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叫平
仄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其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三.什么叫平仄相对
在一首诗的同一联中,上下两句要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句就需要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1.古体诗同字可以相对(不避重字),近体诗同字不可以相对(避重字)
2.古体诗不要求平仄相对,近体诗要求平仄相对
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七言古诗,“弓”对“衣”,“得”对“难”均为平对平。
3.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分析:“望”为领字,去掉领字后便使字数相同了,以两句对两句,为扇面对(扇对/隔句对)。“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5.古体诗如果用对仗,其对仗位置不固定;近体诗中间两联以对为常,首联较随意,尾联以不对为常。
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五言古诗,首联对句“后不见来者”对出句“前不见古人”。
6.近体诗的对仗位置固定,一般是颔联和颈联;词的对仗位置不固定。
例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分析:同为“水调歌头”开头两句,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对仗;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对仗。
注:颔联和颈联用对仗是常例,也有5种特例:只有颈联用对仗(蜂腰格),首联和颈联用对仗(换柱对),三联用对仗,四联都用对仗,四联都不用对仗。
7.近体诗对仗绝大多数是一联之内的对句对出句,很少有两句相对的扇面对(扇对/隔句对),而词中则不乏扇面对。
例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分析:“臣子恨”对“靖康耻”,“何时灭”对“犹未雪”。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文意相关,结构又基本相似。
8.近体诗的句子两两相对,不可能出现三句成对的鼎足对(三枪对/三句对),但词中却不少鼎足对。
例
分析:“有”单作为一个音步(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叫做“一字逗”,或“一字领”,剩下的字跟下句对仗。“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三句互为对仗。
9.近体诗的对仗,要避合掌(对仗的两句诗表达同一个意思)。
10.近体诗的对仗,应当避免上下两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容易使全诗显得呆板。
注:①词的对仗,比近体诗要自由,但比古体诗要严格。
②绝句的对仗,比律诗的对仗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