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分析:“之”放在定语“小大”和中心语“狱”之间,表示修饰、限制关系,可译为“的”。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之”放在主语“客”和谓语“美”之间,取消该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使该短语在单句中充当主语。
③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分析:“何陋有”是倒置的动宾短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④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分析:“利”、“强”是倒置的定语,“爪牙”、“筋骨”是中心语,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⑤放在谓语和补语之间,表示补充关系,作为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分析:“言”是谓语,“不详”是补语,“之”作为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⑥放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亦孔之将(《诗经》)
分析:“孔”(解释为“很”)是程度副词,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将”(解释为“大”)。
⑦和副词“唯/惟”呼应,构成“唯/惟……之……”的结构。强调宾语的唯一性。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分析:正常语序应为“父母唯忧其疾”。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