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发展阶段年表(含分裂节点、核心经典、关键事件)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发展阶段年表(含分裂节点、核心经典、关键事件)的思维导图。此年表综合学术界主流观点整理,部分时间节点(特别是古代)存在不同说法。佛教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有学者采用三分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将密乘归入大乘后期)或五分法(增加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阶段)。
这是一篇关于肚子上的肉肉怎么减掉的思维导图,减肚子需从生物学机制出发,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生活习惯调整实现温和减脂,避免自媒体误导和极端方法,重视代谢保护与长期健康。需要自取。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称呼体系简明逻辑手册的思维导图。需要自取。佛教称呼不是随意命名,而是一套精密的 "修行境界语言系统",每个称呼都有明确的梵文词源、修行内涵和层次定位。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核心基础术语( 按“人物 - 境界 - 修行分类)的思维导图。按需收藏,适合作为佛教基础术语的学习框架,帮助理解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佛教发展阶段年表(含分裂节点、核心经典、关键事件)
一、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 6 世纪中叶 — 前 4 世纪中叶)
时间范围:约公元前 563/565 年(佛陀诞生)— 前 4 世纪中叶(佛灭后约 100 年)
核心特点:佛陀创教及弟子传承,教义纯正统一,僧团和合无分裂
考据依据:南传《巴利三藏》与北传《阿含经》均记载了这一时期的核心教义,且对佛陀涅槃后初期僧团 “结集经典”(第一次结集)的记载高度一致,未提及教义分歧。
重要事件
事件1:释迦牟尼(悉达多・乔达摩)诞生、成道、传教 45 年
时间(公元前):约 563-483 年
核心经典:尚未形成文字经典,口口相传
主要特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无我、业报轮回为核心教义
事件2:第一次结集:迦叶尊者主持,500 阿罗汉于王舍城七叶窟结集,诵出《阿含经》(经藏)和《毗奈耶》(律藏)确立原始佛教的核心教法
时间(公元前):约 483 年
核心经典:《阿含经》(原始经典汇编)
主要特点:确立佛教核心教义和戒律基础,三藏体系初步形成
事件3: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因 "十事非法" 争议(如接受金银布施等)
时间(公元前):约440年
核心经典:《阿含经》《毗奈耶》
主要特点:虽未导致立即分裂,但埋下日后部派分裂的种子
二、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 4 世纪中叶 — 公元 1 世纪)
时间范围:佛灭后约 100 年(前 4 世纪中叶)— 大乘佛教兴起(公元 1 世纪)
核心特点:佛教首次重大分裂,形成两大根本部派(上座部和大众部),后进一步分化为 18-20 个分支
考据依据:北传《异部宗轮论》《十八部论》、南传《岛史》《大史》详细记载了分裂的原因、时间和各派主张;考古发现的印度桑奇、巴尔胡特碑铭,也印证了部派佛教时期僧团的分布与活动。
核心分裂节点:
初始分裂:因 “十事非法” 争议(如是否允许僧人接受金银布施等十条戒律问题),分裂为上座部(主张严守传统戒律和教义,以长老为核心)和大众部(主张戒律可灵活变通,更注重教义的普及)两大根本部派。
进一步分化:两大部派后续因对 “阿罗汉果位”“法身”“众生心性” 等教义的分歧,继续分化为 18 部(南传记载)或 20 部(北传记载),史称 “部派分裂”。
核心差异:上座部强调 “众生修行以证阿罗汉果为目标”,认为佛陀是觉悟的凡人;大众部提出 “佛陀是超人化的圣人”,强调 “心性本净”,为后续大乘佛教奠定思想基础。
具体分裂:
根本分裂:两大部派形成
重要事件:因 "十事非法" 和 "大天五事" 争议,僧团公开分裂
时间(公元前):约 396-360 年(佛灭后约 100 年)
分裂派别:
上座部(Sthaviravāda):保守派,以长老为主
大众部(Mahāsanghika):革新派,以年轻僧侣为主
主要分歧:戒律宽松度、阿罗汉果位的境界、佛陀性质(凡人 vs 超人)
枝末分裂:十八 / 二十部形成
上座部分裂(约前 3 世纪 — 前 1 世纪):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主张三世实有,《大毗婆沙论》为核心论典
经量部(Sautrāntika):强调经藏权威,反对说一切有部的 "三世实有"
饮光部(Kāśyapīya):前 3 世纪末从说一切有部分出
大众部分裂(约前 3 - 前 1 世纪):
一说部(Ekavyāvahārika):主张一切法但有假名
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a):强调佛陀的出世性
鸡胤部(Gokulika)等多个分支
第三次结集:阿育王支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于华氏城,整理经典,消除异说
时间(公元前):约 250 年
相关经典 / 论著:《论事》(Kathāvatthu)
影响:佛教从 "地方宗教" 扩展为 "全印度宗教",并开始向外传播
第四次结集(有争议):一说在迦湿弥罗,由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支持,编纂《大毗婆沙论》
时间(公元前):约 1 世纪
相关经典 / 论著:《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
影响:系统总结部派佛教思想,记录部派分裂历史
三、大乘佛教时期(公元 1 世纪 —7 世纪)
四、密乘佛教时期(7 世纪 —13 世纪)
五、说明
说明1:此年表综合学术界主流观点整理,部分时间节点(特别是古代)存在不同说法。佛教发展阶段的划分也有学者采用三分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将密乘归入大乘后期)或五分法(增加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阶段)。
说明2: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大阶段,分裂集中在第二阶段(部派佛教时期),后续阶段以教义演变和修行体系革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