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温尼科特与克莱因区别
这是一篇关于温尼科特与克莱因区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八点不同。对比了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与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在核心理论上的差异,涵盖婴儿发展、客体关系、精神病理论等多个维度。
这是一篇关于温尼科特生平年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 用时间顺序列述温尼科特生平主要事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 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发展心理学、儿童治疗和育儿理念,尤其关注早期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温尼科特与克莱因区别
一,早期发展现象(比如早熟性偏执狂)
克莱因:诉诸原发性因素,终结了环境作用的讨论,把婴儿的依赖,需要照护置之不理
温尼科特:早熟性偏执狂不必归因为遗传,环境侵入模式的反应或者是对某种导致匮乏的环境失败的反应
二,对于婴儿来讲所有发生的事情
克莱因:属于婴儿精神内部现象,未考虑真实的人际关系体验
温尼科特:人际关系体验发生在主观性水平上,而不是幻想形式出现
三,婴儿与外部客体建立关系
克莱因:理所当然的认为,从生命开端婴儿就有能力建立与外部客体的关系,导致难以有效地考量各个早起发展阶段,克莱因的精神病理论,尤其精神分裂特点的精神病,在使用时也缺乏有效性。
温尼科特:与外部客体建立关系的能力是成熟过程的一项成就
四,早期阶段研究视角
克莱因:原初客体关系关联的是部分客体,主体出现,有一种初始心理单元已经存在,会在死亡冲动的破坏性作用下主动分裂。
温尼科特:难以接受以上观点
五,原初各阶段
克莱因:把神经症理论中出现的元素反推到早期来解释精神病。假定有早熟的俄狄浦斯情结存在。
温尼科特:
1,发生在原初各阶段的事不是前俄狄浦斯性质,而是非俄狄浦斯性质
2,构建自体和接近现实这些任务并不涉及性冲动议题
3,构建自体和接近现实这些任务与婴儿要持续存在的需求有关
4,构建自体和接近现实这些任务只发生在一种唯一的二元关系水平上
六,抑郁位置时断裂(断奶)的处理
克莱因:
考虑抑郁位置时所研究的断裂问题
大约发生在婴儿9--18个月这段时间
“断裂”(disruption)问题,相当于温尼科特理论中“断奶的处理”
断奶之前还有一个更宽泛的幻灭问题存在
母亲是那个发挥了幻灭婴儿作用的人
这项任务的完成要有先前阶段打下的基础
基础就是母亲靠自己的特殊的适应能力给婴儿提供过全能幻象
只有在幻象的基础上,幻灭才有可能发生
可以断奶意味着有过成功的喂养,能够幻灭也意味着成功地提供过产生全能幻象的机会
与断奶相关的失败尚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性现象,因为它们还关联着更为早期的阶段,而那时的各项发展任务与断奶阶段的任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六附,精神病理论
原先看待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的一整套观点,从俄狄浦斯情结的退行这个角度看待精神病
传统的精神分析师们很难承认外部因素在起作用
既往工作都是在研究精神神经症的病因学
注意力放在内部因素上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让我们不可避免地回到了三元关系之前的阶段
精神病的病源位置上有一种外部因素在起作用
力比多发展理论无法解释精神病性障碍,也无法为这类障碍的治疗提供理论性支持。
力比多这套理论从而也无法理解精神来访者所揭示出的那些人性的基本问题。
七,死亡冲动或者破坏力
克莱因:把所谓的死亡冲动或破坏力描述为摧毁性(destructiveness)的基础
温尼科特:死亡只有在恨的能力达成之后才能具有意义,这同时意味着能把他人感知为一个完整的人了
八,精神构建:
克莱因:精神是构建在身体的合并(incorporation)和排出(expulsion)模式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以内摄和投射为基础。预设一个内部世界和一个外部世界已经建立起来了
温尼科特:对于处在未整合状态的小婴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