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词律
词律
概念
词:来自民间文学,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别称:曲、曲词、曲子、长短句)
词调、词牌、词谱
概念
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词牌:各种词调的名称
注意:①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②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③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别体
词谱:始于明人张綖《诗馀图谱》。后来通行的有清人万树《词律》and康熙命词臣王奕清等人编撰的《钦定词谱》
根据字数多少分类:①小令(x<58)②中调(59≤x≤90)③长调(x>91)——以实际为准
根据分段的不同:①单调(不分段) ②双调(分两段,两段前后称为“前后阙or上下阙”)(词以双调最为常见) ③三段(三叠) ④四段(四叠)
词的用韵
代表人物及著作——清人戈载《词林正韵》,把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
词的用韵
1.①一韵到底;②都是平声韵(e.g:渔歌子、浪淘沙、水调歌头etc.);③都是用上去声韵(e.g:渔家傲、摸鱼儿etc.);④都用入声韵(e.g:念奴娇、兰陵王etc.)
词韵虽然是平上去同为一部,但平声和上去声不能通押,只有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
2.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常常通押(e.g:水龙吟、西河、齐天乐、永遇乐、谢池春、摸鱼儿、贺新郎、祝英台近、莺啼序etc.),但是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一般都是独用(e.g:忆秦娥、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满江红、暗香、疏影etc.)
3.平仄互押。上去通押≠平仄互押。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韵脚和仄声韵脚是由词调规定的
4.平仄换韵。平仄互押≠平仄换韵。平仄互押,是同韵部的字相押;平仄换韵,是由平韵换仄韵,or由仄韵换平韵,其韵部并不相同
词的对仗
律诗和词的不同之处
1.律诗的对仗原则上要求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词的对仗不限于平仄
2.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少见)
3.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的位置;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每阙的起首二句,如果字数相同,则以用对仗为常
词在一定位置上用对仗-原因
①出于修辞需要②出于作家的模仿
一字豆的对仗
带有一字豆的两个四字句(上五下四),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
词的平仄和句式
词的平仄和诗的平仄不同点
①词的平仄要求更为严格 ②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除了用平仄相间的律句外,也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叠平叠仄指节奏点,即2、4、6的位置)
分类
1.一字句——用平声,入韵,只见于十六字令。
2.二字句——用平仄和平平最为常见,一般都入韵。可用于起句,或者用作叠句,也有用于非起句非叠句的
3.三字句——一般是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
①平平仄②平仄仄③仄平平
拗句:①仄仄仄②仄平仄
4.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
5.五字句——普通的五言律句
6.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7.七字句——七言律诗的律句
8.八字句——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做是上述句式复合而成的
注意:都有不同的平仄格式
2.一字豆(逗)——词的句法特点之一,可以出现在三字句前面构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也可出现在七字句前面构成八字句(上一下七);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四字句的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
一字豆≠一字句。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句,这是词所特有的。一字豆通常是动词和虚词,声调大多是去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