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营养学
这是一张动物营养学考研笔记整理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动物营养绪论,第一章动物饲料的化学组成、第二章动物对化学饲料的消化等知识内容。
编辑于2021-09-11 11:28:45动物营养学
绪论
名词解释
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
(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
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
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3)研究饲料的营养本质以及降低饲料投入和成本的方法,使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保持持续发展。(4)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过程和饲料加工、饲喂、环境等对饲料利用的影响,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产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答:(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1)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2)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3).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4.)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5)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6).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7).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名词解释:
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
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ADF(酸性洗涤纤维)
NDF(中性洗涤纤维)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子主题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或动物产品的构成物质(蛋白质、 矿物质、水分、脂肪)---部件(2)动物生产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 ---动力(3)动物生产的调节物质(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添加剂)---控制系统
★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2)元素含量规律 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 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 动物含钠高,含钾低 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1)水分 一般情况下,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95%,少到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含水仅40%~60%。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2)碳水化合物 是植物干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既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又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极少,通常在1%以下。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3/4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有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3.蛋白质 动物体的干物质中主要为蛋白质,它是动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植物体内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化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无其它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的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4.脂类 动物体的贮备物质是脂肪。植物性饲料粗脂肪中,除中性脂肪和脂肪酸外,还包括叶绿素、蜡质、磷脂、脂溶性维生素、挥发油等,在常温下呈液态。而动物体内只含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常温下呈固态。 脂肪是动物体的主要储备物质,其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5.维生素和矿物质 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A,而含胡萝卜素,动物体内则相反。 植物性饲料中钾、镁、磷较多,钙、钠较少,动物体内则相反。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解释
消化:动物采食饲料后,经物理性、化学性及微生物性作用,将饲料中大分子不可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消化率:饲料可消化养分量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是度量动物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的综合指标。
★ 2.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禽类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 3.简述瘤胃消化饲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消化的优缺点。
瘤胃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
a. 分解CF,产生VFA,吸收后可作为脂肪、糖的合成原材料,满足牛、羊能量需要的50%~70%。 b. 细菌利用NPN合成MCP,可满足动物需要的50%~100%。 c. 微生物可合成VB、VK、EFA 、NEAA ,所以对牛羊一般不补充VB、VK、EFA。 d. 可变UFA→SFA,从而延长了牛羊脂肪的保存期,但降低了营养价值。
缺点
a.快速分解淀粉为VFA、CH4、H2O、CO2、O2等,造成部分能量的损失,且低的pH值不利于粗饲料的消化( pH值<6.5,不利于粗饲料消化)。 b. 降解真蛋白质为NH3,再合成MCP,造成部分氮素的损失。 意义:保护优质蛋白质
★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一样。
2年龄及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体发育的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
【2.品种:高度培育品种对粗饲料消化率极低,耐粗饲性差。
3.年龄:幼小、老龄动物消化率低;随着年龄增长,消化器官不断发育、完善,动物对CF、EE、CP的消化率提高,但NFE和有机物消化率变化不大。随着衰老,消化机能衰退,消化力降低。
4.体质:健康动物的消化力强,病态动物消化率低,因此,保持动物健康是保证高产的基本条件。】
1.种类:青绿饲料消化率>干草,籽实>秸秆
2.化学成分:饲料中CP提高,消化率提高,对反刍动物尤其明显;CF与消化率呈负相关,对单胃动物尤为明显;淀粉含量过多,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有利于消化,但过多不利,尤其对Ca、CF的消化不利;增加Vit、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可促进消化
(1)蛋白质含量
(2)粗纤维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降低消化率
三)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2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2.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可提高消化率;饲料颗粒化可预防动物挑食,提高适口性,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
3.饲养水平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饲养水平: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4. 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也影响饲料消化率: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5.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奶牛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6.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
(二)饲料因素
(三)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2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2.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
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可提高消化率;饲料颗粒化可预防动物挑食,提高适口性,过度粉碎饲料不利于消化。
3.饲养水平
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饲养水平:指实际饲喂量相当于维持饲喂量的倍数。)
4. 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也影响饲料消化率:平衡设计日粮可提高消化率,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消化率。
5.饲喂技术:少量多餐、潮拌料饲喂、奶牛TMR技术、投喂时间(特别是高温季节)。
6.畜舍环境:适温和良好通风、饲养密度等。】