后连贯成篇,集中记录吴越争霸的故事
袁康 《越绝书》
单独成篇
地理,占气专篇
魏晋南北朝
建安诗歌
文人诗歌创造高潮
三曹
曹操
观沧海
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开创拟乐府诗歌 全盛局面
改造文章的祖师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短歌行
艺术风格===悲凉沉雄
蒿里行
借古题写新事
曹植、
曹丕
贡献--七言诗
燕歌行
逐句押韵
建安七子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
悲愤诗
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感情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中实属罕见
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起,字字血泪,真实生动,深切放映了汉末动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有史诗般的效果。
东汉末年
苏李诗
文选 玉台新咏
正始诗歌
政治黑暗恐怖
玄风大昌
深邃哲理化倾向的和老庄清逸玄远之美
嵇康
散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
继曹操之后 四言诗顶峰
赠兄秀才入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阮籍
嗣宗
咏怀
艺术成就
意蕴深沉之美
人生的悲哀挖掘更加全面深入,更加沉痛
清逸玄远之美
诗歌中出现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
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成正始时代诗歌高峰,
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玄言诗
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玄风影响,嵇阮等诗人中已有玄言成分,
玄言诗的特点和内容上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两晋诗歌
繁缛
太康诗风
采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内容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拟古模仿
缺乏现实内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追求文字华丽、辞藻华丽
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陆机代表
描写细腻
代表人物
潘岳
悼亡诗
陆机 文赋
刚健诗风
左思
娇女诗
阮瑀
改变班固咏史(质木无文)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三都赋
内容丰博
详尽细致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花草、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华丽、下笔琳琅
一反汉大赋言过于实的弊端,以求实的精神创作
左思风力
文典以怨
引用历史典故以述时愤、刚健有力
融入自己身世之感,感情激烈深切
借古人之事,抒自己怀报
不事雕饰、慷慨悲歌
刘琨
游仙+玄言
郭璞
游仙诗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
继承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体,以高蹈轻举、复事采药为主旨
东晋中期
玄言诗
孙绰 许询
答孙绰 秋日诗
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盛行于东晋
代表诗人 孙绰 许询 庚亮
特点 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做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赋坛成就卓越
张华
陆云
潘岳
陆机
田园 陶渊明
桃花源记
(2)通过纪实手法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南北朝诗歌
元嘉诗歌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
改变东晋 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
东晋
游天台山赋
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写实的模山范水,正式奠定山水文学根基
诗歌创作 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激发强烈的感慨
出现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
清水芙蓉之美
颜延之
典丽华赡之美
鲍照
热烈明畅之美
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有各种体式的诗体·创作
注意对仗,出现大量的对句,情况
乐府 四言 五言 七言 杂言
永明
南朝梁陈
梁陈时期 尚自然 主风力
吴均 何逊 阴铿
宫体诗
重娱乐、尚轻艳
北朝
庚信
入北后诗风变化
四十二岁,留魏为界
前期南朝
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排偶均自然工巧,闻名于诗坛《奉和山池》
芜城赋
广陵城盛衰兴废之变,全篇对比强烈。震撼人心,铺张扬厉,极力渲染
对仗工整,抑扬铿锵,词藻滟烂。缭乱耳目
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后期入北
羁旅他乡,身仕异国,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拟咏怀》二十七首代表
北朝赋
《哀江南赋》
抒情咏史,情深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的贞刚诗风的融合
王褒
北地三才
温子升
邢邵
北间第一才人
魏收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南朝乐府民歌
最多---清商曲辞
乐府诗集
少部分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西洲曲
艺术水平最高 。篇幅最长,写一女子怀人
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醒明丽
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通过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
西曲 产生===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两汉乐府 民歌
最多---相和歌辞
北朝乐府
梁鼓角横吹曲
孟浩然
自然平淡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吴越春秋
记录吴越争霸的故事
越绝书
地理 占气等
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
搜神记
干宝
新蔡 河南新蔡
南朝诗人
谢玄晖--谢眺
北朝文学
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南朝骈赋
江淹
恨赋 别赋
刘琨
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
建安时期
三曹
曹操
清峻通俗
曹植
气盛词华
曹丕
隽丽流畅
正始时期
两晋时期
南朝时期
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 最高成就
搜神记
晋
博物志 搜神记
物志
南北朝
异苑 幽明录 续齐谐记 拾遗记
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
汉末到东晋的士族阶级的遗闻轶事
玄虚清谈
南朝刘义庆 及其门人编纂,志人最高成就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
后世发展笔记小说
魏晋六朝流行 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
清淡小说,轶事小说。笑林 世说新语
西京杂记
刘歆
笑林
开后世诽谐先河
刘向<新序>
最具文学价值,
新序10卷,说苑20卷
收集群书逸闻琐事编纂而成,寓含劝解教训之意
类似后来的志人小说,篇幅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
继承左转的写人手法,不在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成为独立的故事,具有更多的文学意味。对后来的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历史散文
洛阳迦蓝记
隋唐五代文学
隋朝文学
北齐 北周 入隋
杨素
薛道衡
昔昔盐
闺怨题材
辞清句丽
卢思道
从军行
征夫 为描写重心。
边塞苦寒生活为背景
书写北寒生活的真实感受,笔力苍劲
体现贞刚之美
重气质
梁、陈入隋
隋炀帝
清丽明快
裴世基 南朝文士
重文采、重词采
初唐
贞观诗坛与上官仪
贞观诗坛
声律辞采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聚集北朝文人、南朝文士
诗风新变
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缀
上官仪
提出 六对 八对 对律诗形成颇有影响
婉媚工整
初唐四杰
骆宾王 卢照邻
七言歌行
反应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 和创造追求
诗歌题材宽广,感情壮大
虽未脱绮靡余风影响,但已从宫廷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
王勃 杨烔
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
杨烔
五律见长
文章四友
李峤
苏味道
崔融合
杜审言
五律成就高
五律居多
对律诗发展巨大贡献
律诗定型
宋之问、沈佺期
宋之问《度大庚岭》
律诗定型
未着文饰而对仗工整
陈子昂与张若虚
陈子昂 《感遇》 复归风雅
提倡风骨和兴比
吴中四士
张若虚 贺知章 张旭 包融
盛唐
田园诗人
王维
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佛教、禅宗的影响
归隐诗 表现空静的“无我”境界
隐居生活很美,表现自然的生机、灵动
表现摆脱尘世之累的 宁静心境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表现特征
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
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以细致的笔墨写景物的鲜明形象
从景物中写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水田园诗风格特点
自然平淡
贴近自然,
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
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不求工而自工
虽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
但绝非有意为之,而是一时兴起之意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王昌龄 七绝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宫怨诗
长信秋词九首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盛唐豪侠诗人
盛唐时期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
热衷于功名利禄以公侯卿相自许
自信且自负横绝一世,狂傲气势
有失意之感,不失雄杰之气
尽管入仕之后遭遇与所追求的理想反差甚大
诗歌创作
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和清刚劲健之美
王昌龄 崔颢 李顾
王昌龄
七绝
崔颢
黄鹤楼
唐人七律之首
边塞诗人
高岑 高适、岑参
高适
沉雄气质
慷慨悲壮
以骨力取胜
王之涣 旗亭画壁 《凉州词二首》夺冠之作
李白
李白乐府
借古体写现实
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借古体写己怀
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来续写自己的情怀
李白绝句
七言绝句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
日常生活中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
五言绝句以简洁明快 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
独坐敬亭山
李白绝句 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
具有乐府民歌的风格
静夜思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强烈的主观色彩
很少对具体事物的描写
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
激昂的情怀
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
讲究纵横驰骋
一气呵成,以气夺人
抒情 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
想象的变幻莫测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杜甫
杜甫
七律 第一位大家
诗歌的诗史
诗史性质
诗歌的 写实手法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发展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
创立即事名篇,不复依傍 的新乐府
采用客观的纪实手法
即叙述事件的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融入强烈的抒情
律诗
五律七律兼擅
以律诗写组诗
拗律与绝句
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
盛唐==中唐过渡
大历诗坛
韦应物
刘长卿
大历十才子
顾况与李益
中唐
元白诗派
白居易
元稹
张王
王建
张籍
韩孟诗派
韩愈
孟郊
刘禹锡+柳宗元
李贺
晚唐
李商隐
无题诗 朦胧美的体现
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多数描写爱情,或可能别有寄寓,或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感情惆怅哀伤、形象迷离隐晦
感情方面的惆怅哀伤,文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无题诗意旨含蓄朦胧
为解读文章提供多种可能
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诗中所用形象常是现实所没有的,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形象
意旨含蓄朦胧、主题多义
托意空灵、兴寄深微
要眇唯美的词美特征
营造意境的幽美
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再现,用精美之物写情绪,多流露要眇蕴藉之情
把典事生发演化为与原故事相饽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扩展人思维活动的角度和空间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对唯美的追求
子主题
李商隐诗歌的词化特征比较显著
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美,诗词之间搭起一座过度的桥梁
杜牧
子主题
主题
韦应物
后期
闲谈简约
张若虚
意境的创造
李益
七绝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