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史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的思维导图,包括中国电影最初的尝试、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等内容。
编辑于2021-09-01 10:29:44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奠基(1896-1932)
第一节 最初的尝试
一、电影传入中国
电影传入中国
放映方式
作为帝国主义经济文化输入
二、中国初期的电影生产和电影企业
1. 最初拍片尝试——1905“丰泰照相馆”任庆泰、刘仲伦为谭鑫培《定军山》
2. 商业投机与电影初步开创
1913 第一部短片
郑正秋 张石川 新民公司《难夫难妻》
黎民伟 黎北海 华美公司《庄子试妻》;运用特技摄影;严姗姗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1916 张石川 管海峰《黑籍冤魂》具备一定故事片形态,为长故事片做准备
20年代 《阎瑞生》(第一部长故事片)《海誓》《粉红骷髅》
1917年开始 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
1920 梅兰芳《天女散花》《春香闹学》
“三足鼎立”明星、天一、联华
第二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形成
一、郑正秋、张石川与“影戏”建立
郑正秋
1922年两人组成明星公司
1923《劳工之爱情》(中国短故事片成熟)
1923《孤儿救祖记》(中国长故事片叙事成熟,中国民族电影确立)
形成中国家庭伦理剧规范
标志民族影业初创结束,初盛到来
1924 《玉梨魂》根据“鸳鸯蝴蝶派”改编,内容,反映,
贡献:开创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开辟奠定基础。
张石川
善于利用情节起伏控制观众情绪,造成强烈的剧场效果,多取材于文明戏。
“影戏”主流电影特点
1. 多披着社会教化功能外衣,鼓吹“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主旨。以此依据编演故事。
2. 创作原则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可拓展)
3. 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时空构成主要用于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4. 环境造型上 重指示性,轻再现性;
摄影造型上 重展现性,轻表现性;
表演与场面调度上 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
二、市民电影的末流
背景:《玉梨魂》取得商业成功后,群起效仿,大量鸳鸯蝴蝶派文人涌入电影界。特别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形势恶化,促使电影界浊流形成。
情况:1927年前后,电影事业发展,市场竞争加剧,掀起古装、武侠、神怪热潮。
第三节 新文人的旧电影
一、 新知识份子进入电影界
1. 洪深
中国现代话剧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美国。1920 回国后涉足电影。
1924 写作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
1925 《爱情与黄金》《少奶奶的扇子》
吸收国外电影戏剧经验,表现独到艺术特色,人物心理刻画有一定成就
2.1“长城”问题剧,主张反映社会问题
侯曜
“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1924编导《弃妇》;《项链》改编《一串珍珠》也反映了社会问题愿望
2.2“神州”主“潜移默化”影响人世界、生活观;受新文化运动“为人生而艺术”影响
3. 田汉早期艺术主张
1926 组织“南国电影社”筹拍《到民间去》《断笛余音》带有明显民粹主义色彩
电影是“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强调电影史胶片“宣泄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是作者主观因素造成,有意义。
4. 总结
这时期“影戏”是惩恶扬善,为圣人代言;知识分子电影从主题,题材,立意的个人色彩更浓。社会批判意识也更强烈。
二、用电影手段实施自己艺术主张(写的不详细 看戏梦)
本章总述
1. 初建基于商业目的,但电影事业在历史上的意义超出自身限制,这是30年代电影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创作实践方向一是向戏剧学习;二探索和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今后发展积累经验。
3. 初期电影脱离时代背景,游离于“五四”之后的新民主主义潮流
4. 初期强烈商业投机和束缚电影生产力发展。
5. 技术和艺术技巧落后于同期世界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 1932-1937
第一节 时代变革造成电影变革
一、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和发展
发生背景
政治上:1931,918事变推动电影变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促进民族意识觉 醒; 1932,128事变对电影产生直接影响。
受众中:观众厌倦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和武侠神怪,向电影发出猛醒救国劝告,从票房上可直观反映。
创作人员:寻求新题材,新形式。
初期兴起
左翼运动组成人员
编剧委员会:夏衍、郑伯奇、郑正秋、洪深
艺华,联华:田汉,阳翰笙加入
1932-1933 党电影小组
人员:瞿秋白领导,组织夏衍(沈端先)、阿英(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组成。
1. 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2. 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动员进步文艺工作者,如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
3. 大力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经验
夏衍,郑伯奇翻译普多夫金《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
4. 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和指导创作和欣赏
曲折历程
《姊妹花》《渔光曲》取得成功,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是左翼时期第一个高潮。
《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中国海的怒吼》直接表现残酷的阶级压迫,并号召人民以武装斗争进行反抗,被当局镇压。
”软性电影“
《神女》《桃李劫》更隐晦选取题材、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宣传抗日思想和揭示社会黑暗。
“国防电影“新高潮
《联华交响曲》《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小五义》《狼山喋血记》《大路》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尝试。
《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思想内容与影片情节和人物命运紧密联系,使之融为较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些影片反映了社会现实,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较高成就,受到广大观众热情。
二、默片成熟和有声电影尝试
第一阶段
1929 孙瑜《野草闲花》,加入录在蜡盘唱片放映配放《寻兄词》
1931 第一部整部影片蜡盘配音《歌女红牡丹》,明星公司
1932 片上发声《歌场春色》,天一公司
第二阶段 1933配乐歌唱为主,无有声对白,有明显进步和发展——第五节有详细介绍
第二节 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
一、反映现实生活的
夏衍 1900-1995
《狂流》通过大量水灾现场大量新闻片素材穿插;透过天灾来揭示人祸的深刻根源,揭示人民群众具有反抗意识和斗争潜力的社会力量。
《春蚕》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在“公平交易”下的巧取豪夺,成功塑造老通宝一家的人物形象;通过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结合在一起,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上海24小时》蒙太奇方法运用到电影剧作整体构思上,揭示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
《前程》《压岁钱》《乡愁》《船家女》《桃李劫》
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融合
田汉(1890-1968)
转向反帝反封建的鲜明革命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多数选择反帝反封,直接描写抗日和歌颂工人阶级的。其作品更多洋溢充沛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情调。
《三个摩登女性》张榆从三种势力之间走向觉醒,从现实斗争中走向进步。是田汉思想转变的折射,是30年代青年的典型代表。
《母性之光》《民族生存》
阳翰笙(1902-1993)
《铁板红泪录》《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生死同心》
思想追求和田汉有相似处,具体艺术表现上不同
阳重视内容描写客观真实性,较少通过人物直叙自己的革命主张。较注重在严谨的戏剧式结果基础上,力求使情节合理,人物鲜明。真实感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进展中表达主题。
第三节 在继承上的基础上创新
一、“影戏”继承和发展
蔡楚生(1906-1968)
《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小资情怀
《都会早晨》——开始转变
1934《渔光曲》
叙事手法与影戏有明显传承,但电影化大大进步
第一部获国际大奖(莫斯科电影节)
《新女性》《迷途羔羊》
特征:
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
具体叙事和时空结构处理更重剪辑,节奏好
重视故事情节和人物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二、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新途径
吴永刚(1907-1985)《神女》
抓住人物生活和心理内部矛盾
围绕对影响和促进神女命运发展的各个方面展开
真实、朴素的清新风格,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合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的形式美。
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运用较好
渗透出浓郁民族情趣,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费穆《天伦》《人生》《香雪海》
朱石麟《慈母曲》
第四节 学习外国经验
一、东西文化中找出路
受美国影响 孙瑜(1900-1991)
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艺术家
作品不是揭露性,富于主观理想和憧憬色彩
作品历程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受到茶花女和美国影片七重天影响)
一二八之后第一次转变
《火山情血》《天明》《野玫瑰》
直接发出抗日救国大声疾呼 第二次转变
《小玩意》《大路》
二、蒙太奇运用电影叙事
受苏联影响沈西苓(1904-1940)
早年日本留学,回国参加左翼戏剧和美术,“左联发起人之一”
最早直接描写工人阶级生活
编导《女性的呐喊》
处女作,有生硬和稚拙,但任强有力叙事和蒙太奇语言揭露三座大山势力榨取女工血汗罪恶。
蒙太奇镜头间的对比和冲突的表现力突出工人生活紧张的气氛,也有一定象征意义。
导演《上海24小时》
不同情节线索冲突和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
对比造成了情节性,视觉性,强烈情绪,节奏效果
以上通过蒙太奇手段表现,取得动人效果
导演《十字街头》
苏联蒙太奇经验和好莱坞叙事剪接技巧融合在一起
视觉效果流畅又轻快,明朗的镜头节奏
其他作品 《乡愁》《船家女》《中华儿女》
第五节 有声电影艺术
一、配音电影到有声电影
《渔光曲》声音开始作艺术表现手段手段使用,和情节相联系
《大路》声音开始推动情节发展;表达影片和人物的情感
《乡愁》声音做蒙太奇参与叙事,在声音的运用上已较成熟
《春蚕》声音只是作背景乐出现;
二、袁牧之之有声电影
话剧编剧和表演,有“千面人”之称,编导,主演《桃李劫》《都市风光》(音乐喜剧)《马路天使》《风云儿女》(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桃李劫》
第一次较全面有意识按有声电影艺术规律
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结合方式,拓展画面空间感,表现人物心理和情绪
环境音响,在再现基础上有目的的艺术表现
歌曲《毕业歌》
《马路天使》
对白,音响,音乐和歌曲等在较完整的艺术构思统帅下结合
歌曲《天涯歌女》
第三章 战时与战后(1937-1949)
第一节 延亘到重新高涨
一、战时电影局面
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宣传片)
上海孤岛
欧阳予倩编剧《木兰从军》
于伶《花溅泪》
费穆《孔夫子》
日本人在长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娱乐电影”消磨人民的斗志
二、战后国统区新高潮
与中国电影初步成熟
昆仑公司
《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
文华公司
柯灵、曹禺、佐临、石挥、费穆
知识分子气质明显的社会风情画作品
不以社会性见长,比较平淡的诗意风格
《小城之春》代表
三、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建立
袁牧之、吴印咸《延安与八路军》,建立解放区第一个电影制片组织“延安电影团”
1946年10月成立“东影”
第二节 “影戏”电影统治确立
一、情节剧史诗电影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
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
典型戏剧式叙述结构
众多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成为影戏成熟标志
二、现实主义深化
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万家灯火》
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严格使用现实主义手法
感受到内在矛盾张力,产生真实而强烈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三、喜剧电影收获
张骏祥《还乡日记》《乘龙快婿》闹剧色彩的讽刺戏剧,嘲讽了“惨胜”“劫取”的腐败现象
陈白尘、陈鲤庭《幸福狂想曲》
连环画改编儿童片《三毛流浪记》
成就最大《乌鸦与麻雀》
讽刺与隐喻成功结合
内容
各部门协调达到统一艺术效果
剧作和表演成功突出
镜头语言构成有创新
第三节 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索
一、文华及创作
总述:
不带有政治色彩,也不忘追求经济效应,制作态度严肃,重艺术质量。
创作人员艺术素质较高,有较深厚文学、戏剧基础和民族文化素养。
不太强调外部冲突,更关注“内在戏剧性”
桑弧
导演,张爱玲编剧《不了情》《太太万岁》,内容
编剧,黄佐临《假凤虚凰》内容
以上都有很强社会风俗戏剧色彩
黄佐临《夜店》(高尔基《在底层》改编);《表》
石挥
二、费穆《小城之春》
影片内容
个人风格
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所取得的成就。
费穆更关注人生哲理的思想内涵;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哲理性探索;内省哲学及泛爱主义学说基本成为其主题。
受儒家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探索课题是情与理的关系,即个新人格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两者统一由妻子实现的
“雅文化”范畴,虚实方法结合追求一种意境美的创造。
影片风格
在人物内心活动上,通过情感冲突展开情节。
全知型旁白
视听形象参与意境美营造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轨迹
一、总述 艰难曲折 大起大落 四起四落
第一次大发展
1. 建国初期
建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前身)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影厂前身)
2. 1951开展览
《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
3. 私营厂
石挥《我这一辈子》《关连长》柯灵黄佐临《腐蚀》郑君里《我们夫妇之间》陈西禾《姐姐妹妹站起来》
4. 获奖
1951年《武训传》批判
艺术特点
在写人不是写政策,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影片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结构自由
《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南征北战》《我们夫妇之间》(都需大概了解)
第二次活跃
批评“左”倾错误,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倡导社会现实主义创作
观摩苏联优秀电影
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956年 毛浙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影片
1953《南征北战》《智取华山》
1954《鸡毛信》《渡江侦察记》《山间响铃的帮来》
1956革命题材:《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南岛风云》《柳堡的故事》
现实题材:《新局长到来前》《上海姑娘》(新中国第一部现实题材彩色片)《情长谊深》《女篮五号》
名著改编:《祝福》《家》;传记:《李时珍》《宋景诗》
少数民族:《哈森与加米拉》《芦笙恋歌》
惊险:《神秘的伴侣》《边塞烽火》《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
表现资本家《不夜城》;戏曲艺术片:《天仙配》
理论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为了前进》
为工农兵服务不应变成工农兵电影
不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和影片观众对立起来
不应以行政方式领导创作
尊重中国电影传统
1958 纪录性艺术片 舞台艺术片
艺术特点
向生活各个方面拓展——题材多样
艺术大胆突破,敢于挖掘人物真性情
风格样式多《董存瑞》《祝福》《柳堡的故事》《新局长到来前》《女篮五号》《上海姑娘》
第三次大发展1959后
新片展览
《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
出现后几代影人
艺术特点
反映历史真实,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中
创作方法与时代一致(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
艺术质量提高,新生力量成长
问题
脱离现实,革命浪漫主义成外加
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受挫,反映现实生活尤其知识分子少
剧作上,没有条件深入讨论电影艺术形式
第四次新高潮1961.6-1963.12
《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阿诗玛》《刘三姐》《红旗谱》《革命家庭》《杨门女将》等
艺术特点
百花纷呈(结合例子说明)
喜剧有突破
第二节 各时期艺术特点
见第一节后
小结
优点
现实性和时代感
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造就各特色艺术家
继承优秀民族文艺传统,造出不同风格样式中国特色影片
问题
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没有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很少借鉴国外电影艺术成就
对电影本体研究基本没展开
第三节 主导样式及其他
样式
最主要:戏剧式电影,其中最多最大最主导是革命正剧
特点:
题材直接表现人民革命斗争生活
正面塑造英雄形象
吸收民间叙事艺术传统,以戏剧冲突为基础
其他类:喜剧
《新局长到来前》《不拘小节的人》;
歌颂性喜剧——歌颂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光明面,塑造正面人物,以巧合出奇制胜表现如《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
轻喜剧/生活喜剧 《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女理发师》
散文式电影
《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接受古典诗词和文人化影响,追求优美,含蓄,情景交融审美情趣。
史诗式电影
《南征北战》
广阔丰富的战斗生活和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绘出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
惊险样式
《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
《冰山上的来客》《神秘的伴侣》
《英雄虎胆》《虎穴追踪》《羊城暗哨》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国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纪要”发表,江青对中国电影全盘否定
第二节 “三突出”原则,样板戏制作经验
1. “三突出”原则
所有人物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
2. 样板电影“经验”
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
第三节 故事片
长影《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
北影《南征北战》
上影《火红的年代》,重拍《年轻的一代》
珠影《沙家浜》
西影《渔岛怒潮》
主要:
《海霞》 《闪闪的红星》;
《春苗》《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反击》《盛大的节日》《千秋业》(内容)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1976-1989
第一节 “恢复时期”电影创作情况(1976.10-1978.12)
创作类型
揭披“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
《十月的风云》
革命历史题材
《大河奔流》(李淮编剧,谢铁骊,陈怀皑导演)
惊险样式题材
《黑三角》《猎字99号》《青春》
第二节 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1980)
代际关系——代与代之间是师承关系
1979年
理论上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现代化》
作品上
李俊《归心似箭》,敢于写“情”,浓郁炙热的人情美,映照革命战士信仰崇高;斯琴高娃 赵尔康
王炎《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
黄健中《小花》,内容p149
《生活的颤音》
《苦恼人的笑》特点:人物心理活动吸收现代派表现手法,有隐喻,象征,荒诞,大量运用幻觉和梦境。
第三节 老导演成就——第三代
汤晓丹《廖仲恺》1983
《南昌起义》1981纪录性历史故事片,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统一,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统一
成荫《西安事变》
美学特点:
真实美学理想体现
导演驾驭错综复杂,迷茫浩瀚历史事件和矛盾冲突能力
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纪实风格与蒙太奇手段完美结合
水华《伤逝》
艺术成就
忠于原著,在其基础上有补充丰富和发展
影片民族风格
使用意识流,回忆,幻觉,闪回,变焦距
意见
王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不追求人为戏剧性情节和场面
注意人物性格复杂性、丰富性和分寸感。
摄影风格真实,朴素,清淡,含蓄。
注意民族风格问题,当地(四川)风土人情
凌子风《骆驼祥子》1982
“原著+我”;丰富人生阅历与艺术修养倾注改编影片中,表现极大热忱和旺盛艺术生命力
谢晋《青春》《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
《天云山传奇》
主题开掘深刻
塑造典型意义人物
文学到电影
增加电影表现手段
主观镜头运用
“谢晋模式”讨论
第四节 中年导演的成熟
1. 1979-1984主要成果
总述
《小花》副导演黄健中,《苦恼人的笑》杨延晋,《生活的颤音》滕文骥
“纪实美学”宣扬巴赞、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长镜头理论;
总体构思要有突破,要求更朴素,更本质的回顾民族生活
张暖忻《沙鸥》1981,《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都市里的村庄》
郑洞天,徐谷明《邻居》
吴贻弓《城南旧事》
散文诗电影,诗情画意,淡雅沉思;内容
胡柄榴,王进《乡情》;内容较多提及
王启民,孙羽《人到中年》;内容
不足
易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个人苦难的慨叹;
思想,艺术受传统影响深
有些人艺术想象难以展开,丧失自己艺术个性
2. 1984年后中年导演新突破
颜学恕《野山》
丁荫楠《孙中山》
人物心理线索结构全片
虚实完美结合
视角独特,充沛激情
吴天明《老井》
人物性格复杂性
主题多义性
现实主义深化
是第四代与第五代的融合
黄蜀芹《人 鬼 情》内容
第六节 多元化探索
题材立意
文革前后历史背景《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大型历史故事片《孙中山》等
青年题材《我们正年轻》等
侦破、打斗影片《东陵大盗》等
现实题材《孩子王》《红高粱》
娱乐题材《最后的疯狂》
风格样式 具体细说
王朔
长春影厂《开国大典》,内容
广西影厂《百色起义》
第五节 青年导演崛起
1.概况
视听语言新颖创新
镜头、场景、构图、色彩、音乐冲击力和感染力十分强烈
表达创作者主观思考和意念,达到写意目的
虽受过西方电影影响,但力求从表现思想出发、民族文化传统、外国文化吸取营养,开拓视听语言新领域。
《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
1983《黑炮事件》黄建新,内容
1987《孩子王》陈凯歌,
1987《红高粱》张艺谋内容
恢复人本来面目,赞颂生命意识,不压抑人的本性
注意音乐的中国特色
2. 创作特点
现代意识和冷峻眼光
艺术上标新立异
强烈主体意识
传统文艺吸取营养
不足
对民族性,民族文化全部否定不科学
心中需有观众,考虑观赏性,现已注意到
不轻视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基本功,完全排斥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