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书上知识,梳理了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相关知识,涵盖历史背景、风格特征以及各国文学概况等内容,结构清晰,信息丰富。
这张思维导图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了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分期,有助于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系统理解和把握。
书上知识 课堂笔记,梳理了中古文学在中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点以及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分类和教会文学的相关情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19世纪
19世纪中期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实行第一次议会改革确立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革命成功,社会结构形态和人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改变,人们更加关注现实,因此讲究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一种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现实主义文学遵循“真实”“写实”的原则。
时期:19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早期),中心在法、英等国; 19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后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
风格特征
1.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做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它还深刻地展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3.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各国文学概况
1. 法国文学(发源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暴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作家及代表作
斯丹达尔:发表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中的论文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第1部宣言书。代表作《红与黑》等,它的发表标志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人间喜剧》等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奠基人。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代表作《嘉尔曼》等
福楼拜:客观冷峻的写作风格,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等
2. 英国文学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推斯特》等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等
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等
艾米莉·勃朗特:代表作《呼啸山庄》等
盖斯凯夫人:代表作《玛丽·巴顿》等
3. 德国文学
格奥尔格·毕希纳:代表作《丹东之死》等
格奥尔格·韦尔格:代表作《刚十八岁》《铸炮者》等
4. 俄国文学(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
果戈理:代表作《死魂灵等》
屠格列夫:代表作《父与子》等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代表作《怎么办?》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群魔》《少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