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与片段阅读——片段阅读
这张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言语理解中片段阅读在国省考中的重点内容,涵盖主旨概括、寓言故事、标题选择、细节查找、态度判断、词句理解等多个关键题型和要点。
发酵液的预处理,预处理目的有: ①改变固体离子的物理特性 ②使可溶性胶体变成不溶性粒子,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 ③改变液体的物理性质(如降低粘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片段阅读
1.主旨概括
1.如何问:1、这段话的主旨是… 2、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3、这段话 最标准的是… 4、这段话概括说明/强调/讲述/阐明/表达/介绍的是 5、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 6、这段话的关键词和中心议题是…
2.解题步骤: ①提问 ②断句 ③找主旨 ④理解 ⑤选项
3.主旨实质: 选主要思想
1)内容:明确在于
2)正确选项未必完美,保证核心,最好的选项是对比出来的
4.选答案是原则
1.压缩理解核心内容(主体和话题)
2. 核心语义一致即可
3.客观性原则
4.明确优于模糊笼统
形式逻辑—五个关系
1. 递进关系
1.标志词: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2.结论:递进之后是重点
2.转折关系
1标志词:虽然/尽管/虽说/诚然/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相比之下/其实/事实上/实际上/截然不同/相对而言/尽管如此/还是应该
2.结论:转折之后是重点 注意:正确选项有可能只包含转折之后也可能包含转折前加转折后
多个关联词连用一般来讲,最后一个是重点,解释说明,举例除外
3.因果关系
1.标志词 表原因:因为/由于/ 表结果:所以/因此/因而/故而/导致/致使/造成/使得 表总结:总之/总而言之/鉴于此/结果发现/由此可见/照此看来 特殊结论:也就是说/换而之/换句话说
2. 结论 "果"是重点 注意:原因不能单独成为重点
4.必要条件
结论1:必要条件往往是解决现状或问题的对策,是重点
结论2.若文中省略“只有”寻找“才”之前 实质{1,没他不行 转换格式 {2,对策
5.并列关系
1.标志词 同时/同样/另外/此外/并且/与此同时/也/再/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号 ;/顿号、 举多个例子或出现相似句子
2.结论:全面概括 注意:1.识别并列词(标志词) 2.理解每一并列项 3.提取共性进行概括 4.选项验证
形式逻辑—五个不重要
1.反面论证
1. 作用 加强论证正面观点
2.结构 正+反 反面论证不重要,重点是正面观点 只有反:逆向思维,用反面观点推导正面观点
3.标志词:如果/假如/倘若/如若+不好的结果;否则,一旦,不然,不…不…
2.背景铺垫
1.作用 常出现在开头,交代背景
2.标志词 形式分析:随着…变化/提高/下降/日益突出;在…背景下;在…形势下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当前
3.举例论证
1.作用为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例子可省略不读,重点寻找前后出现的观点
2.注意 围绕例子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3.标志 比如/正如/例如/譬如/以…为例…/…是一个例证/明证/证明/根据(调查,报告,资料)数据/人名/地名/有些/一些/等等
4. 目的目标
1.标志 达到…的目的/要想/想要/为了
2.用法 略读,找实现目标的对策,方法
5. 援引观点
1. 用法 引用的内容不重要作者自己的论述是答案
2. 引用“专家”“权威”的话题除外
3. 标志词 正如…/正像…/观点+引号/有一种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传统认为/有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认为/少数人认为/人们以为/网上观点认为
内容逻辑
1.重头轻尾
观点为重点
1)直接提出观点:观点➕解释说明/举例/反面论证
2)间接提出观点:铺垫➕观点➕解释说明/举例/反面论证
2.重尾轻头
核心语义后置
结论: (1)铺垫➕结论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现象看本质
标志词:反映,折射,启示,启发,说明,道理
总结思考:重点句总结:1.结论("果"的替代关键词 ) 2.对策(应该,必须,需要,应当,亟需,呼吁,倡导) (做法一般随目的或问题出现) 3.观点(无明显标志) 非重点句特征:五个不重要,原因解释,提出问题
3.好处➕问题➕对策
重要程度:对策>问题>好处
4.补充技巧
①主题话题法 抓取主干核心成分(谁➕怎么了) 注意:如重点句缺主语要补出主语
②遇代词找指代 代词在文中的作用 ① 指代具体内容②一般总结上文
③问句出现是突破口 1.有问有答选答案,有问无答选问题 2.加上问题去理解对策
④意图推断题 当提问方式为: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意图是 解题思路:①找到主旨 ②找围绕主旨的选项(可能喂主旨的引申项也可能是主旨本身) ③如果选项中同时出现主旨句与主旨句的引申项,择优选择优选引申项
2.寓言故事
3.标题选择
1.实质 就是主旨题
2.题型判定 最适合做上文标题的是
3.解题思路
①新闻类 看导语,第一句
②其他类 找主旨句
4.细节查找
实质
选择一个说过或者没说过的,不管主要还是次要
如何问 ①下列说法中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③能/不能推出的是
解题思路
看清提问——勾画选项关键词
匹配文段——排除干扰择优选择
关键词特征
能记住(数字,专有名词)
主体➕话题
选项之间的差异
干扰设计
1.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选项中主观臆断
2.偷换要素
偷换时态 通常将文中将来时偷换为现在式和过去式
过去式:已经/已/曾经/了
现在式:现在,目前,正在,正,着
将来式:将来,以后,今后,再过……年,要
偷换逻辑
1.并列关系混淆为条件或因果
2.因果倒置(导致,使得)
偷换概念
扩大概念
缩小概念
更换概念
偷换数量
整体与部分
部分之间
具体数据
偷换语气
通常将文中不确定性的语气偷换成确定性语气
确定性语气:一定,肯定,是,有,必定
不确定性语气: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未必
相对绝对法
5.态度判断
如何问 作者认为? 作者的态度是? 作者认为XX如何?
明确表态 XXX说,依我看,笔者认为,我希望/我认为,……的看法是……
隐晦表态 1.特点 观点隐含在字里行间 2.表达倾向性
没有表态 ——客观陈述,作者无评价
杂糅态度 题干中两件以上的事或两种以上的观点 1.无论A……都B…… 2.笔者认为A……,至于B……就见仁见智了
词句理解
如何问: ①XXX可以理解为? ②文中"它"/"这"指代的是? ③根据这段文字,XXX是指…… ④对文中画线部分词语/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解题思路: 1.代词指代 就近原则,代词传递 2.词句理解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⑴结合语境,找解释说明性质的信息,重点关注解释说明标志 ①标点符号 ②下定义 ⑵特殊句式 a是b,是c b和c为同义项或意思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