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思维导图,从胡乐胡舞、文学思想玄学之风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需要的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魏晋南北朝
清商乐舞
三国 两晋 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有乐曲、歌曲、舞曲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乐舞,为宫廷民间所重用。 随政权南迁影响了当地的乐舞,在中原旧曲的基础上发展成“江南吴歌”“荆楚西声”,这两个总谓之情商乐
抒志言情: 《白纻舞》身穿纻麻舞衣,表男女情爱、思仙、感慨人生世事多艰、伤离别、言悲苦、叹人生。
飘逸闲雅: 清商舞蹈飘逸闲雅,与汉代以俗为趣,以俗为美相左; 《鸲鹆舞》模拟飞鸟动态,民间较流行,东晋谢尚较擅长,表现如鹤之高傲、如云之高洁,体现了他超脱 傲岸 的内在精神,整体飘逸闲雅,超凡脱俗。 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人们追求精神的彻底解放和人格的极大自由;
以目传情: 利用眼睛说话是魏晋情商乐舞的一种重要手段;傅玄《却东西门行》中“回目流神光,倾雅有余姿” 以目传情作为舞蹈体现内在风神的手段,有转、斜、炯、顾、盼等体现了眼睛表情的考究。
以轻见长: “轻盈”“轻柔”是情商乐舞的又一大特征。 文人用“纤腰袅袅”“罗裙飘飘”形容舞蹈动态;虞信《和咏舞》中:洞房花烛明,宴余双舞轻”描写的是婚宴过后的双人舞舞者像鸟一般飞翔旋转,倾国倾城光彩照人,其轻盈可见一斑。
以妙取胜: 情商舞蹈讲究“妙”字,有“情韵别致”“古士君子之遗风”的特点。妙体现为舞蹈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形式高度和谐所达到的无以言表的美和境界。《鸲鹆舞》“正色洋洋”“若欲飞翔”
胡乐胡舞
胡乐胡舞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乐舞。 等魏晋时期是第一个胡乐胡舞的热潮,风格纵情、俏丽、激情澎湃富有异国情调。 魏晋南北朝是胡汉文化大交汇的时代,张骞出使西域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西域民族乐舞,展现了其异域情调广受欢迎; 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乐舞的交流,舞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龟兹乐》:古代邱兹地区音乐舞蹈,风格潇洒俊逸、奔放,歌舞交融,有印度佛教色彩。 《天竺乐》:印度乐舞,有佛教色彩,编发 穿袈裟 《西凉乐》:“国伎”历史上第一部中西结合的舞蹈,开创了乐舞兼收并蓄之先河,脚下偏西域整体是中原,是勇创新声的产物,
文学思想 玄学之风
《声无哀乐论》超越哀乐,追求个体无限自由成为魏晋时期的美学标准;儒家维护礼教思想一致,认为乐有维护伦理道德的教育作用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国时期音乐家 文学家嵇康所著,带有玄学思想
《乐论》三国时期竹林七贤 阮籍所著 针对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命题阐述他的乐舞思想;根据礼乐的不同功能讨论“雅乐”与“俗乐”的区别,用“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展开观点
《文赋》西晋文学家 书法家陆机所著“诗源情而绮靡” 论述了创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艺术灵感对文章的作用。
《文心雕龙》南朝文学家、理论家刘勰的理论专著 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问题,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著名舞人
孙荆玉: 南朝梁人羊侃家伎,腰肢柔软“能反腰贴地,衔得席上玉簪”善楚舞
张静婉: 南朝梁人羊侃家伎,体态轻盈,腰围纤细“能做掌上舞”
绿珠 石崇家爱姬,“善吹笛,又善舞《明君》舞艺高超,后卷入政治斗争 命运悲惨
代表作
《白纻舞》情商乐舞代表作,以舞袖为特征,舞姿丰富,多表达男女情爱和世事多艰的内容,表演性极强
《杯槃舞》杂舞代表作,又《晋世宁舞》,以汉代《盘舞》为基础,内容多歌颂盛世太平,长治久安
《明君舞》魏晋南北朝情商乐舞代表作 以汉代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绿姬善此舞,表现了王昭君被迫离乡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
《前溪舞》属于情商乐中“吴歌”,前溪是村名,歌伎很多,有浓郁的江南风格,婉转缠绵,从晋流传到唐。
政局动荡引发民族大融合,汉族乐舞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交流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使清商乐舞在具有中国本土文化下呈现出萎丽清秀、柔曼飘逸、婉约雅致、闲适舒缓的景象。这是一个酝酿着巨大的变革的重要时代,上承两汉下启隋唐,为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舞蹈史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几百年来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大环境下出现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多民族融合的特点。这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语及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交流相濡以沫,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舞蹈主流是情商乐舞和胡乐胡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