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律-用韵、平仄
这是一篇关于诗律-用韵、平仄的思维导图,包括汉魏六朝诗的用韵、唐诗的用韵、唐诗的平仄三部分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词律的思维导图,词调、词牌、词谱、词的对仗、词的用韵、词的平仄和句式的概念总结(王版、郭版总和)
这是一篇关于诗律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诗律的相关概念、诗体、句数、句式、代表人物及著作的内容,值得收藏的资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诗律(下)-用韵、平仄(王郭合并)
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用韵总论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入韵,即偶句最后一个字用韵(例外: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中”未遵循这一规则)
汉魏六朝文人诗一般避免重韵,乐府诗不避免重韵(e.g:乐府诗《上山采蘼芜》-“新人复何如”“手爪不相如”)
五言诗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e.g:首句入韵-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不换韵为常见,也有换韵的情况;换韵后第一句有入韵也有不入韵(e.g:《行行重行行》《饮马长城窟行》)
七言诗
南北朝以前——句句入韵(曹丕《燕歌行》),从鲍照起才出现一些隔句押韵的七言诗
汉魏六朝韵部系统
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
合韵:临韵才能通押(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唐诗的用韵
押韵位置
①律诗-2/4/6/8句押韵(长律也是偶句押韵);②绝句-2/4句押韵
律诗&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律诗:①首句入韵:王维《终南山》、杜甫《登高》、李商隐《马嵬》 ②首句不入韵:李白《赠孟浩然》、杜甫《客至》
绝句:①首句入韵:杜牧《泊秦淮》 ②首句不入韵:杜甫《八阵图》、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演变结论
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七言诗以隔句用韵为常,句句用韵为变)
近体诗&古体诗用韵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少见)(e.g:古绝-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押仄声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严格:①无论律诗、长律or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临韵通押(早期近体诗除外) ②字数多为宽韵 ③首句入韵时,诗人往往借用临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中晚唐至宋代多见)
(3)古体诗平声韵、仄声韵都可以押
①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②不同声调一般不相互押韵,但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临近的韵可以通押(白居易《长恨歌》、杜甫《北征》);古体诗还可以换韵(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的平仄
声律(定义):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四个类型)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种不同格式的律诗
1.五言仄起仄收式(七言平起仄收)
①五律-杜甫《旅夜书怀》②七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五言平起仄收式(七言仄起仄收)
①五律-王维《山居秋暝》②七律-杜甫《和裴迪属州东亭送客早梅相憶见赠》
3.五言仄起平收式(七言平起平收)
①五律-王博《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②七律-苏轼《新城道中》
4.五言平起平收式(七言仄起平收)
①五律-李商隐《晚晴》②七律-杜甫《登高》
律诗“黏对”(“粘对”)的讲究
黏(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相同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特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
失黏(失粘):不合乎“黏”(粘)的规则
失队:不符合“对”的规则
作用:使平仄安排多样化
孤平&拗救
1.孤平: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3字,五律第1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犯孤平”(仅限于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
2.孤平(定义):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3.拗句: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4.拗救: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or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常见的拗救格式
1.b型句的拗救:①五律-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 ②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即五律第3字拗,第4字救。七律第5字拗,第6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
p·s: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①五律-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 ②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五律的第3字,七律的第5字用平声来救
3.a型句的拗救:①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 ②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p·s: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4字or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3、4or5、6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必须在对句补救
七言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指平仄
三平调: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这是古风中特有句式,在近体诗中决不能出现。(对于A型句来说,五律第3字,七律第5字必须是平声)
犯孤平: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对于B型句来说,五律第1字,七律第3字必须是平声)
哪些地方平仄可以任意的(加<>),哪些地方平仄可以有条件的变更(加{}):(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 (接上-四种不同格式的律诗变体)
三平调
最后三字除了三平调之外,还有平仄平,另外的仄仄仄or仄平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3字or七言第5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3字or七言第5字以用仄声为原则)
从全句平仄看,大多为叠平叠韵——五古第2、第4字都为仄声,or第2、第4 字都为平声; 七古第4、第六字都为仄声or平声(古风的情况和律句正好相反,律句偶字的平仄是交替的)
入律的古风&律诗的区别
①句数不定②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③常常是四句换一韵(只存在于七言古风中)(王勃《滕王阁序》)——元和体
“仿古”的古风
特点:尽量多用拗句,少用律句
①七言句的2、4、6(五言为2、4)平仄相同
②句末三字用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特别是用“三平调”更能凸显古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