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律
这是一篇关于诗律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诗律的相关概念、诗体、句数、句式、代表人物及著作的内容,值得收藏的资料。
这是一篇关于词律的思维导图,词调、词牌、词谱、词的对仗、词的用韵、词的平仄和句式的概念总结(王版、郭版总和)
这是一篇关于诗律-用韵、平仄的思维导图,包括汉魏六朝诗的用韵、唐诗的用韵、唐诗的平仄三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诗律(上)
相关概念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起源——五言诗和七言诗都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大约在汉代,最早是《柏梁台诗》。
句句押韵的是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是鲍照《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诗、歌、乐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诗指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兼指二者而言
代表人物及著作
隋代陆法言《切韵》-分为193韵
北宋陈彭年《广韵》-分为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韵
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分为106韵(最终版——平水韵)
诗体
齐梁时代的“永明体”,特点是讲究声律,代表作家是沈约和谢朓
唐代,正式形成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唐以后
“古体诗”也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势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约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有一定的格律,与古体诗不同在于①句数固定②押韵严格③讲究平仄(平仄是最本质的特点)④要求对仗
不能“出韵”,即韵脚必须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能用临韵的字
句数
古体诗(包括古诗)——句数不限
If-不讲究平仄,不管诗是四句/八句,也不能称作律绝(律诗),仍然是古体诗
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隔句押韵
近体诗——句数固定,从句数上看分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以后四言诗很少见,通常只分五言、七言)
①五言古体诗(五古)②七言古体诗(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算七古)
①五言律诗(五律),限定8句40字 ②七言律诗(七律),限定8句56字
X>8叫长律(排律)
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只有四个字叫“绝句”——①五绝为20字 ②七绝为28字
古绝,不受平仄规律限制,一般只见于五绝
律绝,受平仄规律的限制(都是四句)
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也有少数不正规的押仄韵律诗)
近体诗除了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句式
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六言
四言诗:一般句式为“二二”,即全句节奏为2字加2字,意义和节奏单位一致(曹操《观沧海》)
奇字句——五言、七言
五言诗:一般句式是“二三”,即全句节奏为2字加3字(在“二二”中插入一个音or在后面添加一个音就成为五言)— “二三”可细分为①“二一二” ②“二二一”
七言诗:一般句式是“四三”,细分为“二二三”(五言诗的扩展)(曹丕《燕歌行》)
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以五言为主,其他数量较少(主要特点)
①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②四言诗-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③七言诗-曹丕《燕歌行》
④乐府-杂言诗——指字数多寡不等,例如《有所思》《上邪》
口语词汇较多(特点)
五言诗(or四言诗、七言诗)和散文的区别
①每句字数一定②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